赵之珩
自古以来,不论哪个国家、民族,人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都曾被闪烁的星光、灿烂的银诃、飞驰而过的流星所打动。人们由此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想把浩瀚的星空讲成一个个故事可不容易,我们就会碰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星星在天空的分布是那样的杂乱无章,这里一群,那里一堆,毫无规律,要如何把它们归类,讲出有趣的故事呢?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星空还在不停地运动,有些星星从地平线上消失了,有些星星又重新出现了。要想记住每一颗星星的名称,说出它们的准确位置是很困难的。
怎样解开这一难题呢?人跟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生存,人类靠智慧生话。人不但能够用眼睛去欣赏,还能用头脑去思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充满智慧的人运用他们的想象力,把天空中杂乱的星星分成了一个个小群体,然后用一条条假想的直线将星群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巧妙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像一只熊,有的像一头牛,有的像一把盛酒的大勺,有的像一位英雄人物……一幅幅“天空图画”就这样产生了。把星星“固定”在一幅图画中,它们就像有了固定的“座位”一样,人们再想寻找某一颗星星时就容易多了。这一个个人为创造的图形,后来就被称为“星座”。这下我们知道了:天空中的星星是“自然”的,而星座则是“人为”的!
早在公元前10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迦勒底人从遥远的东部来到了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南部地区。因为是游牧民族,迦勒底人晚上会一边看守羊群,一边仰望星空,时间久了他们就把天上的星星想象成“天上的羊群”。经过世世代代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发现了蕴藏于这片星空中的自然规律。他们把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而黄道刚好穿过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这12个星座,所以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运行时都会经过这12个星座。
大约在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征服了巴比伦人,接受了巴比伦的先进文化,在12个星座之外,又划定了其他的星座。
到了公元前400年,地中海北岸的希腊城邦兴起,这里的人们深受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划定了更多的星座。这些星座大多以动物或与动物相关的人物、器物来描绘、命名,并且与当时流行的希腊神话联系,形成了一个个充满冒险、浪漫又悲情的故事。公元前270年,在希腊的《天象诗》中,已经有44个星座被记载。到了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编制的星表中已有48个星座。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在欧洲各国掀起了“航海热”。16世纪,大量船只航行到南半球,看到了许多以前在北半球无缘得见的星星。人们沿用古希腊人的方法,又划定了许多新的星座:化学反应炉座、唧筒座、雕刻台座、望远镜座、船帆座、船尾座、罗盘座,等等。自此以后,各国天文学家随心所欲地划定着自己喜欢的星座,有的砍掉了仙女座的手臂,将其变成了“腓特烈大帝皇冠座”;有的划定了“母猫星座”;还有的把猎户座的名称改成了“拿破仑星座”。这样一来,天上的星座被人类搞乱了,人们为了统一星座的划分,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代表大会决定继承古希腊的传统,在全天划分出188个星座,这就是天文学上沿用至今的88个星座。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划分的88个星座,但在天文学研究之外,星座也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当然也有自己对星空的阐释啦!中国的星座起源与西方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把天上的繁星与人世百态紧密连结,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市井百姓,从皇家的宫殿到民间的庭院、经商的货车……统统都被搬到了天上,形成了一个个“星官”(在中国,星官即为星座)。不僅如此,“星官”的变化还被看作时局变迁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启示。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天象观测,他们想要透过天象来获知上天的旨意,预测世间的吉凶。就连农民耕田播种,也离不开“观象授时”。后来,人们还把对星辰的“祭祀”变成了例行的节日。
中国星官的发展,离不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农耕文明人们通过天象了解节气的需要。在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的夏、商、周时代,由于农耕的需要,天文知识较为普及,可谓“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一些星官如“北斗”“中星”就是在这个时期划定的。到了战国时期,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的“占星术”开始流行,占星家们又命名了许多星官。其中最流行的是“三家星经”,即商代天文学家巫咸、齐国天文学家甘德以及魏国天文学家石申所作的三部“星经”。他们各自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星官体系。三国时期,吴国出了一位天文学家名叫陈卓,他从幼年时期就聪明好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博览群书,精通天象。后来他与吴国天文学家王蕃合著了《浑天论》,从此声名大噪,被皇家招进国都,当了太史令。“太史令”是一个专门负责天象观测、制定天文历法的官职。在观天工作之余,陈卓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读书,于是他开始收集当时流行的巫咸氏、甘氏、石氏三家的著作,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公元280年,晋国大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吴国被灭。但陈卓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从吴国的都城建邺(今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晋国的都城洛阳,当了晋国的太史令。在晋国做太史令期间,他绘成了总括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图,完成了《占》与《赞》两部著作,统一了“三家星经”,将1464颗恒星编成了283个星官。此后,他又连续编著了29部天文学著作,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与西方的星座体系有着显著的区别。西方的88个星座是各自独立的,而中国的星官有清晰的层次区分,形成了“三垣(yuon)、四象、二十八宿(xiu)”的完整体系。
“三垣”就是天上的三座城池,分别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垣”就是“城墙”的意思。每一“垣”由左右两道城墙围出一块近似圆形的天区。“紫微垣”里面居住着天帝、后妃、太子、侍女和侍卫,城外还有天帝出游所用的帝王之车——北斗七星,城里城外一共有37个星官。“太微垣”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是大臣们处理政务的宫殿,居住着诸侯、三公九卿、幸臣、从官、上相(宰相)、上将(相当于国防部长)、左执法(相当于法院院长)、右执法(相当于检察长),一共有20个星官。“天市垣”相当于天上的一个大“市场”,里面有“市楼”,相当于市场管理中心,还有“车肆”是载着百货沿街叫卖的车辆,“列肆”是固定叫卖的摊点,“屠肆”是饭店、旅馆、娱乐场所的总称一共有19个星官。整个“三垣”一共有76个星官。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更加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星官的影响了?或许在古人眼中“天上即人间”。
在“三垣”的四周,还包围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就是说,每年春季来临的时候,东方会飘着一条青龙,西方横卧着一只白虎,南方飞翔着一只大鸟,北方盘踞着巨蛇和乌龟。如果你有机会到天津来旅游,在海河两岸架起的北安桥之上,你就能看到英雄驾驭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座雕塑高高地耸立在桥头堡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四座雕塑金光闪闪。
“四象”当中的每一“象”又分成七个“星宿”,一共有“二十八宿”,这二十八星宿就盘踞在黄道带上。二十八星宿分别为——东方苍龙:角、亢、氏、房、心、危、箕: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为什么是二十八宿,而不是二十二、二十四宿呢?这是因为月亮在天上运行一周大约是28天(实为27.3天),一个月中,每天晚上月亮会运行到一个天区,28天刚好就经过了28个区域,这28个区域就被称为二十八宿。古印度人跟中国人差不多,他们将天区划分成了27个“月站”,假定月亮每天走“一站”。
說过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你可能会问偌大的星空,在“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外的星星怎么办呢?古人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外的广大空间也按照“二十八宿”所处的位置,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了28块。落在每一块内的星官都属于这个星宿的范围。这样,陈方苍龙的7宿就有46个星官,西方白虎的7宿有54个星官,南方朱雀的7宿有42个星官,北方玄武的7宿就有65个星官,再加上“三垣”的76个星官,全天的星官加起来就有283个,包含着1464颗恒星。
讲过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大家再仰望星空时,是不是觉得寂静的星空也有了人间的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为了让星空有人世的样貌,古人可是脑洞大开!比如,天上有一条银河,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为了通过这条银河,天帝命神仙们建造了六座桥。其中有一座非常重要,是天帝乘帝车出游时的必经之路,取名为“天津”。每当天帝过桥时,都要敲鼓示警,于是银河东岸一字排列的三颗星就被称作“河鼓”,其中位列第二的那颗“河鼓二”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星。就在古人这些奇妙的想象中,天津九星变成了天帝渡过银河的一座桥梁,河鼓三星成了天帝过桥时敲响的鼓,此刻对照着星图,你是不是也能运用想象力为头上的星空编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虽然西方的星座和中国的星官都是人类对自然的阐释,但西方的星座划分多以动物为主,星座故事依托的主要是希腊神话,而中国星官的划分体现的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大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觉。通过认识中西方星座,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星座背后蕴涵的不同文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