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婧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唯一轮椅上的总统,4次当选,任职长达13年。他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以“新政”力挽狂澜,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引导美国走出了极度的孤立主义,扭转战局,赢得和平,从而使美国走向世界。他促成联合国的设想变为现实。这位被世界公认与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伟大总统,在1919年前后就已表现出对政治的狂热、对战争的警觉,大力发展美国海军。面对脊髓灰质炎的厄运,罗斯福有着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禀赋和意志。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唯一必须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他一次又一次给美国人带来希望和勇气,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世界进入比以往更美好的未来。
开着红色大轿车的州参议员候选人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个姓罗斯福的总统,一个是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个是他本族的侄子、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支系,但都是荷兰移民的后裔。1882年1月富兰克林出生时,罗斯福家族已有几代人在哈得孙河畔定居下来。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罗斯福家族中第一个读大学的人,母亲萨拉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的女儿。罗斯福出生后,不仅受到詹姆斯和萨拉的疼爱,他们还培育了他的广泛兴趣,罗斯福从小就由父亲每天扛在肩头带着去巡视庄园,大一些后改为骑马。童年的罗斯福在生活中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慈爱的教导和训练,他在父母的教育下没有形成等级观念,他尊重每一个人,包括雇佣的仆人。
罗斯福5岁时,詹姆斯曾带他到白宫会见自己的好友克利夫兰总统。当詹姆斯和儿子起身告辞时,克利夫兰抚摸着小罗斯福的头说:“我的小朋友,我要向你表示一个奇怪的祝愿,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这句话给小罗斯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勾起了他对政治的好奇。
1901年9月,麦金利被刺身亡,罗斯福的堂叔、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已考入哈佛大学的罗斯福密切注视着这位堂叔的“德政”,同时更加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3年后,罗斯福正式告别了哈佛大学,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应该在美国社会中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1905年3月17日,罗斯福同远房堂妹埃莉诺·罗斯福(也是西奥多·羅斯福的侄女)在纽约举行婚礼。埃莉诺不仅在生活上,还在政治上成为罗斯福的得力助手。两年后,罗斯福从哥伦比亚法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进入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担任初级书记员。任职期间,罗斯福结识了许多人,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他还是一些著名俱乐部的成员,是当地义勇救火会成员,圣詹姆斯圣公会堂教区委员,这些都为他从政作了准备——立足本区,赢得社会名望。一方面,此时西奥多的政绩和由此而来的声誉感染、激励、启发了罗斯福;另一方面,平淡无奇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使他感到厌倦。于是,他对自己的前程进行了规划:进入政界,先当州议员,然后当助理海军部长,再当纽约州州长,最后当美国总统。
罗斯福进入政坛的机会在1910年早春悄然来临,代表纽约州达切斯县的州议员职位出现空缺,当地民主党执行委员会的约翰·麦克斯等人想把这个被共和党人垄断了32年之久的公职夺过来,他们看中了罗斯福。尽管罗斯福此时才28岁,但他拥有良好的家族背景,而且他们被罗斯福在一次野餐会上发表的演说所打动。当时长期执政的共和党暮气已深,内部因思想分歧而出现了明显的派系分裂,城市劳工阶层也开始出现接近民主党的倾向。所有的迹象都表明,1910年的选举将是民主党扭转颓势,甚至打翻身仗的大好时机。罗斯福欣然接受了这根橄榄枝。
然而,罗斯福政治上的第一次尝试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因为原任州议员的刘易斯·钱勒决定重新参选。罗斯福感到很受伤,约翰·麦克建议他直接竞选纽约州参议员,这个职位的确比州议员要更有吸引力。但自1856年以来,从未有过一位民主党候选人赢得过该选区的选举。不过罗斯福并未因此退却。
从参选开始,罗斯福就自信满满。州参议员的职位由达切斯、帕特南及哥伦比亚3个县组成的选区选出。他希望自己能以诚恳的态度去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于是租了当地农场唯一的一辆红色麦克斯韦尔大轿车,给这个没有顶盖和挡风玻璃的车装饰上彩旗和竞选宣传画,准备到所有的选区去演讲。面对罗斯福摆出的大干一场的架势,他的对手却不以为然,他们甚至断言,选民中占多数的农场主一定会因为红色轿车惊吓了他们的马匹而在投票时报复罗斯福。
罗斯福带着随行人员驱车奔驰在辽阔的乡间,对着散居各处而难以聚集的选民们作了无数次艰难而无法预知效果的演说。当半英里外来了马车,罗斯福马上靠边停车,连引擎都关掉,并利用停车让马的时间和赶马的人及当地居民聊天。罗斯福是唯一一个走遍了该地区每一个选区的候选人。他挂着小旗帜的红色大轿车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农民们在谈话中充分地感受到了罗斯福的尊重。
罗斯福这时的演说技巧还谈不上高明或老练,有时甚至语有梗阻,不够流畅。但他很快就学会了美国政治家们的那套经验和惯用手法:对人笑容可掬,热情握手;总是对所到之地讲上几句足以勾起当地居民自豪感和优越感的奉承话;以笼统的谴责来回避尖锐的分岐,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论点去迎合听众;对听众爱听并鼓掌欢迎的话一再重复,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通俗的幽默来调节气氛;主动提议彼此采用亲昵的称呼以造成选民心理上的亲近感。所有这些努力都在1910年11月初得到了回报,罗斯福以15708票对14568票战胜了对手。
运气与机会伴随着罗斯福到了奥尔巴尼(纽约州首府)。他甚至在没有对任何一个法案投票之前,就已经成了纽约众人皆知的政治人物,有评论说:“第二个罗斯福走上了30多年前西奥多·罗斯福就已赢得声誉的舞台,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事情”。记者们匆匆忙忙地发表关于这个穿高领衣服、带金色夹鼻眼镜、热情洋溢的年轻贵族的专题报道。《纽约时报》记者W·阿克塞尔·沃思在1911年1月4日是这样描绘他的初次露面的: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本届议会开幕的那天,轻松地步入参院大厅。他有一张证书证明他有资格坐在保留席的一个座位上,他来认这个座位了。他引人注目地来到白色标记的26号桌子边,坐进了桌子后面那张有座垫的大皮椅子里。这是参院里代表哥伦比亚、帕特南、达切斯选区的代表席……从此,这张桌子和坐在这张桌子后边的人就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两年半的纽约州参议员的从政经历,对年轻的罗斯福而言的确是一次全面而生动的政治教育,他向各种有经验的人学习,并且进步很快。
海军部新来的“大学生”
1912年,来自民主党的新泽西州州长威尔逊赢得总统大选。
罗斯福和威尔逊相识于1911年秋天,年龄相差26岁的两人,一开始的互动并不热络。经过一番交谈,罗斯福被博学善辩、冷峻而又热情的老州长所吸引,他发现,威尔逊的一些思想简直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两人的政治主张十分相似。事后,罗斯福高兴地说,他发现了一个“依靠理智而不是情感来使人折服的人”。
罗斯福决意追随威尔逊,并帮助他竞选总统。罗斯福组织了大量的声援活动,如设立威尔逊讨论会总部和威尔逊俱乐部、组织演说和示威游行等等,在竞选后期营造了一种有利于威尔逊的氛围。
论功行赏是美国政党政治的传统,鉴于罗斯福在威尔逊竞选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威尔逊上任后决定任命他为助理海军部长。担任助理海军部长7年半的经历,为罗斯福后来在战争中担任总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1岁的罗斯福坐到了16年前另一个罗斯福用过的桌子旁,一些海军军官起初甚至把他当成了新来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很快他就开始向那些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军官们发号施令了。他所受到的注意和尊重小部分来自他的职位和姓氏,大部分来自他本人的工作才能、领导气质,以及对海军业务的熟练掌握。埃莉诺也开始在军官们的妻子中和华盛顿的社交界应付自如,并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罗斯福上任不久,就在他的管辖领域里作了一次全面检查,他把检查结果直言不讳地告诉公众:“过去对美国海军的估计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我们号称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的军舰有三十六七艘,放在第一线的只有16艘。我们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其中只有300多公里有海岸炮兵防守。”
由于海军缺额1.8万人,许多军舰都因人员不足只能搁置在一边。最令人担忧的是造船厂的状况,所有的财力和人力大都花到船上去了,所以船厂多数技术陈旧,管理落后,生产出来的都是老产品。罗斯福说:“这是一种十分危險的情况,舰队如果没有更新的设备,就好像一个长着‘玻璃下巴的拳击师,只要受到一次打击就一败涂地了。”另外,海军的管理机构自1842年起就基本上没有变化,陈规旧习严重,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极低。罗斯福认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必须具有最高效能的战斗力量。
罗斯福的呼吁在海军中引起震动。为了扭转海军落后的局面,他一面大声疾呼,一面脚踏实地地干起来。在以后的两年里,他走遍了东西海岸所有造船厂,决定对这些工厂进行改建、调整或者干脆撤销。为了使那些造船厂充分开工,并做到自力更生,他把那些条件较好的改为工业基地。这些措施使政府节省了大笔资金,造船厂成了自给自足、欣欣向荣的企业。由于这些工程效率高,计划周密,罗斯福赢得了“节约专家”的称号。
为了有效提高海军素质和工作效率,罗斯福把高级军官的提职晋级从论资排辈改为择优录用;废止繁琐的公事程序;他压低美国企业家向政府开口的高昂设备价格;保护海军汽油储备;提高进港船舰的补给速度……甚至,细心的罗斯福发现海军中溺水事故太多,就在舰队中设立游泳竞赛,鼓励士兵勤加练习游泳。海军部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担任海军部长的是约瑟夫斯·丹尼尔斯。起初,罗斯福把自己的上司看做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庄稼汉”,他不时拿着一些非常没有分寸的报告给丹尼尔斯过目,还在华盛顿上流社会的熟人圈子里滑稽地模仿、嘲笑丹尼尔斯的言行举止。对此,丹尼尔斯表现出了一位长者的宽厚与大度。在工作上,罗斯福有时会僭越丹尼尔斯的职责权限,但开明通达、谦逊的丹尼尔斯总能将这些不好的苗头消弭于无形。随着阅历的增长,罗斯福越来越依恋丹尼尔斯,这一对气质和工作风格迥异的搭挡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后关系日趋密切。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罗斯福把他的竞选顾问路易斯·豪调来任海军部秘书。路易斯·豪原先是《纽约先驱论坛报》驻奥尔巴尼的记者,在1912年曾帮助罗斯福赢得了纽约州参议员的连任。在报纸行业摸爬滚打数年的豪十分了解政治,他把罗斯福的竞选搞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并屡屡以出其不意的独特手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来到海军部后,豪依然不遗余力帮助罗斯福。豪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有时为罗斯福和丹尼尔斯起草讲稿,并处理海军人员的雇佣事务,督促落实建造舰只的重点项目,甚至调查海军所在城镇的卖淫及赌博问题。他还负责为罗斯福起草给选民的信,从政府那里为选区争几个邮政局长的职位,为报答一些民主党人而给他们安排在造船厂工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罗斯福的形象,帮他扩大政治影响,努力维护和提高他的声望。
“去找小富兰克林解决”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收到消息后,罗斯福第一时间结束休假赶回华盛顿海军部。但是,他发现这里仍然处于平静如水的夏季休假时期。他在给埃莉诺的信中不满地写道:“我一来到海军部感到吃惊的是,对于欧洲发生的危机,似乎谁也无动于衷——丹尼尔斯先生在他对于人类本性、文明和近乎理想主义的信仰遭到可怕打击时,主要是表示非常伤感而已。”
战争初期,美国政府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了坐收渔利的政策。它指望交战列强在战争中相互削弱,最后由它来收拾残局,夺取世界霸权。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美国“中立”的声明。8月19日,他又发表了告美国人民书,要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罗斯福认为德国对西半球同样怀有帝国主义野心,因而一直保持戒心,所以几乎从战争一开始他就采取了亲协约国的立场。他为英国部队登陆、阻止德国向比利时的挺进而兴高采烈。一天,罗斯福同英国大使塞西尔·赖斯在大都会俱乐部共进午餐时,发现德国大使约翰·冯·伯恩斯托夫坐在邻近的一张餐桌旁试图偷听他们的谈话。罗斯福故意大声地说:“我完全清楚,要按我的主张办事,我就不那么中立。”
1915年5月7日,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的“露西塔尼亚”号客轮在爱尔兰附近海域被德国鱼雷击沉,使1195人葬身海底,激起了美国人民对德国的仇恨。威尔逊为使美国不卷入战争,只发表了一个措词不太严厉的声明。为此,西奥多和富兰克林这两个罗斯福都十分不满,他们竭力主张要针锋相对。当时美国舆论分成两派,一派拥护西奥多·罗斯福,呼吁靠战争为美国的荣誉报仇雪恨,使世界免遭德国的主宰;另一派愿意为和平作出任何牺牲。站在中间的则是威尔逊,他好像被左右夹攻,无所适从,实际上在绞尽脑汁,寻找有利时机,为美国统治集团捞取最大的利益。
到了1916年冬天,协约国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德国人的气焰则越发嚣张。罗斯福前去拜见总统,请求他为了美国的安全,下令把舰队从关塔那摩调回,做好战争准备。威尔逊听完了他的意见斩钉截铁地说:“很遗憾,罗斯福先生,我不允许这么做。我们必须让世界舆论说出,美国在被迫参战以前,没有做任何一件给战争火上浇油的事情。”
当时,整个美国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但绝大多数美国人主张有备无患。罗斯福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不遗余力地工作着。他四处游说,再次要求增加3万名海军现役人员,并建立一支20万人的海军。在群众舆论和形势的逼迫下,威尔逊向国会提出了扩军备战的计划和建议。
1917年初,在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之后,协约国与中立国的船只遭受惨重损失。150艘德国潜艇肆无忌惮、横冲直撞,1月份击沉商船181艘,2月份259艘,3月份325艘,4月份达423艘。丘吉尔当时发出哀叹:“爱尔兰西南的巨大海运线,正变成英国船舶的葬身之所。”美国“孟菲斯市”号、“伊利诺斯”号和“维吉伦提斯”号等10多艘船只也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统治集团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声浪,终于,美国于4月对德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进一步打击了德奥集团,使整个军事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变。从美国向德国正式宣战之日起,罗斯福就立即着手执行动员海军的任务。他连续派出鱼雷艇前往英国,协同英国舰队在欧洲海面作战。1917年6月5日,34艘美国驱逐舰从昆斯敦出发,参与大西洋上的反潜艇战。稍后,又有6艘战斗舰加入北海方面的英国海军,另有3艘开赴爱尔兰沿海。美国在布加勒斯特、直布罗陀、亚速尔群岛等地,都建立了专用的海军基地,以供巡洋舰、潜水艇及其他舰船使用。
除了动员工作,罗斯福还承担了军需采购工作。罗斯福的采购效率非常高,并且果敢决断。当时,伯利恒钢铁公司富勒河造船厂拿到了美国海军的订单,为阿根廷建造两艘战列舰。战舰造好后,阿根廷政府却没有钱付款,伯利恒钢铁公司董事长因此拒绝交货,派肯约瑟夫·肯尼迪(第35届美国总统肯尼迪当时担任造船厂的经理助理)作为代表去华盛顿与罗斯福磋商。罗斯福热情地接待了肯尼迪。他告诉肯尼迪不用担心,说国务院会筹齐货款给伯利恒钢铁公司,让伯利恒公司先交货。肯尼迪说这样还是不行,只有见到货款后才会交货。
不料一周后,4艘海军拖轮出现在了富勒河造船厂,船上满是荷枪实弹的海军士兵。工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士兵们就已经跳上了两艘新战舰,将它们挂上拖船开出了船厂,肯尼迪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船拖走。他后来曾说罗斯福是他见过的最强硬的交易商。
在战时的美国联邦政府里,“去找小富兰克林解决”成了一句流行语。
在忙于本职工作的同时,罗斯福并不满足于仅仅坐在办公桌后指挥战争。虽然已有妻儿老小,他还是决定要到前线参加战斗。丹尼尔斯和威尔逊都不想罗斯福到前线去。战争让身为助理海军部长的罗斯福展现出可贵的才华和素质:精力充沛、灵活、果断、能随机应变。他们不想放走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接近于上前线的一次行动,是罗斯福于1918年夏季奋力争取到的欧洲之行。1918年6月9日,罗斯福乘坐一艘新下水服役的驱逐舰“戴尔”号,横渡大西洋,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7月31日,罗斯福渡过英吉利海峡到了敦刻尔克,在那里头一次见到了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座小镇3年间几乎每夜都遭到轰炸,这里连一所完整的房屋也没有。在凡尔登要塞,罗斯福遭遇了德军炮火的轰击。1916年,这里有近5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在已被夷为平地的弗勒希村,罗斯福一行停下来想拍张照片,结果遭到德军炮火的猛烈袭击。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給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最后,罗斯福到比利时的协约国占领区匆匆转了一趟,会见了比利时国王艾伯特,目睹了驱逐舰同一艘德国潜艇在沿海的一场战斗,并又一次遭到敌军炮火的轰击。
尽管罗斯福精力充沛,但由于活动安排太紧,他还是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发烧达38.9度,后来又导致肺炎,只好于9月8日乘船回国。病愈后,罗斯福立即提交了一份考察报告,建议对海军在国外的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丹尼尔斯称罗斯福这一报告“简明扼要,发人深思”。
“娃娃病”难不倒男子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争,罗斯福暂时退出政坛,正好巴尔的摩金融家和报纸发行人范·李尔·布莱克的信托储蓄公司需要一个有声望的人任纽约分公司的主任,他选中了罗斯福。罗斯福名声大,交际广,以下台官僚的身份担任此职,必有作为。他年薪高达2.5万元,等于当海军助理部长的5倍,在当时是十分可观的。罗斯福一面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一面重新整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这时,一场无法预料的厄运突然向罗斯福袭来,对他的人生造成了巨大影响。
1921年8月,罗斯福带着全家去坎波贝洛度假,在扑灭一场小岛林火之后,他病倒了。起初大家都认为只是感冒。第二天,罗斯福两腿肌肉开始酸痛、浑身冷得发抖并伴随着高烧。第三天,疼痛和麻木的感觉扩展到肩部、手臂,甚至到了手指,罗斯福连笔都拿不起来。路易斯·豪请来了费城著名的诊断专家威廉·基恩。他开始断定是一种疯瘫,后来又说也许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埃莉诺不分昼夜地护理他。路易斯·豪拒绝了好几个人要他去工作的要求,守在罗斯福身旁。埃莉诺说:“豪从那个时候起,把整个身心都扑到我丈夫的未来上了。”
罗斯福进行了为期4周的竞选活动。为了使自己能与更多的选民接触,他在竞选后期,改乘汽车而不乘火车。这使他能在几十个村庄和路口向选民们讲演。罗斯福脸色健康,精神抖擞,与选民们握手、拍肩,谈笑风生;凡是候选人该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他甚至还有一般候选人所没有的条件,那就是伤残选民对他的敬佩和拥护。他平均每天要进行近200英里的竞选旅行,发表12次演说。通过无线电广播,每次就有1500万名听众。罗斯福在竞选的最后3个星期中,总共行程1300英里,发表了50场演说。这使许多跟着他的人都感到疲惫不堪,也使人打消了对他的健康和精力的质疑。
11月6日早晨,罗斯福在巴尔的摩的竞选总部等待选举结果。总统选举结果,胡佛得了2139.2万张选票和444张选举人票,而史密斯得到的只有1501.6万张选票和87张选举人票。实际情况却比最悲观的民主党人所预料的还要凄惨。唯一使民主党得到安慰的是,罗斯福在州长竞选中最终得到了2130238张选票,以0.5%的优势击败奥廷格的2104630票当选为纽约州长。罗斯福把自己称为“0.5%的州长”。不管这次胜利多么微小,都把他推到全国政治的注意点上。
临危受命,问鼎白宫
1929年夏天,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开始出现了泡沫,9月底,市场出现了震荡。到1932年年中,美国股市的总值已经跌到1929年9月历史最高值的17%。这无疑是一场经济危机的先兆。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带来了经济大萧条。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工厂关门、商店倒闭、人们排起长队购买面包。
1932年春夏之交,更有2万多名退伍军人和失业者从西海岸向华盛顿进军,要求立即取得原定于1945年才发放的补偿金。因此,美国舆论惊呼:连农民、退伍军人这些保守阶层都对国家的现状作出如此激烈的反应,国家的出路何在?
在竞选中大获全胜的胡佛总统没能扭转美国的局势,整个美国乱成一团,抱怨、咒骂、愤怒到处皆是。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如果你把一朵玫瑰花放在胡佛手里,花也会枯萎。”胡佛的威望、信誉彻底垮台了。
1932年总统竞选就是在这种严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罗斯福取得1930年纽约州州长选举的全面胜利后,就立即开始了争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活动。在他进入州政府那天,受到5000名群众冒雨夹道欢迎,群众向他高呼:“我们的下一任总统!”罗斯福亲自向议会发表演说,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新政基本概念的主题。他宣称政府的职责在于减轻公民的苦难,增进他们的福利,“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罗斯福指出,地方政府和私人慈善机构无力承担加给它们的重荷,因此他建议由州拨给临时紧急救济署2000万美元,此款以增加州的所得税的办法筹集,但是这笔钱不用于发放救济品。这个机构的首要任务是给失业者提供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则应给穷困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救济款的发放应由地方官员在州的三人委员会和一名执行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罗斯福还对胡佛不重视救济难民提出批评。他说:“总统的政策似乎是借款10亿余美元支付当前的财政赤字,这使我不安。这样做只会把周期性失业的重担推到后代人身上。”这样一来,反对党不敢再反对他的建议,因此这一计划未作重大修改就通过了。罗斯福由于这件事在全国声威大振,人人称赞这位州长在对付失业的后果方面出力最多,态度最积极。
1933年,罗斯福以2280万票對胡佛1575万票获胜。他在48个州中赢得了42个州,共得472张选举人票,胡佛只得到6个州的59张选举人票。自72年前林肯以212票对21票的10与1之比击败麦克莱伦以来,这是美国两党竞选史上第二个悬殊如此之大的大选结果。3月4日,罗斯福临危受命,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罗斯福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将其改组。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
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这一年,罗斯福成功连任总统。
向孤立主义“开火”
就在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世界局势骤变,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战争风云正从大西洋和太平洋刮过来,引起了这个奉行孤立主义的大国的严重不安。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英国和法国的力量进一步衰退,德、意、日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
面对法西斯肆无忌惮的侵略,罗斯福忧愁满腹,他已经意识到希特勒及其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会对美国带来严重后果。当初,他把这些国家视为“土匪国家”。但是在新政初期,对外政策不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况且,这位在内政上深受人民喜爱的总统,在对外政策上却处处受到孤立主义的制约。有时他必须要在同一个法案中机敏地把不介入战争的孤立主义思想和防止战争的干涉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前后矛盾,模棱两可。国际主义者指责他摇摆不定,不能发挥领导作用;孤立主义者指责他玩世不恭,口是心非。
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土壤。它在美国历史上是一股顽强的传统势力,在孤立主义的指导下,美国在对外活动中一直谨慎地不与欧洲发生过分密切的联系。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环境与从前已经大不相同,罗斯福踏进白宫之日正是希特勒攫取权力之时。在这种形势下,孤立主义只能是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主义变种。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几乎贯穿了13年总统任内的头9年,并且异常曲折,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
1935年,国会制定了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中立法。这部法律期满之后,又制定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1936年中立法。1937年中立法更是规定不准美船航行到交战区,不准武装美国商船,对交战国实行非军火贸易的现购自运原则。民意测验显示,孤立主义在1937年拥有70%以上美国人的支持。一条条的中立法,像一道道的绳索,捆住了总统的手足。罗斯福不但不能采取反对中立法的行动,而且还要表明自己与普遍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广大群众没有作好精神准备时采取某种重大的行动,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罗斯福从威尔逊1919年的失败中看到了这一点。18年后他又亲身体验了一次。罗斯福决定要谨慎地处理这一问题。
为了用事实教育群众,逐步克服孤立主义思想,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他指出:“无辜的人们、无辜的国家,正在因为一种对势力范围和霸权的贪婪而被残忍地当作牺牲品,这种贪婪是缺乏任何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的考虑的。世界上无法无天的瘟疫正在蔓延,看来这是不幸的事实。当一场侵害人身健康的瘟疫刚开始爆发,社会上都会赞同并实行隔离病人,以保障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蔓延。”这是罗斯福在经历了4年多的迎合孤立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要求之后放出的一个试探气球。演说一发表,国会中孤立派大为恼火,竟以提出弹劾相威胁。罗斯福发现美国人民还不愿接受以集体行动来反对侵略者的概念,也就不再提隔离主张了。后来他对一位朋友说:“真难啊,你一心想带领人们前进,可是回头一看,没有一个人跟着你,这真可怕!”
虽然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行动步步加紧,但是孤立主义者似乎并没有什么觉悟,反而更加畏首畏尾。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美国国会才同意修正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中立法问题解决后,罗斯福紧接着致力于谋求扩大国防拨款,使陆海军在法律以及处于特殊状态的民族意识所许可的范围内,有了最雄厚的基础。其中一项最重大的建设是在毫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开始的,那就是原子弹。在罗斯福的过问下,美国研发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这时候,美国迎来了又一个总统竞选年。罗斯福是否要打破传统,争取第三次连任,这不但成了美国各阶层人民热烈讨论的大事,也是世界各方瞩目的重大事件。对罗斯福来说,是否继续竞选,内心的确矛盾重重。一方面8年的总统重荷确实使他疲倦了,他盼望着退隐到海德公园继续过乡绅的安逸生活;另一方面,罗斯福想巩固新政的成就,把民主党改造成为一个自由主义的党。他对保守派感到失望,因此不想把总统之位拱手让给不关心占全国1/3的那些“住得差、穿得差、吃得差的人”的政治家。
希特勒的疯狂侵略,对说服罗斯福再次竞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盟军在希特勒闪电战的迅速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德军的猛烈攻势使美国人民目瞪口呆。以前,他们由于同欧洲的危险隔离而产生的舒适感如今已经成为泡影。虽然在政策问题上的辩论仍在继续进行,但是人人都认识到,希特勒的胜利将危及美国的安全。人民等待罗斯福来指引道路。面对风云骤变的国际形势,为了美国的前途,为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了战胜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的逆流,他决定打破常规,争取连任总统。
投票那天,罗斯福在30个州获胜,在选民投票中,罗斯福领先500万张。1940年的大选结果,不仅打破了美国100多年来的政治传统,而且成了第二次大战期间的一次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搏斗。罗斯福第三次受任,比他在大危机年代临危受命,担当起挽救资本主义体系免于崩溃的任务来,有着更重大的意义。
罗斯福理所当然地把他第3次当选作为美国人民对他的政策的认可。这一次,罗斯福可以放开手推行他的外交政策了。1941年1月中旬的民意测验显示,70%的人支持援助英国,哪怕冒战争危险也好。如果说,一年前,罗斯福正在为废除中立法中武器禁运条款而苦战,那么,1940年12月29日发表炉边谈话时,他已能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口号了。1941年3月11日,國会通过《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成为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
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都悼念他
1941年12月7日,日本成功偷袭美国珍珠港,给美国海军造成巨大损失,罗斯福将此事视为美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从此以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4年底,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为了商讨和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1945年2月4日至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偕同他们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为时8天的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
这一年,罗斯福在艰难中第4次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冒着刺骨的寒流宣誓就职。这是美国历史上用时最短、气氛最沉闷的就职仪式,没有游行,也没有举行豪华的舞会。罗斯福是在白宫的南门走廊而不是在国会举行宣誓,他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大衣,讲话还不到5分钟。他期望着即将同斯大林和丘吉尔举行会晤。在讲话中他谈到了他的指导原则:“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不能单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的幸福取决于别国——遥远的国家——的幸福……我们认识到正如埃默森所说的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只有当朋友,才能交朋友。”过了两天,他带着一个人数众多的参谋班子向雅尔塔出发了。
雅尔塔会议是罗斯福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罗斯福在会上提出了他所设计的今后的“世界秩序和持久的和平”。
从雅尔塔回来后,罗斯福一直感到疲惫不堪,他生平第一次感到身上储存的精力已经消耗殆尽。与他共事多年的国务卿赫尔早就病倒了,已经提出了辞职,从此繁重的外交重担也压在他的身上。1945年4月9日,罗斯福在温泉休养时,老友露西·拉瑟弗德夫人携同著名女画家肖马托夫前来为他画像。4月12日,当画家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罗斯福瞧着露西的眼睛,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头痛得要命。”没等这幅像画完,他的头已垂到了胸前。
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的消息,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都沉痛地悼念他。斯大林、丘吉尔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盛赞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
关于罗斯福总统,我们可以说:如果他当时没有采取他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如果他心中没有感受到自由的汹涌波涛;如果在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极端危难时刻,他没有下定决心援助英国和欧洲……那么人类就会陷于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世纪之内人类的整个前途就将沉沦于屈辱和灾难之中。
在罗斯福逝世25天后,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他逝世3个多月后,日本法西斯也投降了。他生前最后那副画像虽然没有完成,但是他在世界人民心中却树起了一座丰碑。
(参考资料:《罗斯福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身残志坚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二战三巨头三魔头的一战成人礼》《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15期;作者:简·爱德华·史密斯、李响、解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