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2019-06-11 07:02玉妮
歌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儿童剧题材

玉妮

[摘 要]儿童剧是当今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现实题材的儿童剧通过艺术化的剧作来教会孩子们认识社会、体会人生,它的发展是时代的特征和需要。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文章对该剧的主题表现进行评析,并就此对现实题材儿童剧目的创作展开几点思考,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月亮上的妈妈》;儿童剧;题材;社会问题;留守儿童

《辞海》将儿童剧定义为“主要供少年儿童观看的戏剧,它具有形式活泼,故事有趣,情节富于变化,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的特点”①。儿童剧与单纯的唱歌、跳舞、主持、晚会等活动不同,它具有独特的社会性价值,不但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充满童趣又有效的方式,也是当今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当代意识的增强和“儿童观”的发展,儿童剧在题材方面也在不断创新突破。近年来,原创儿童剧的题材日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以及经典文学名著等改编,出现了一些现实题材的原创儿童剧。

在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展演中,首演的儿童剧目《月亮上的妈妈》抓住社会热点,反映了现在社会上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该剧讲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李想非常想念外出打工的妈妈,对自己梦见的“妈妈在月亮上打工”这件事深信不疑,日夜发愁,还因为老人不相信他的话而苦闷。老木偶、老裁缝、老邮差三位老人为了帮助李想快乐起来,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却都不能哄李想开心。最后,老人们决定相信他、尊重他,在月圆的时候高唱古歌“喊月亮”、爬上房顶“摘月亮”,最终让李想“在月亮上打工”的妈妈真的回家母子团聚,也让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全都回家团圆这样一个奇幻故事。这出儿童剧从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社会群体的内心世界切入,折射出孩子们期盼父母陪伴的强烈情感诉求。

本剧展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之爱的缺失,这是一种社会问题、时代之痛。这样的现实题材用儿童剧来表达,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不像传统儿童剧那样具有明显直白的善恶矛盾、美丑冲突,这甚至不是源于孩子本身的问题,所以它体现出了独特的角度价值。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留守儿童,他们最渴望的是亲情,而这种爱只有他们的父母能给,作为“外人”,所给予他们的只有“信任”和“尊重”。在剧中,老人们热心地想了各种方法来哄孩子开心,例如帮助孩子找作文灵感、给孩子讲故事、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等,可是他们对孩子关于“妈妈在月亮上打工”的说法一开始并不相信。本剧将主要矛盾放在老人们对孩子的话是否信任和尊重上,围绕着老人想让孩子快乐生活与孩子殷切思念妈妈的冲突、老人们对过去全家团圆的美好回忆和现在亲人分隔两地现实的对比,深入浅出,把剧本里思考得深邃、复杂的留守儿童生活和情感问题,艺术性地浓缩到单纯而深刻的一条线索——“谁来帮我摘月亮?”使该剧前半部分的情感积蓄有了一个爆发点,辐射了感染力,使在场的儿童观众和成年观众都为之动容。随后,老人们在孩子的童言童语中回忆起了过去的农村全家团圆、生活靜好的时光……最后,他们选择了相信、尊重孩子,将童心付诸实践,为孩子进行了一场“喊月亮”“摘月亮”的精彩表演,最终使本剧主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团聚中得到了升华。

与留守儿童群体相对的是“留守老人”这一农村社会群体。通常留守老人给人的印象不但具有老人的严肃和刻板,还有留守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孤独。本剧的故事恰恰发生在这两个心理上同样孤独的群体之间,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难度。因为儿童剧面向的是少年儿童,在内容上要单纯,不能太复杂;在气氛上要欢乐,不能太沉闷;在表现上要活泼,不能太严肃。然而本剧并不沉闷刻板,也不单纯说教。其剧情前后呼应、自然流畅、有对称感,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台词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搞笑,并将这些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大胆地放在三位老人身上,与孩子的天真活泼产生呼应,适时加入与小观众的互动,在轻松的气氛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的真情诉求”和“老人的欢乐童趣”,既能使小观众们乐于接受剧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希望讲述的道理,又面对现实,点明了问题。总体上来说,本剧在主题和呈现等方面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全方位让观众受到感染,随着演员的欢喜而快乐,随着演员的悲伤而动容,是一部成功的儿童剧。

从《月亮上的妈妈》出发,笔者对现实题材儿童剧的创作展开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现实题材儿童剧要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儿童剧不仅是文艺作品,同时也是价值观的载体,是育新人、兴文化、介入实践、构建未来的重要媒介,应当有效地向少年儿童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虽然儿童的三观尚未成熟,但也不可忽略儿童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及越来越强的接受能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儿童剧呈现的舞台世界其实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对观察力敏锐、可塑性强的儿童来说,这正是他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良好时机。用儿童剧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现实问题,是向孩子呈现了儿童或成人社会的一种处境,让孩子看清自己、懂得别人、了解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在享受艺术多重审美的同时,荡涤心灵、震撼情感、引发思考、见贤思齐,在观剧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推动行为改善。因此,儿童剧工作者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期,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经历全新的社会现状,例如留守空巢的情感缺失、亲子之间的代沟、虚拟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精英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等问题;同时也有乡村振兴激发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科技发展让生活更便利等因素。在这样的社会现状背后,少年儿童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诉求,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去深入了解和关注的。在儿童剧的选材上不能太商业化和娱乐化,要同时具备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不但要让孩子们在观感上得到快乐和共鸣,而且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启发和帮助。如《月亮上的妈妈》准确进行了观众群体的定位,把思想导向放在首位,通过艺术处理,将思想和情感拉近,给予孩子们对真善美的信仰和向往,更贴近生活,更温馨、有力量,让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收获。

第二,现实题材儿童剧的主题要回归儿童。如今的少年儿童都是时代的新人,他们的兴趣点更有可能是在当下,因此,现实题材的原创儿童剧能真正体现当今儿童的心灵成长,更有现实意义。儿童在情感上比成人敏感,所感知到的比成人要多,创作者必须保持着一颗童心进行创作。不仅要在舞台呈现方面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觉得好玩,还要对当代儿童现实生活和内心需求进行深刻了解和发掘,以童心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只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走进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实际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少年儿童观众感受到亲切、真实可信,就好像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才能够使他们从视觉和心灵上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月亮上的妈妈》这样深入留守儿童内心、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广大少年儿童的强烈共鸣,还可以带给成年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及社会的关注,这是这部儿童剧给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们的多元观剧体验。

同时,少年儿童也不应当仅作为观众去参与剧场里的游戏互动,而要深度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去,成为创意源泉和舞台艺术表现手段的源泉。创作者可以让作品在创意阶段就和小观众们见面,直接得到孩子们的反馈意见,在创作过程中及时修订作品,才能在作品面世的时候得到更广大儿童的认可和喜爱。

第三,现实题材儿童剧也应从儿童视角来讲故事。一部成功的儿童剧,一定要站在和孩子同一欣赏层面和感受维度上,以孩子的视角作为出发点,选择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故事,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月亮上的妈妈》在舞美设计方面强化了儿童剧的特质,放大了梦幻式的处理,布景错落有致,舞台灯光灵动,多元组合,拓宽了景深,渲染了情绪,在视觉上抓住孩子们的眼球。本剧的音乐创作是其中一大亮点,主旋律《月亮谣》贯穿全剧,以各种变奏呈现出来,并在现代音乐中融入了“渔鼓”“零零落”等地方音乐形式;歌词也加入了广西方言,具有本地特色的同时丰富了视听,与剧情契合、完满、恰到好处,增加了情绪上的感染力。几位8岁以下的小演唱者那清脆嘹亮的嗓音,也使小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因为儿童剧是展示给孩子们看的,对于想要表达的严肃道理应当点到为止,不宜长篇大论,最后的思考和判断要尽可能地留给孩子自己。《月亮上的妈妈》虽然取材于农村,却让在场观看的很多城市小朋友也产生了共鸣——他们知道了农村还有一些这样的小朋友,每天见不到爸爸妈妈,流着泪坚强地等着父母回家团圆,因而也懂得了對亲情和邻里情谊的珍惜,对当下生活和对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人们的感恩。

总之,现实题材的儿童剧相对于传统儿童剧来说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它通过艺术化的剧作来教会孩子们如何认识社会,如何体会人生,它的发展是时代的特征和需要。目前,现实题材儿童剧所占比重还较小,相信在将来,它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儿童剧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