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斌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譬如钱财、知识、经验等等,唯有读书才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源头活水”。
禾苗干涸了,需要浇水;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体力不支时,需要休息和营养。而知识损耗过大过多,则需要“充电”。倘若仍满足于“知识不高有文凭,水平不高能应付”,坐吃山空,必将会透支我们的储蓄,被时代抛弃。
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才情。打开《诗经》,远古的风韵扑面而来:《关雎》的热烈,《蒹葭》的迷茫,《七月》的直率,《采薇》的哀婉;翻开《楚辞》,思绪犹如一匹奔腾的烈马,那雄奇瑰丽的华章和桀骜不驯的英雄气度,让我们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上下求索的動力和九死无悔的追求;唐诗就像青春的摇滚,无论是在大漠之中,还是身处山川、田园,都会给我们带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
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永不失去做梦的冲动,而且还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用阳光般的心情欣赏自己的学生,让师生的心在同一篇佳作中产生共鸣。
读书可以唤起我们的激情。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育者应是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教师若没有激情,就没有教育的震撼;课堂若没有激情,就丧失了教育创新和教育魅力。而读书,可以唤起我们的激情。
因为有了激情,我们不妨把课堂当舞台,视自己为导演,视学生为主演,将教学内容演绎成剧本;因为有了激情,我们可以视讲台为辽阔的草原,任思绪纵横驰骋,课堂因激情而生动,因激情而致远。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真诚的鼓励,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每天给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温暖学生的心灵。
读书可以让我们保持幸福。在《幸福的定位》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把幸福定位在物欲的满足上,那么,他的一生将充满苦恼。如果能以精神的充实为幸福,那么,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创造出幸福来。读书是获取精神充实的最佳途径。
我在新闻上看到一篇关于已故作家金庸81岁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求学的文章。2004年,英译版的《鹿鼎记》让金庸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在接过证书的时候,金庸出乎意料地提出读一个真正博士的请求,得到了校方同意。2005年,金庸毅然辞去了任职6年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通过正规的程序和手续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外界一片哗然。
81岁,已是耄耋之年,是享清福的时候了,还上什么学呢?对此,金庸老先生的说法很简单:“念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他说,如果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坐牢10年,天天有书看;一种是天天自由在外,但不能碰书。他宁可选择前者:只要有书,坐牢无所惧,若是没书,万贯家财也不羡。
愿每个人都在读书银行里办一个存折,储蓄知识,储蓄快乐,储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