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与聚合并存,是设计师为一家人创造的空间理念,而家庭成员之间健康的边界感,又何尝不是设计成真的助力?
在兰颖一家搬进来之前,这座三层住宅已经存在了十几年。“老”房子的层高不算太理想,为了让400多平方米的空间足够空旷、显大,同期入住的邻居们流行大改结构。尽管也对采光与功能分区不满意,兰颖却很喜欢这种高度带来的“包裹感”。“包裹”一词亦归纳了兰颖与家人的相处模式:聊天时,她将15岁的儿子称为“哥哥”,把12岁的女儿称为“妹妹”,把先生称为“爸爸”——4个彼此独立、变化成长着的人因为温柔紧密的关系同处一个屋檐下,如何让这种长久相处的关系健康生长便成了超越居住本身的课题。
因为从事文化行业的先生特别喜欢设计,在一次去瑞典的旅行中,兰颖一家经朋友介绍去Claesson Koivisto Rune(后称“CKR”)建筑事务所做客,拜访时的两个瞬间让兰颖决定要把家交给他们:那时CKRt正忙于一个瑞典本土的建筑项目,在工作室的建筑师Marten Claesson和Eero Koivisto从一堆小模型中探出头来,向一家人描述设计细节时的表情如数家珍;兰颖很快发现,CKR的工作室地面是由木头、石材、地毯等材质拼接而成的,材质间毫无缝隙,她随口感叹“这太难做到了”。二位设计师立刻回答说:“其实哪个国家的工人都做得到,如果他做不到,一定是因为设计师没有要求他做到,或者设计师没有为工人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时的CKR其实也在观察兰颖一家,“喜欢自然”是这个中国家庭留给他们的印象——在他们的家里,没有什么比用木头更合适了。
于是在兰颖家中,从丹麦运来的浅麦色木地板确定下天然、平静、温暖的氛围,来自中国大兴安岭的同色木板严丝合缝地镶嵌在整栋建筑的内墙上,将三层空间融合勾连,也令木材的天然花纹大面积铺排开,成为举目可及的感官提醒。原本兰颖不喜欢的小窗户被扩开了,白日光线撑高了天花板,让这个家更贴近户外的颜色;当夜幕降临后,内嵌在墙壁上方的LED灯光不刺眼地“向上走”,保护着空間无争的性格——在CKR看来,灯光也一样需要“够用就好”。因为空间基底善于包容,一家人从旧家带来的中式老柜子、老案几与后续选中的现代家具和谐相处,兰颖口中“总是忍不住要买”的老陶罐也随处可见,里面大多是她和先生最喜欢的兰花。先生是福建人,随时随地都在喝他喜欢的岩茶,一层的餐桌也因此总摆放着一家人日常喝茶的器皿。耳濡目染,性情安静的哥哥每天5点半会和妈妈同时起床,有时还会主动对兰颖说:“老妈,咱们泡茶。”周末的时候,兰颖会在中厨和面做包子,女儿便会和她待在一起,做自己的饼干。
女主人:兰颖,传统经典传播人,与从事文化产业的先生、痴迷电影的儿子、好友众多的女儿生活在北京周边的这座木色小楼中。他们邀请瑞典明星建筑事务所Claesson Koivisto Rune操刀室内设计,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首个私宅项目,被起名为“Xiang Jiaiqq House”。熟悉木性的北欧设计师赋予这个东方家庭包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兰颖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被敏锐提炼后,CKR为这个家的每一层都安置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兰颖有一间“带着妈妈们读书写字”的工作室,平时的活动和课程不太忙时,她便留在家里,待在二层这个满足自己独处的天地——一张朴素的茶席正对楼梯,一把小壶、一只白色玉兰杯,观照着在妻子、妈妈的身份之外属于自己的宇宙。几步之遥处,一套多人沙发又正好容纳一家四口,这里是每周末一家人看电影的地方,因为哥哥特别喜欢电影,挑选影片的任务也顺理成章被他包揽。在3层属于哥哥和妹妹的世界里,兄妹二人各有独立房间,公共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当孩子们的朋友上门,一起在“秋千”上悠闲晃着;因为相信“孩子大了,直接推门去房间找总是不太好”,爸爸也通常会和孩子们在这里交谈。在兰颖看来,私密与聚合并存是CKR为他们创造的一种空间使用方法。而家庭成员之间健康的边界感又何尝不是设计成真的助力?
正如起初以朋友的身份相遇,兰颖一家和CKR之间始终联系紧密,这是一个彼此主动打开的过程。二层的主卧里,双人床前的中式彩绘长凳是CKR来北京时专门挑选的。原本他们应该为这个项目来两次,但因“不放心”,CKR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绕道北京,又多来了两次。历经两年半工期,当这个家的工程结束后,CKR最后一次“出差”,设计师随手拿起笔在孩子们的画图本上为四口入画下速写。如今,他们仍然在不断改良这个家,比如原本没有门的中厨经过实践还是加上了门,屋外种上了一圈竹子,屋内也已经有了很多兰花……兰颖打算今年在庭院里再种一棵梅树,等到秋天菊花花期到时,“东方四君子”就能在这里齐聚。或许是因居住在毗邻自然的家对时间尤其敏感,当看到庭院里5岁的田园犬Bilbo警惕地看向栅栏外,兰颖还是选择用时间作为尺度去描述:“它是我们家唯一一个长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