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澳大利亚的Todd Gill其实是个“老上海”,他曾在上海静安区的一间公寓中生活了十二三年。“我的卧室三四米外就是隔壁邻居的卧室,我却从不知道他是誰,从来没有任何互动,这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家和社区的意义。在他与好友、AIM恺慕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两位创始人Wendy Saunders和Vincentde Graaf长达两年的讨论、筹备后,在上海西岸,一个以“共享居住”为理念的后社·西岸项目就此诞生。
还没走到后社·西岸的入口,你就会被一整面绘有绿色植物的砖墙所吸引,其间透露出一股蓬勃生动的气息。这其实是设计师有意呼应不远处的上海植物园,希望这里和周围社区互相交融。推开隐藏在“绿植”中的大门,你便置身于一个敞亮的前厅中。服务生站在右手边的前台后笑容亲切地打着招呼。前台旁是挂满一整面墙的老式信箱。这无论对本地居民来说,还是对旅居上海的老外而言,都是相当熟悉的怀旧画面。“我特别想念住在纽约时每天进出公寓都会路过的信箱,其中透露着一缕温情。”Todd告诉我们。Wendy和Vincent特别在前厅挑高的天花板上使用了Art Deco式样的波浪形线条吊顶,并在墙面上运用了以木条镶饰的护墙板。“之所以使用护墙板这种‘老派的设计是因为木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温暖的岁月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令公共区域在长时间多人次使用中仍能保持良好状态,同时造价较低的材料,非常适合成本有限的共享居住项目。”
整个后社·西岸项目的所在地原本是一栋老式酒店,在设计师拆掉了每一层的吊顶、开放出空间的最大可能性后,空间洋溢出年轻、快乐的气息。地下一层是全体住民的主要共享区域,也拥有整栋建筑的“心脏”——可以容纳20人使用的巨大厨房。在富有活力的绿色厨房中,高质量的厨房用品一应俱全。Todd这么解释:“美食是连接人心的,我们希望大家忙碌一天回到家后,可以一起聊天、做饭,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除了厨房,地下一层还设有用餐、游戏、洗衣与储藏收纳区域。二层和三层也设有共享区域。从早餐到工作,从图书阅读到户外BBQ,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功能都在这些面积上可谓奢侈的共享空间中得以实现。
当然,后社·西岸作为“家”,私密性与舒适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总计有66套公寓,包括单间公寓、豪华单间公寓、一室或两室套房公寓。虽然房型大小与面积各有不同,但厨房、洗浴、收纳、休憩等功能区域都相当完善、便利。“我们有意识更清晰地划分了纯粹的私人区域、可以分享的私人区域以及纯粹分享的公共区域,并在三者之间做了一定的平衡以及重合。”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间公寓的入口大门都被设计为上、下可以分别打开的“马厩门”形式。这样一来,只要打开半扇门,对门的住户就能互相聊天,同时又不会暴露隐私。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老上海里弄中邻里喜爱开着门、隔着纱窗或门帘聊天的场景。不过,这一设计灵感其实源自Vincent曾在荷兰做过的住宅项目,当时住户太太们在与设计师的沟通中就提出希望拥有可以半开启的门,这样大家各自在家里也能聊天,极富人情味。
除了通过在楼房内部加入生活共享空间来重建社区,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外,在后社·西岸,“共享”这一概念还跨越了在住居民的疆域,走向了社区和城市,进而重塑城市生活空间和健康生活方式。比如,独立运营的健身房、泳池、网球场向整片社区开放,定期举办课程,连接有趣的个体。每周在这里举办的分享聚餐、电影之夜等活动,面向所有人,不仅带动了周边酒吧餐饮业的兴起,还渐渐把邻居发展成了朋友。周边的学校也陆续受邀加入了共享图书馆项目。“共享时代的核心依然是人与人的交流,我们希望能够为这座城市的新社群提供能够被他们称为‘家的空间,为居住行为添加更多附加价值,”Todd这么解释这些项目,“我们也希望通过空间的设计,让租客放下手机,走出房门,通过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在网络时代找到与人联结的温暖所在。”
对于“如何将自然与餐桌紧密连接”,近年来,不少餐厅都做出过自己的尝试。而在上海寸土寸金的静安闹市,一家名为Bloom的餐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更纯粹、更美好的可能性。
站在Bloom极富设计感的流线型灰色店门前,你并不能即刻将它与“自然”“花园”这样的词汇联想到一起。但当你寻着高高冒出门头的橘子树继续前行时,你便能体会豁然开朗之感——藏于门后的是由近200种植物组成的植物墙,它们呈流线型排列,与灰色装饰底座的线条紧密呼应。目之所及皆是葱郁绿意,而Bloom也正是以这片绿意作为连接自然与餐桌的纽带,创始人Kang将此称为“Garden to Table”。
Bloom刻意模糊了空间装饰与食材之间的界限,一切皆以植物为中心进行融合。譬如你背后的这一片绿植或许就为你眼前这道佳肴提供了香料,并作为摆盘元素再度与你相遇。当各色香草植物因四时流转而在你身边轮转变化,你眼前的佳肴亦随之而调整自己的样式,
这样纯粹而直观地与自然对话便是Bbom的独到之处。
除了食材与装饰之间的模糊界限,Bloom在空间设计上亦尊崇融合的态度。室内、户外,前区、后厨,不同区域之间皆无界限。初入Bloom,你很难不注意到那座U形料理台,它被一分为二,成冷餐区与调酒区,而在其背后的即为热火朝天的开放式厨房。所有烹飪皆在食客目光下完成,颇有主厨餐桌的仪式感。当时节入夏后,Bloom亦会收起玻璃幕墙,将这里变成可随处闲坐纳凉的凉亭,化身为一座真正的都市花园,为这个繁华都会献上一片可小“逃”片刻的隐逸绿洲。
Hao Noodle以道尽一切的“好”字招牌打动无数纽约客的心后,终于回家在上海开设其国内第一家店。纽约店曾颠覆主流媒体食评人对Chinatown中餐馆的传统印象,并荣登米其林超值餐厅推荐和黑珍珠餐厅指南。在这样的光环下,Hao Noodle上海店承载着熟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为都市快节奏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好好吃饭”的去处。
Hao Noodle温馨得如同“朋友家楼下的餐厅”,在氤氲热气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它试图传递的生活美学和饮食文化。店内的空间和陈列都由品牌创始人朱蓉亲自设计,从入口吧台处开始,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摆设妙趣横生,新鲜水果则大方地放在门口箩筐里进行展示,带着自然而然的生机。
Hao Noodle共设43个座位,中央的两张长桌是中餐厅里少见的设置,而店内用餐的轻松氛围不禁让人联想起亲切的邻里关系,身着工装的服务员和前来用餐的顾客都是朋友。店内以柔和的浅色调为主,省去冗杂的设计语言,仅以简单、精致的巧思营造舒适惬意的用餐氛围。餐厅的壁画由艺术家龙荻创作,作为创始人的好友,她娓娓道来Hao Noodle背后的故事:壁画上的所有食物都是店内正在供应的,所见即所得,而画中出现的那些人物可能就是店里某位同事的儿子,其中还有一条叫Noodle的泰迪狗,每一处细节都是真实人情。
Hao Noodle的菜单也呈现出家庭式烹饪的亲切感。除了类似火锅牛肉面这样“不出意料地给你惊喜”的中式面食,店内还提供沙拉、炖菜和甜点。店铺负责人王莹告诉我们,Hao Noodle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分享简单的快乐。当看似寻常的食物以餐厅烹调的方式被创作时,Hao Noodle便自然成了从味蕾到情感的发生场所。
日本人赤羽光一第一次来北京是1981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与中国的同龄人一起登上黄山,在山顶俯瞰松与云雾,对这个国家的秀丽风景深感震撼。“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中国文化深深着迷,一直想做些推动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事。”这颗种子一直深埋在他心里,后来在故乡干了几年公务员后,他毅然决定延续曾经的理想,为一家日本电视台制作有关中国文化的节目,也因此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结识了一帮中国朋友。而朋友们的疑问引向他做上了现在这份事儿:开一家真正的清酒吧。Thisis Cssake就么诞生了。
This is C5sake藏在This is C5cafe旁一个小别间里,座位仅限8人,环绕特别定制的一体式料理台。料理台是赤羽光一、C5sake团队与多相工作室的设计师一起完成的,满足了清酒严谨的温控储存需求,且方便收纳、清洗器皿等。现代的不锈钢料理台融于周围赤裸的混凝土墙中,狭长的铁制挂钩挂在墙壁上,便于客人悬挂衣物,一个原木横梁盘桓于料理台上方,空间虽小却有序从容。唯一的窗口挂有一颗“杉球”,这源于日本酒厂一种必备的装饰,它经常挂在酒厂入口处,当树叶从青绿变成枯黄时,亦提醒人们新酒已熟成;次年再出新酒时,再换上新绿的。在This is Csake喝酒,搭配关东煮或是赤羽从日本带回来的腌菜,让你瞬间来到日本的隐蔽式地下酒吧,坐在其间,与邻座的客人、酒吧主人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清酒全部来自日本秋田县的“浅舞酒造”,皆由酒厂所在地周遭半径5公里之内的米与水酿造。“清酒分为爽酒、熏酒、醇酒以及熟酒4个主要品种,而浅舞酒造用6种米酿造出30款清酒,酸、甜口味或层次均不相同。”据说开幕当天,浅舞酒造的杜氏也千里迢迢送来2款专门为C5制作的清酒,高于合作伙伴关系的是厚重的情谊,像酒一样是用心酿成的。
酒吧叁宅位于上海建业里的一个街角,沿街玻璃窗的背后挂着深色木质百叶帘,欲拒还迎地向过路者展示室内的热闹。为了实现座位数的最大化,业主和设计师没有在沿街开门,将入口设在了原本员工进出的后巷。从不起眼的侧门拐进叁宅所在的“石库门弄堂”,不见店招,只在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空心霓虹灯箭头,朝下指出了入口的位置,神秘十足,叫人难以拒绝。
踏进叁宅,门厅的黑白马赛克瓷砖拼贴成隐约的蛇形纹样,带领宾客进入更深层的空间。由于入口布局的变动,盥洗室紧邻门厅,等候区的墙壁上幽幽地亮着“Sinful”字样的红色霓虹灯。“在酒吧结识陌生人的最佳地点莫过于盥洗室,这个魅惑的标语或许能鼓励你发起对话。”设计师Richard Langone解释道。不管你是否怀有“疯狂一把”的冲动,进入叁宅正式“开喝”前,不妨在这里稍稍补个妆。
酒吧首层主打鸡尾酒,除了长条转角吧台和小圆桌,设计师还在空间的一侧设置了宝蓝色的卡座,卡座之间用金属管道充作隔断,居于其中,仿佛身在一个个时髦的“笼子”里,性感又有一丝危险。或许有些出人意料,这家摩登酒吧的业主竟然是桃园眷村的创始人,他多年来一直是忠实的威士忌爱好者。在建业里觅得这处空间后,他把设计交给了同样爱好威士忌的夫妻档设计师Richard和彭蕾。业主喜欢洋酒,更爱中国传统文化,这两样志趣在叁宅交汇了。叁宅得名于《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的元素贯穿酒吧各处:地面的三角瓷砖、天花板的铜制三角形吊顶片、酒单上一款名为“叁生有杏”的鸡尾酒……
在一道电动移门后,叁宅的二层还藏有一片风格截然不同的天地。拾级而上,轻快的设计变得成熟稳重——深色的地板和护墙板为整个空间定下了复古基调,墙上的上海滩黑白摄影即刻将宾客带到了那个“老科勒”们喝酒跳舞的年代。在二层长条形空间的尾端,设计师定制了一面“百万墙”,业主珍藏的陈年佳酿纷纷于其中呈现,吸引了不少威士忌爱好者慕名寻来。这里也成为业主、设计师和威士忌同好的欢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