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 林圆 张绍骞
2019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成果产业化艰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搭建供产学研三方进行合作交流的平台及联合研发中心,形成校企合作的“生态圈,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智能制造研发成果产业化效率,实现产学研共赢的局面,从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突出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教育部于2016年10月发布《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人才、科技优势,推动一批能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显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有力促进科技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发展智能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都是以强化我国制造业为核心目标,因此如何推进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当前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何低?原因主要在于科研队伍和企业两大板块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大学、科研院所定位前沿的科学研究,得出的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众多科研成果在形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而企业又缺乏强大的研发力量,多数只能参与中低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双方在需求对接上严重失调。虽然学术界与企业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但高校及科研院所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是科研成果的需求者,两者本应是建立在供求需求上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改变此现状,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势在必行。
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中国在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大力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17全球创新报告》显示,我国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据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最具创新性经济体中总体位列17名,比上年提升5名,但产学研创新能力、创新政策有效性、政府规制质量分指标方面分别位列27、48、70名。 因此,要提高中国创新总体排名,还需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优化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实施有效性。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利于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加大转化的直接的推动者。探索产学研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大的趋势。
三、安徽省产学研总体状况
(一)安徽省制造业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传统制造业只能用颠覆变革走向“互联网+”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成为安徽省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2015年正式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不仅明确了安徽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路径,同时明确了政府将加强财税扶持和金融扶持。
安徽省制造业主要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在研发领域投入的经费比重低等问题。虽然我省企业研发经费和增速居全国前列,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仅为0.83%,全国排名第13位,在中部仅居第三位(湖南和湖北分别为1%和0.94%,居前两位)。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坚持创新之路,而智能制造改革就是主要方向。其次,在智能制造所需的设备与技术中,核心装备与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大,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技术等都依赖國外企业。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基础打造,也对我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二)安徽省高校及科研院所
相比之下,高校研究团队千辛万苦研究出的成果,很多都不能有效利用而被束之高阁。一方面,有些科研成果适应企业生产制造需求,但是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通常不会轻易地做出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投资决策,因此只能就此搁置;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虽然技术完成度高,但存在相关科研团队一味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却难以考虑到应用实践时市场的各方面因素以及具体应用到每个企业不同环境的设备生产要求,导致市场需求小,造成科研成果产业化道路艰难。
(三)智能制造产学研结合
科技创新是安徽省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如何让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地更好,关键点就在于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徽近几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多层次、多主体搭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协同创新,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好政策,并不断细化更具体的配套政策,使得各项优惠政策可操作、能执行、早落地,走好产学研深度融合“最后一公里”。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省内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无缝对接,让制造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搭建供产学研三方进行合作交流平台及联合研发中心,形成“生态圈,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智能制造研发成果产业化效率,实现产学研共赢的局面,从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科技的技术,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改革方案,更好的适应企业原先的生产模式,降低改造成本,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率,更好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安徽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一)内涵
为解决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安徽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形成安徽高校、科研院所联盟,与省内企业协同搭建智能制造研发成果产业化的网络舞台,整合应用最优的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形成“产学研”三方一体化的合作,助力省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同时帮助优秀的科研人才通过平台参与智能制造展示会、校企联合研发计划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一批专业高科技人才,弥补我省智能制造业人才缺口。以可转移的科研成果为基础,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平台提高智能制造研发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创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形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长期高效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该平台,企业可精准定位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同时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相关板块宣传研发成果,并能更迅速的获得企业反馈,从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科研方向,最大限度减少科研成果的浪费,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内容
该平台主要包括五个板块,分别是:企业技术及设备需求发布板块,研发团队成果展示板块,产学研互动交流板块,研发成果产业化案例展示板块以及人才培养板块。
首先,企业需求发布板块致力于为平台注册企业用户服务,企业可以在该板块发布自身在开展智能制造实践中对于研发技术支持或者人才应用的需求。目前智能制造产业仍处于优势科研的卖方市场,学研机构内部专业团队掌握的资源充足,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很难主动去收集、核实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企业需求。因此该板块可以将各企业发布的需求信息分类整合,有利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有限精力和时间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面向市场来选择课题,并与更多企业寻求项目合作机会。
校企互动交流板块旨在建立科研人才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渠道,产学研三方相关人员通过这个板块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弥补知识与实践的不足,板块内还对于智能制造方面进行了详细区分:智能管理,智能生产,以及智能设计共三个版面,不同版面交给专业领域优秀专家人才管理,智能制造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任何技术性疑惑,操作中遇到的不解之处都可以在该板块发帖咨询,相关科研人员可以进行答疑。
用户可以通过研发成果产业化案例展示板块分享其成功产业化的技术产品,供成功注册的会员研究。所有用户可以通过此板块了解到智能制造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运用典型案例的现实指导意义,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可以通过展示出的案例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减少成果转化的失败率。
最后,人才培养板块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计划来实现对于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智能制造“产学研”成果展览会计划、高校及科研院所智能制造成果大赛计划等。成果展览会汇聚省内高校最新技术成果,为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助力,通过此平台邀请高校研究团队与知名企业参展,参展企业能够非常便捷和高效的获取合作线索,推广新产品,树立企业与品牌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参展的科研团队也能够在此推广研究成果,寻找合作企业,现场对接洽谈。高校智能制造成果大赛计划主要面向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按照智能控制、智能装备、机器人、云计算、3D打印以及物联网等分类竞赛,对于成绩优秀的队伍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促进各科研队伍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三)创新点
首先,该平台的优势及创新在于其将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共赢的合作交流。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访问量较高的智能制造相关网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能制造第三方咨询服务平台,一类是智能制造B2B平台。武汉制信科技的智能制造门户网是国内率先提出智能制造第三方咨询服务理念中发展稳健的优秀平台,企业能通过该平台为企业生产提供智能制造可行性方案参考,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生产;而B2B平台以中国智能制造网为例,该网站致力于提供企业与企业之间智能制造产品的交易平台。由此可见,这两类平台仅限于在单方面提供服务与交易,并沒有涉及到校企合作,这是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的优势之一。
其次,该平台的创新特色就在于开放用户注册,使交流氛围更自由,产学研三方联系也更密切。除了智能制造类网站,近年来响应国家政策也涌现了大批的产学研信息网站,其中大多数网站访问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以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合作信息网为例,此网站仅不定期发布省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信息,虽设有“交流园地”这一栏目却因为网站并不开放注册而不能实现校企交流,因此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的优势之二凸显出来。
另外,该平台格外注重人才培养。在企业大力推行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平台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以人为本,致力于通过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产学研的合作交流培养一批适应企业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强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其他平台单一的提供信息咨询所不能实现的。
(四)意义
推进科研成果落地,需要企业、产业前沿技术、科研院所等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确保每一个过程都‘优生优育,最终让产品成长成才。
首先,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人才缺口较大,而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通过该平台实现产学研三方信息互联,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技术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企业弥补智能制造岗位的缺口,促进安徽省内智能制造业的改革发展。
其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联,同时也实现省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通过各个企业智能制造改革的经验交流,积极推动省内智能制造企业互相借鉴学习,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共赢。
最后,创新之路,需要创新之人。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团队在制定科研课题与计划时及时了解企业的市场需求,从而综合技术性与适用性来确定研究方向,使得科研成果在智能制造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若其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就失去了其应用价值,通过平台可以帮助科研团队更高效地推广成果,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互相配合协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积极参与可以获得自我展示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学习多方面知识,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五)不足
本文认为安徽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能够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道路添砖加瓦,但同时也存在着急需完善的地方。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激发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他们的能动性,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在研发成果成功产业化之后,能够让他们在企业中获得相应股份等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进一步激发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活力。
另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总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时需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对于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的确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易市场,这些是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尚未做到的地方。
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要以推崇的态度做好科研人才的激励性保障,要以扶持的姿态做好实体经济的突围式发展。没有转化和运用,再好的科研成果都是“镜中月”。(作者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