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
课堂上,一位心理学教授出了一道题目——
某日深夜,一对父子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驰骋,爸爸开车,儿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很不幸,他们遭遇车祸,110 和 120 赶到后,当即判断父亲已经死亡。儿子虽然重伤但还有救,到场的警察决定立刻把重伤的儿子送到医院去抢救。
医院的主任医生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手术室,这时救护车把病人送到了。谁知,医生刚看了病人一眼,就大声惊呼:“天啊,这是我儿子啊!他怎么会出车祸?”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教授要求同学们仔细审题、认真作答。同学们苦思冥想,终于在纸上写出了各自的答案并交给了教授。第二天的課堂上,教授把收到的一部分答案放进了 PPT 给同学们看:
“这对父子不一定是亲生的吧?也许是领养的呢,做手术的医生才是亲生父亲!”
“那个儿子可能和医生的儿子长得太像了!”
“有可能这个儿子有两个同性恋父亲!所以死掉的那个和医院的医生都是他爸爸!”
教授说:“我们班上一共有55个学生,但想到这个答案的只有3个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摘自《故事会》2018年第17期)
答案:
那位医生是孩子的母亲。
许多同学把“主任医生”这个职位以及医生“专业靠谱”等特质和“男性”性别联系在一起。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这些思维定势,这道题对他而言会很荒谬:“那医生不就是他妈妈吗?这有什么好猜的?”只有勇敢正视偏见,打破刻板印象,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