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红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似乎是当下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古往今来,在中国画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争论总是非常激烈。
关于创新这个问题,近代以来,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吸取西方美术元素中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创新,使他们笔下的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新面貌,并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导地位。为适应新的形式,当今的中国画也必须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摈弃。如今出现了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墨、颜料在宣纸上绘制具有西方审美思想的作品。当下,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画集或是大大小小的中国画展上,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的作品由于过多强调色彩及光影的变化而丢掉了笔墨,过多追求形似而失去了气韵。许多的中国画乍看上去,就是一幅写实的油画或水粉画,只不过是作画工具和材料不同罢了。也许,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把它划为中国画这一评审范围的。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墨、颜料在宣纸上绘制具有西方审美思想的作品,这并不是首例。可以说,有不少国画家试图以此突破传统,发展并创新中国画。殊不知,这种生搬硬套、全盘西化式的“创新”无疑是对中国画的肆意践踏和扼杀。缺乏中国画语言,脱离传统之作,又怎么能深入群众,又怎么能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呢?
诚然,中国画的创新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离开中国画的特点与风格去凭空创造。中国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形式,适应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我们所谓的要研究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并不是为了束缚自己,而是为了“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为了更自由、更充分地运用这些规律表现新的思想内容,服务于新的审美观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来表现新的内容、新的意境。
艺术的发展有民族范围的继承性,这就要求对传统艺术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的应该是客观和全面,区分的应该是精华和糟粕。对于實现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而言,要采取一种“两端深入”的做法:一端是西方现代艺术,一端是中国传统艺术,两者并存互补才是最恰当的。而这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画领域。中国画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它的发展对世界美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面对着外国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乃至抽象主义、观念艺术等,中青年一代中国画画家都各取所需,或多或少地有所吸收。中国画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但与外来的绘画艺术之间,也有其相通的艺术规律,而且应该吸收外来的绘画长处,丰富我们中国画的艺术技巧。在吸收外来绘画的长处时,一是要经过批判,二是要经过消化,要将其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创新并不是什么坏事,人人都有见异思迁的习惯,不会老是停留在同一事物上,世间万物都在变(无时无刻),更何况艺术。古代中国画对西域画风的兼收并蓄,对西洋画法的融入,这些都是中国画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再怎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变,中国特色不变,思维方式不变。创新若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那么只能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什么要创新,这和人类猎奇心理、喜好新鲜、不喜平淡有关。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是一种现代观念和对传统思考的碰撞。
艺术贵在创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毛主席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关键是怎样创新?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必须以传统为根基。对于西方绘画,可以借鉴,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干等国画大师,他们固守传统,凭借勤劳和智慧,借古开今,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徐悲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凭借他们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和对西画精神的研究,大胆探索,融汇中西而自立面貌。他们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入中国画,使其和谐地融入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造型意象之中。徐悲鸿曾说: “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他主张: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中国画的创新,绝不能脱离传统。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求变化,求发展。但艺术上的“变”不应该是抄袭代替创造,虚伪的炫奇代替真诚的表现!那种盲目排斥传统的艺术作品又如何在真诚的自然中站稳脚跟呢?
中国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在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发挥我们各种绘画传统长处和特色的同时,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既不能固守传统,又不能完全模仿西画,而是需要广大艺术家以中国民族精神为根基,来拓展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出现代性的中国画来。
因此,坚持传统与改革创新并不矛盾,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传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厚积薄发,自然出新才是最佳出路。深入传统,就像站在古人(高人)的肩上,你会学到很多,你会更高、更深。充分利用传统精华,再融入你个人的审美意图,注重特点,你会自然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