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压力真的是比我们小时候大太多了。随手搜了一下国内的新闻,一条条让人感到压抑的消息映入眼帘:自杀、离家出走、终日沉迷游戏……这反抗来的太过无声和强烈,也因此更值得人们深思。
虽然大家现在学校作业太多,竞争压力大。但经过种种分析之后,我还是认为,孩子的压力从根本上,还是源于父母贪婪的期待和集体焦虑。
真正地为了孩子,爸爸妈妈们,是时候停止在错误的方向上舍命狂奔了!
攀比之下,是教养中的贪婪
很多朋友和我说,上了国际学校的家长,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怕底子太薄,就去上各种考试补习班;上了公办学校的家长,担心孩子未来没有国际视野,缺乏竞争力,紧张的课余时间还要报各种素质教育班……总之,给孩子补习的理由,就像女人的衣橱里总缺少一件衣服一样,总有一个技能需要让娃“补”起来。
最近出现了一个叫做“竞争性教养”的新词,非常贴切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大多数父母的攀比心态。
“我家孩子上了XX国际幼儿园,面试没准备就过了!” “我家这个没怎么复习就上了XX教育机构的精英班。”……
在这些父母嘴里,孩子凭天赋就轻松站上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学霸之巅。听者在羡慕嫉妒恨之余也没耐心了解真相是怎样的,只会陷入盲目焦虑和继续逼自家孩子的循环中。只是这么下去,不夸张地说,孩子的命都要没有了。
2011年,澳大利亚针对全球1万名儿童的压力研究发现,有大约40%的孩子面临压力过大的情况,并且20%的孩子有过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
父母们的集体焦虑,营造了压迫孩子的不良生态圈。
集体焦虑的源头,除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因素以外,还有来自家长们自身的因素——家长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想想我们自己的经历就知道,你人生的每个重大决策和转折点都是谁在承担?其实家长需要明白,自己只是孩子整个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部分,最终他的路是要他自己来走,挫折失败,都是人生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没想明白,觉得自己能够占据孩子的整个人生,而去一味付出,就会把太多的期待都压在孩子身上了。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的确重要和直接,但也只是孩子面临的整个大生态中很小的一环,孩子的一生是归属于社会方方面面的。
任何一个小环境中的互动最终会影响大环境,同时大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小环境。这意味着什么?父母群体的普遍心态,恰恰会塑造出孩子们成长的大环境。
如果父母们集体焦虑,总是对孩子抱着高预期,只会导致孩子们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变得艰难。学校筛选的标准会水涨船高,甚至可能导致同一年考试的高考分数线都变高。
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事情,媒体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开始推波助澜,不断地报道各种牛娃。
如果整个环境从小圈到大圈都是这个氛围,所有人都难免被波及,最终卷入这个恶劣的整体循环中。那些本来淡定的爸妈们,会逐渐变得不淡定,患得患失,最终被迫向大环境妥协,使焦虑的群体现状越发雪上加霜。
长此以往,那么唯一不被这股集体焦虑裹挟的方法就是离开这个圈子。
很多抱怨焦虑的家长其实本身就是制造集体焦虑的始作俑者,我觉得我们真的到了必须停下来的时候。但只有一批有勇气的父母先停下来,才有可能让这个循环重新变得健康。不然,我们只能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舍命狂奔,越跑越远,最后集体陷入更大的绝望和痛苦中。而替我们背负这些压力的人,就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我们最爱的孩子。
逃离群体焦虑的生态圈
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什么才是对的方向呢?小马君也不是料事如神,但还是可以凭借知识和经验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在暂时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先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节奏。
狂奔之前,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中国教育报》做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调查,分别调查了孩子和父母双方对于“什么是对孩子的支持”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矛盾,就是家长付出与子女需求严重不匹配。
在问到父母觉得什么是对孩子的支持时,排名第一的是“督促孩子學习”,占到了30.44%。
你猜猜,如果拿这个问题问孩子“什么是你认为父母对你的支持”这个问题,答案会一致吗?
不出所料,答案完全不一样。超过63.21%的孩子希望父母可以“鼓励和肯定我”;在问到什么事情让你对父母最失望时,有超过62.71%的孩子说“总拿我的学习和别人比”。
结果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并不是你给他报了多少个补习班,花了多少钱,疏通多少关系为他买到了学位,他们所期待的只是简单的“鼓励和肯定”。
支持感正是平衡压力感的良药,不是一点儿压力都不能给孩子,而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他的鼓励和肯定。
狂奔之前,请让孩子“认同”你的方向。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学院Yoonsun Choi博士一直在做关于亚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发现,两个看起来都很严厉的亚洲家庭,一个家庭的孩子很叛逆,另外一个家庭的孩子就非常积极,这是为什么呢?
她说亚洲父母很少去关心“认同感”这件事。其实,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沟通,甚至分享你自己的焦虑,从而让孩子认同你做出的努力的目的性。如果家长得不到孩子的认同,一味以“为了你好”的名义,从自己的视角去向孩子提命令式的要求,最终不但不能帮到孩子,反而可能会害了他。
Yoonsun Choi博士的研究还在继续,她准备采访900个亚洲家庭,并且跟踪孩子一路的发展状况,研究如今亚洲父母焦虑的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孩子产生长期的影响。她主要想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为什么亚洲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孩子好,但是有些方面有明显不好?亚洲孩子取得优势的地方是否是牺牲了心理健康作为代价的?为什么同样是亚洲父母,用同样的养育方式,孩子的结果却会截然不同?
总得有一些有勇气的人改变自己身边小圈子的氛围,再通过小圈子影响更大的圈子。现在停下来还来得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一代人,只要越多的父母选择合理的教养方式,整个社会圈子就会变得良性起来。
我很理解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父母要做到淡定是多么难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别再一直错下去了!而在这之前,我们唯有做好我们自己,看到自身的问题,慢慢地,让我们不再如此焦虑,让孩子能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