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伦纲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针对再利用生产排泄物以及物质变换的基本经济思路进行了全面创建,对此应当将其视作循环经济有关的最早提法。因此可见,马克思循环经济的伟大经济学理论突显了循环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内占据的核心价值与地位。进入新时期后,马克思创建的循环经济模式并没有表现为过时性,反而还蕴含了更加深厚的当代价值。在此前提下,关于上述循环经济的马克思伟大理论应当致力于深入进行探析,进而归纳出其中蕴含的当代经济指导价值。
循环经济思想最早诞生于马克思的首创,上述经济思想突显了循环经济具备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马克思针对整个循环经济模式侧重于分层性的阐释,其中主要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三重基本关系。现阶段伴随全方位的经济进步,很多领域都忽视了循环经济,因而日益暴露了显著的经济模式缺陷或者弊端。面对当前的全新时期背景,应当能够将经济领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循环经济,在深入探析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同时也要挖掘与之有关的现实经济发展意义。
一、马克思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
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就创立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及经济运行思路。在这其中,物质变换理论占据了上述循环经济思想的关键性地位。具体而言,物质变换理论涵盖了自然界、人类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多种内在关联性,对此可以将其详细划分成再次利用某些废弃物、回收废弃物与优化配置资源等相关要点。由此可见,马克思善于借助生产劳动的要素,从而针对经济学视角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各类物质变化给予了深入探析,并且紧密衔接了经济学以及物质变换的两个不同领域。
《资本论》详尽阐释了社会生产方式,其中含有保护以及节约珍贵资源、利用与回收再生性的资源以及其他要点,进而借助辩证性的方式阐释了自然以及人类的内在关联性。从当前现状来看,建立于生态修复以及环保前提下的循环经济模式涵盖了3R的基本原则,其中包含再利用、减量化与再循环。由此可见,3R原则本身构成了马克思循环经济的衍生性产物。同时,关于节约资源、再次利用某些废弃物以及构建和谐性更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上述要素同样应当蕴含在上述的循环经济思想范畴内。
在人类劳动与生产作为必要媒介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原有的经济学体系内全面引入了循环经济,并且将循环经济置于关键性的经济体系位置。依照马克思的上述伟大经济原理,人类日常从事的多种多样经济活动通常都会引发断裂性的物质变换现象。因此经过分析可见,自然环境呈现上述断裂的最关键根源也应当归结为人类的某些日常行为或者日常活动。此外在涉及到物质变换时,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物质变换也不再局限于简单性的物质形态更改,而是蕴含了多层次的物质变换作用。
二、马克思创建的循环经济思想基本特征
首先是自然界以及人类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自身如果要得以相应的演变与发展,那么需要面对自然界予以特定的物质索取。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中,物质变换必需的重要媒介就在于人类劳动。反之如果没有人类劳动给自然界带来的某些作用或者改变,那么各领域的物质交换也不会存在。与此同时,人类劳动本身也蕴含了主观能动性这个核心要素。因此,人类劳动针对物质变换体现为必要的调整控制与引发作用。
其次是自然界本身体现的物质变换。自然界本身呈现突显的物质变化性,在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更改与物质转化中也蕴藏了与之有关的深层次规律性。在此前提下,针对自然界固有的各类物质变换可以将其归因于物质本身具备的某种特性。这是由于,自然物质本身具备客观实在以及独立性的特征,其并不需要依附于人类活动。由于受到特定的自然规律影响,自然界就会呈现与之相应的某种物质形态变换。
第三是社会层面上的物质变换。除了自然层面以外,社会层面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物质变换方式。具体在社会实践中,商品交换主要应当依赖于货币媒介,据此实现了多层次的社会物质变换。各种商品在没有被交换的状态下,其并不会呈现特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可见,社会物质变换的侧重点就在于使用价值是否能够得以产生。通过运用消费以及生产的方式,社会物质变换将会形成多样化的物质交换方式。
三、探析马克思循环经济具备的重要当代价值
面对当前的全新阶段背景,马克思首创的上述伟大思想并非已经不再适用,反而还会呈现更为显著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在目前阶段中,很多行业与领域都在着眼于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类发展资源,上述资源都是源自自然界的。针对攫取珍贵资源的传统经济模式如果没能予以妥善的约束或限制,则会最终引发各地生态遭受毁损甚至资源趋向于枯竭的不良状况。因此可以得知,循环经济思路对于现阶段的各领域发展同样具备不可忽视的指引意义。具体而言,马克思构建的循环经济新模式体现为如下的当代意义:
(一)健全现存的市场机制与经济运行模式
资源配置在根本上需要依赖于市场,因此可见,市场机制本身应当被视作有效配置资源的最優化手段。依照马克思的基本视角与论点,循环经济同样也有必要根植于健全与完整的当前市场机制之上。在循环经济中,市场机制主要蕴含了供求要素、价格要素与竞争要素。循环经济并非单纯依赖于有关部门对其加以推动,同时更加需要依赖于最根本的市场调控与调节。面对激烈性的市场竞争,循环经济将会拥有相对更广的经济模式存在空间。
我国在当前阶段尚未拥有完整度较高的循环经济体系,其中最为突显的漏洞就在于欠缺与之有关的各项约束法规。在此状态下,市场机制将会更加突显其具备的核心调控作用。经由市场化的渠道与途径,应当可以折射出各种稀缺性的资源利用程度,确保现存的循环经济架构能够得以全方位的建成。因此从上述的视角来看,如果要创建发展速度更快并且更为健康的全新循环经济模式,那么通常就要全面依赖于核心性的市场调控作用。否则如果仅凭政府对其加以调控,则无法符合循环经济的根本思路。
(二)引进全新的循环经济手段与技术
在马克思看来,绿色生产力主要蕴含于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赖以全面进步以及显著发展的最关键动力也在于技术创新。具体在涉及到循环经济时,同样有必要借助更新当前各项技术手段的举措来辅助实现循环经济,从而突显了引进新型技术的价值所在。例如,马克思针对循环利用以及再次利用某些废弃物给予了较多关注,此外还强调借助特定的机器与工具来达到上述的循环利用思路与目标。对于各类的生产排泄物而言,应当逐步尝试达到最高限度的循环利用水准与层次。
在当前的现状下,全面拓宽循环经济现有的覆盖面就是要秉持3R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据此实现了针对各类资源浪费的全方位降低,同时也有效拓宽并且显著延长了现存的循环生产链条。通过逐步推进技术创新,最终确保全面创建了收益更高、经济投入更少并且污染更低的全新经济生产模式。针对保护各地原有的自然环境而言,同样不能够欠缺新型的技术手段,这是由于新技术本身占据了支撑性的重要位置。
在马克思创设的循环经济视角下,物质变换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创建往复循环的完整过程,进而再次利用了自然界某些可再生性的珍贵资源。因此,《资本论》同样蕴含了针对人类占有各类消费品以及产品的全方位循环利用,此外还涉及到重新利用某些经由处理以后的日常生活废弃物。从现状来看,人类针对排泄性与生产性的两类废弃物都要着眼于再次利用,而不能够一概予以抛弃。依照再次循环利用以及减量化的宗旨与思路,对于某些可再生资源以及生活排放废物都要致力于再次利用。
(三)优化总体性的制度构建
循环经济如果要突显其应有的经济指引意义,那么就需要在根源上优化当前现有的循環经济整体制度架构。通过优化与之有关的制度架构,应当能够据此重构现存的完整经济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某些弊端或者漏洞也能予以妥善的弥补。因此在目前看来,有关部门针对循环经济还需更多致力于多层次的制度构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客观上有助妥善分配多个领域的多层次利益关系,同时针对自然资源以及真实人类需求之间的突显矛盾也能予以相应的缓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重构循环经济的各项举措中体现为天然性的优势。
因此在重构现存经济体系的有关实践中,关键在于拟定与之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从而辅助并且促进了建成循环型的当前全新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仍然需要更多着眼于增设某些专门性的循环经济法规,确保此类法规与法律能够覆盖于废物回收、循环经济税收与投资、再次利用循环资源等多个视角与领域。针对循环经济如果要逐步健全目前的各类专项性法规,那么还可适度吸纳域外涉及到的此类珍贵经验,其中典型为循环经济以及废弃物的相关处理规定。通过运用健全当前立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途径与方式,对于现阶段的循环经济就能提供必需的制度支撑,确保将循环经济建立于现阶段整体制度保障的视角下,并且全面服务于当前循环经济基本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四、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循环经济在马克思创建的完整经济理论中体现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价值。近些年以来,很多领域都在着眼于推进循环经济,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建的上述循环经济伟大理论也要予以全方位的吸纳与借鉴。未来在实践中,关于循环经济仍然有必要深入探寻马克思循环经济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据此重新构建现阶段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最终服务于生态环保以及各领域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