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形容一个人名气大、受追捧,通常会说他“红得发紫”。其实,紫色最初本不能登大雅之堂。中國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等五种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
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爱穿紫色衣服,以至于“五素不得一紫”——普通百姓用买五匹生绢的钱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从此,紫色开始一步步“逆袭”为正色。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绿、青。到了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穿紫色官服。
因为紫色变身为贵族之色,“红得发紫”也就成了一个褒义词。(摘自《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