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巴黎的一个雨夜,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和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打不到出租车,于是,坎普便想到用移动互联网撮合闲置的车辆和打车的需求。很快,他做出Uber的产品原型。
后面,坎普便把这个摊子甩给了卡兰尼克,自己做幕后老板,他看着卡兰尼克在前线打仗,怼天怼地怼对手。渐渐地,“共享经济”这个词席卷全球,Uber进攻一切的文化也让它从规则颠覆者逐渐变成一个“混蛋”。
随后,Uber在新CEO达拉·科斯罗萨西的带领下,一边试图扭转其“混蛋”的形象,一边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5月10日,Uber终于在纽交所敲响上市的钟声。尽管上市即遭破发,开盘价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7%,但Uber依然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面对这一巨大的资本盛筵,有人欢喜有人愁。
作为Uber前首席执行官和现任董事会成员,卡兰尼克要求参加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惯例活动,即在5月10日敲响象征着正式上市的钟声,他还想带上他的父亲唐纳德·卡兰尼克(Donald Kalanick)。
卡兰尼克没能敲响上市钟,当他与父亲走入纽交所时,现场仍旧给予了他们掌声。(视觉中国 图)
今年,对卡兰尼克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卡兰尼克母亲意外死亡两周年,也是他被拉下Uber首席执行官位置两周年。
通常情况下,公司创始人在这一时刻敲钟本无可厚非,但达拉·科斯罗萨西并不想这么干。2017年,科斯罗萨西接任Uber首席执行官,成为硅谷薪酬最高的掌门人,受命清理卡兰尼克留下的烂摊子。近三年后,这位外交官式的首席执行官在内外不断斡旋后,将Uber拉上上市的道路。
让卡兰尼克敲钟?科斯罗萨西很不爽,他原本也没有这样的打算。他最初的计划是让Uber最早的员工和任期最长的司机们站上敲钟的阳台。此外,公司高层中也有一些人认为,卡兰尼克对公司来说仍然是一种有害的负担,Uber应该与他保持最大距离。卡兰尼克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重新唤起公众对Uber丑闻的记忆。
最后,科斯罗萨西选择了一名女性早期员工敲上市钟,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开启了Uber的历史性时刻。科斯罗萨西选择站在她的右手边。
Geidt在Uber成立的第二年以实习生身份加入,成为第四号员工。从给司机打拜访电话到现场培训司机使用Uber的软件、做客服、谈合作、找乘客,Geidt几乎什么都做过。随着Uber的不断扩张,Geidt也从最初的实习生,成为运营经理、拓展经理,到管理全球业务拓展,如今她已经成为Uber无人驾驶的运营负责人。选择Geidt敲响上市的钟声,更像是一种姿态,Uber曾因为对女性员工的歧视、骚扰文化陷入丑闻,导致卡兰尼克被董事会炮轰下台。此外,Uber还邀请了司机和全球高管站上敲钟台,以及一名使用Uber外卖服务的餐厅老板。
尽管没能完成敲上市钟的愿望,卡兰尼克仍是Uber最大的个人股东,掌握8.6%的Uber上市前股份,并计划在IPO中售出部分股票。卡兰尼克以强势的风格为Uber在全球打开市场,赢得众多投资和拥趸。但也因为激进的风格和性别歧视、骚扰丑闻,陷入声名狼藉。据《纽约时报》消息,最终卡兰尼克被允许去纽交所观礼,当他与其父走入纽交所时,现场仍旧给予了他们掌声。
与卡兰尼克相比,另一位创始人坎普就淡定许多,他根本就没有提出敲钟的要求,只想默默数钱。他对彭博社表示:“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敲钟的人之一,我从未问过。” Uber上市,这位幕后老板轻松入账37亿美金,绝对数钱能数到手软。
Uber上市,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也是背后的赢家之一。2018年初,软银集团以每股约33美元的价格从种子轮投资者中购买了价值约65亿美元的Uber股票。若按照发行价每股47美元计算,软银所持股份价值高达102亿美元。
尽管软银内部的不少投资人都不看好,但孙正义仍然偏爱出行领域,这位日本企业家在打车行业共计投资约180亿美元。据孙正义称,软银以及其成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基金愿景基金(Vision Fund)通过其投资组合,掌控了全球范围内90%的打车市场,包括Uber、滴滴出行、东南亚的Grab、印度的Ola。去年,软银还向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投资了22.5亿美元。在今年2月的收益电话会议上,孙正义提到,对打车行业的投资是长线投资。
还有一个人,比孙正义赚得还要多,他的名字叫马特·科尔勒(Matt Cohler)执掌着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科尔勒也算得上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当时投资Uber时,他还是Facebook的第7号雇员,他的人生梦想曾是做一名萨克斯管演奏家。他还与中国有一些渊源——科尔勒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修读过中国历史。在获得音乐理论、计算机科学和金融荣誉学士学位之后,他去了麥肯锡位于北京的中国分公司,职位是管理顾问。
招股书显示,Benchmark持有1.5亿股Uber股份,持股比例11%,是仅次于日本软银的第二大股东,略高于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根据《华尔街日报》科技编辑Scott Austin透露的信息,在2011年参与Uber种子轮融资时,Benchmark的参投金额为区区900万美元,每股成本仅0.073美元。后来,Benchmark追加了投资,累计投资额曾升至1.2亿美元。这依然相当于超过600倍的获利,将是现代史上表现最出色的风险投资交易之一。由此可见,Benchmark的投资回报要比最大股东软银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