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品的柔美何以“千年不坏”

2019-06-11 00:00沙子
小康 2019年16期
关键词:香云纱丝织品民艺

沙子

五一假期出门,公园里地铁里,随处可以见到穿着汉服撑着油纸伞在我们身边飘摇而过的二次元“美女”。记得有一个帖子说“看到网店上晋制汉服,给我一种还原女史箴图的感觉。学生党没有钱蹲了很久,还没攒到足够的钱它下架了,现在只能蹲闲鱼了。

女孩子攒钱买汉服,买不到只能去闲鱼买二手,这是何等的痴情啊。作家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记载了史良的穿着:“一个炎热的下午,史良又来我家做客。这次,她穿的是用香云纱做的布拉吉(即连衣裙)。她走后,母亲把史良的这身衣服夸赞得不得了。”香云纱这种质地的衣服被人们称为“软黄金”,因为制作这样的丝绸,需要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工艺流程,生产所需时间长、技术难度大,且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深受中国女子们如此追捧喜爱的丝绸,到底魅力在哪里?

中国湖南省博物馆和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组了一个工作团队,专门研究怎样复制中国最轻的丝织品。经过两年的艰苦摸索,她们成功了,这件复制品重量为49克。而原作品正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它柔软如雾,轻薄如翼,本色花纹变化多姿,织物结构奇巧,把它折叠,只有一个鸡蛋大小,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像最讲究的医生给病人做最复杂的手术一般,用做眼科手术使用的小镊子取走沙粒,用羊毫笔濡湿扫落泥土尘埃,不让目标物受到一点擦伤。

为什么千年以降,我们反而做不出相同的丝织品服饰呢?这个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杨继元说:“今天的丝虫比西汉更加肥胖,纺丝更重”“用于编织的机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复制成功,该团队发现了一种可以旋转轻丝的特殊品种的蚕,并设计了类似于古代的织机,最终重现了这个高难度的古代技艺。

日常在逛博物館的时候,看到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坏的尽然是一些柔软的丝绸锦缎时,各种感触会油然而生,比如这些纺织品怎么能锤炼出千年不坏的金刚之身?《大国工匠》节目中讲过, 2007年,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东周时候古墓群中有丝绸织品,可能一触即碎,入水就溶,为了完好无损的取出这些稀世珍宝,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蓉先把和着纺织品的泥糊冷藏了九年,然后像最讲究的医生给病人做最复杂的手术一般,用做眼科手术使用的小镊子取走沙粒,用羊毫笔濡湿扫落泥土尘埃,不让目标物受到一点擦伤,用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处理了不足尺方的织物,最后露出纱织品的经纬,放大后拍照留存纺织结构,然后再动手把织物取出来。

这是何等的高超技艺,这是何等的敬畏之心。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绝品,没有受到一点损伤的被展示出来。千年以前的古人,也许她们只是一些普通的织女,却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杰作。她们运用自己的心灵手巧加上当时的生产工具,在庸常的生活中,做着日复一日的普通朴素的工作。而千年以后,我们发现这些产品如神来之笔。幸好有人做了补救工作,幸好有更多的青年们对这些技艺产品发生了兴趣。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在《丹波布之美》中提到,“传统的世界排斥人的独立,众人参与进同一件事情,定律才会得以存续。传统的世界没有个人英雄,它会使所有的参与者成为优秀的工匠。每一块布都出自无名人氏,但是每一块布又都是美丽的。”

这位日本民艺大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丝绸之美的真谛:丝织品的制造目的是为了居家所用,而非展示技艺。这个简单的制造目的保证了美的纯粹和美的长久。

猜你喜欢
香云纱丝织品民艺
张震隆:非遗传承看少年
非遗传承理念下香云纱服饰的年轻化创新设计研究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思路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浅谈香云纱面料与现代印染工艺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