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流连忘返 集安城区鸭绿江冬天酷似童话。
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集安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2.16%,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景致,再加上“春风早动秋霜晚至”的独特气候,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东北“小江南”。此外,集安还有“国参故里”“中国人参之乡”“吉林省山葡萄特产之乡”之称。
集安市特产局副局长张玉栋说:“集安地处长白山区,耕地多为坡地,不适合种植玉米等作物,却适合发展人参、山葡萄、五味子等特色产品,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森林高覆盖率让集安市水资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得天独厚,也赋予这里人参、葡萄、五味子、林蛙、蜂产品等丰饶的物产,东北特产已成为当地致富转型的“金疙瘩”。
作为“东北三宝”之一,人参在东北所有土特产品中颜值最高、价值最高、名气最大。集安是吉林人参最大的产区之一,也是优质人参品种“边条参”的唯一产区。走进位于集安市人参博物馆和一些人参品牌旗舰店,大到须子舒展、形体优美的野山参,小到开袋即食的人参蜜片、人参糖,上百种人参产品琳琅满目。据集安市特产局副局长张玉栋介绍,集安市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管理人参生产,实行测土栽参,推广人参规范化栽培技术,破解非林地栽参等技术难题。同时,为人参产品的研发注入科技活力,开发出人参医药、人参食品保健品、人参化妆品等600余种产品,实现了人参从根到茎、叶、果、花的全面利用。
资料显示,集安人参栽培历史已近500年。作为中国人参之乡、全国边条参惟一产区、世界最优质人参产区,该市财政收入的31.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
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建单位以来,在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18年,产业园内企业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9项,人参产业产值64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82%。
集安市百特酒庄种植基地,每年寒冬时节,葡萄架上一串串紫红的葡萄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耀眼。这种在冰雪中依然保持旺盛生机的葡萄名叫“北冰红”。据冰葡萄酒生产工人介绍,采摘冰葡萄要在零下8℃以下,并且要全程回避阳光,采摘下来的葡萄要趁冻压榨。由于产量低、生产工艺要求高,冰葡萄酒被誉为葡萄酒中的上品,深受市場欢迎。集安市鸭绿江河谷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了冰葡萄酒的绝佳产地,全市山葡萄栽培面积2.1万亩,年产量约2万吨,拥有葡萄酒生产企业30家。集安市还建成了一批特色酒庄和研发中心,并建设了集葡萄种植观光、葡萄酒酿制、葡萄酒文化体验、美食休闲等为一体的山葡萄酒主题旅游度假区。
集安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为保护大气,集安市制订《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面推进工业废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治理,实施供热锅炉脱硫设施除尘改造,坚决取缔燃煤小锅炉,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清理任务。大力治理秸秆焚烧,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实施了远鸣牧业有机肥、博福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项目,秸秆循环利用率超过95%。
同时,制定出台《集安市通沟河饮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完成通沟河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划,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9处,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为100%;禁养区养殖场全部搬迁关闭。全面落实“河长制”,设立各级河长199人,扎实推进“清河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沙、超标排放、违法排污等违法行为,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15年以来,创新垃圾处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引进实施垃圾裂解焚烧炉项目,投资680万元,建设乡镇垃圾焚烧站8个,实现镇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2166万元,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做到城乡环卫“一把尺子、一个样子”。
与此同时,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集安市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毁林种参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集安市通沟河饮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几十项政策规定性文件。集安市人大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1号议案”,集中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水源地、毁林种参、非法采沙捕鱼等专项行动。截至2014年,共完成生态造林和森林抚育5.5万亩,还林6万亩。编制完成了《集安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注重生态修复,加快国土绿化,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从“砍树”向“栽树”的转变。全市林业经营总面积33.1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4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2.16%。
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不畅等问题也曾困扰着集安。据介绍,集安近年来通过政府出资、公司运作的方式对乡镇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分类、清扫和无害化处理,还建立了规范化运作的村镇保洁体系。在每家每户,美丽庭院建设得如火如荼,全市已有60%以上的农户达到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标准。
目前,全市共有8个乡镇被分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生态镇,1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清河人参小镇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小镇。逐步形成了“村庄鸟语花香、道路园林美景、小区开窗见绿、远郊青山绿水、城郊绿色长廊、城区绿地花园”的城乡一体生态新格局。
在2004年成为全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时,集安依照“黑白灰、淡素雅、精秀美”的风格,加大城市建设改造力度,使城市历史感更加浓厚。近年来,集安又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在城内形成水系,同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仅今年就投资2.18亿元,实施“治理农村污水、农村垃圾、农村脏乱差,改厕”项目312个。
如今,集安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景致,再加上“春风早动秋霜晚至”的独特气候,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东北“小江南”。
近年来,集安市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绿色转型和富民强市的重要引擎,创新提出“全域旅游、全民致富”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了城乡居民一体增收、城乡生态一体保护、城乡建设一体打造、城乡产业一体发展、城乡服务一体优化、城乡文明一体提升的“六个一体化”工程,基本形成产业因全域旅游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更富裕的发展格局。
2018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58.6亿元,同比增长23.9%;接待游客244万人次,同比增长25.1%。
在全域旅游开发中,集安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委托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单位,精心编制《集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高句丽文化旅游区、青石风情小镇等重点景区及项目规划10余个。
全域旅游建设中,集安市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咨询、旅游标志、旅游投诉等软硬件设施服务品质,苦练“内功”,以优美的环境吸引人、优质的服务感动人。
在苦练“内功”、全民推动的同时,集安市全域旅游发展一改传统、零散、被动,只靠景点景区、门票经济、资源禀赋吃饭的旧路子,走出“品牌+旅游”的新路子,全力打造“四大品牌——世遗品牌、边境品牌、生态品牌、特产品牌”,使魅力集安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