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迈南
近两年国内刑侦题材剧不断推陈出新,《白夜追凶》《心理罪》《无证之罪》等剧集均获得不俗口碑。5月7日、5月10日,由傅东育执导,黄景瑜、吴刚、王劲松、任达华、李墨之等主演的刑侦剧《破冰行动》登陆爱奇艺与CCTV-8电视剧频道。剧集播出后引发观众热议,“节奏明快”“剧情烧脑”“演技过硬”等成为评价该剧的关键词。CSM媒介研究55城数据显示,5月20日,该剧收视率为1.185%,位居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排名首位。
《破冰行动》改编自真实案件,剧集还原了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特大缉毒案件的侦破过程。导演傅东育2002年凭借缉毒剧《生死卧底》获得第四届中国电视艺术“十佳导演”,此后一直专注于现实题材创作。傅东育告诉《综艺报》,早在2015年他就看过《破冰行动》的剧本,“那时候《破冰行动》剧本只有陈育新编剧第一稿的前20集,我看完后非常激动,很想拍,但是因为投资不确定,导致导演人选一直在不断变化。”直到2018年正式开机的前20天,傅东育才“临危受命”,他将这样的结果形容为“命运的安排” 。
从2018年3月30日开机到8月15日关机,《破冰行动》分为三组进行拍摄,总时长130余天,“一个是动作组,拍了大量动作戏和抓捕戏,包括法国的枪战;还有一个B组,主要负责香港跟澳门部分;我自己带了一组,主要负责主演以及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等戏份。”傅东育介绍,筹备时间短,拍摄时间长、跨度大,使得整个拍摄过程屡遭挑战,如何保证三个组的协调统一更是一大难题,“难点有很多,克服起来是需要一些智慧的。比如三个组之间如何协调,哪些戏在哪个组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哪些戏一定不能放掉……我们边拍边改,很多时候演员拿到的剧本,都是前天晚上刚刚改完的,这些都考验演员的能力和导演的驾驭力。”
根据真实大案拍摄无疑为《破冰行动》蒙上一层厚重感。尽管时间有限,傅东育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多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我到了广东后,第一时间就跟当地执行过这次缉毒任务的民警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带着主创班底对参与当时行动的指战员进行多次采访,认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情况。”在傅东育看来,每个缉毒英雄都有着独特的英雄主义色彩,“有关缉毒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我有大量的一手资料。但是我希望能够从正反双方两个角度进行呈现,比较遗憾的是无法与真正的毒枭进行接触。”
将真实案件进行影视化改编,傅东育认为人物刻画很重要,“原来的剧本有着非常好的结构和框架,包括所有人物之间的勾连、人物的性格、人物的位置摆放都是不错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人物形象的刻画还不够鲜明。”为此,他花费很大精力对后24集进行了大量结构性调整和人物调整,包括对剧中几大主要人物走向做了巨大颠覆,“原剧本中后24集事件的逻辑性有点混乱,人物的归宿也相对简单而苍白,但是我想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不仅仅是好人抓坏人,把毒贩抓住或者铲除掉这么简单。比如王劲松饰演的毒枭为什么要制毒?他对毒品的认识会不会比别人要深刻?这些问题都是我想努力开掘,挖出来的。要想承载这些内容,就必须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傅东育始终认为,影视作品要写人,而不是写这件事。
拍摄完成后,《破冰行动》历时8个月进行后期制作,“从8月关机到剧集开播,我们一直在不断修改、调整。平台需要更加商业和刺激性的内容,如何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保证剧集的观赏性,尺度的把握比较考验人。”傅东育说。
近几年刑侦题材成为创作热潮,对此傅东育表示,创作者应该沉下心来,用真正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创作剧本,明确故事的内在逻辑。他也一直在考虑如何把刑侦剧做得更加类型化,“一部戏里该有的悬念设置,该有的动作表达,该有的人物极致的戏剧化表现,以及故事逻辑,我们能不能按照规律化、类型化的方式做出来,是很重要的。我们是不是尊重、遵从了艺术创作规律进行类型化创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尽管傅东育在《破冰行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强调类型化,但他认为,在类型化的视听修辞之下,探讨背后的社会学动因更加重要,“其实我更想探究的是,毒品危害的根源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生产这么大量的‘毒?为什么他们没有道德上的耻辱感?这些都是我想要探讨和深挖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其简单归结为利益驱动,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我是带着很沉重的心情去拍摄、去表述这个故事的,所以剧中会有一些案件之外的表达,我也努力从人性、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这部作品能带给观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