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笙
早春的栈桥,成了游人聚集之地,不仅是游客,众多市民也来到这里,带着面包碎片来喂海鸥。“栈桥赏鸥”,成了青岛冬春季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幕面画,也是青岛人爱护环境,珍视生态的生动写照。
“建设生态青岛”,青岛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口号,重要的是,把它变成了一种自觉。候鸟来到青岛,有志愿们投食守护;为了让河水清澈,一名名“河长”尽职尽责,杜绝污染;甚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青岛人也自发呼吁减少燃放……
“我是青岛人”,青岛人在外地经常这样自我介绍。外地人听得出,这句话里包含着一种自豪感,最主要的是对青岛优美环境的自豪。这种自豪感,更促进了大家守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增强了建设“生态青岛”的使命感。
冬季里最温暖的“饲鸟图”
栈桥边喂海鸥,20多年来,青岛人变成了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保护海鸥,把海鸥留在青岛,让青岛更美丽。
1994年12月1日,青岛首次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经过多年来的保护,青岛鸟类栖息的环境明显改善,海鸥种群也增加至17种,数量超过10万只。
爱鸟护鸟,青岛的爱心群体在不断扩大。2019年元旦,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机构的志愿者近百人,沿青岛白沙河候鸟栖息地,为因水面冰封觅食困难的鸟类投食,帮助它们越冬。志愿者众筹采购了玉米、小麦、谷子、白菜、鱼虾等食粮共计2000余公斤。投食区域覆盖了城阳区的5条河流湿地,冰冻的湿地上有震旦鸦雀、斑嘴鸭、绿翅鸭、白鹭、苍鹭、白骨顶鸡、黑水鸡、红嘴鸥等十几个品种的越冬候鸟数千只。
令人感动的是,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对域内湿地候鸟越冬情况展开调查后,在志愿者微信群中发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越冬候鸟投食》倡议书。仅用1天时间,200多位志愿者众筹善款2.3万余元,为湿地鸟类备好了救济粮。
青岛城阳区地处胶州湾北岸中心区,域内有白沙河、墨水河、虹江河、祥茂河、桃源河等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为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改善,青岛市现有鸟类已近400种。河长制湖长制,只为更好水质
青岛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只为了更好的水质。
据悉,目前,青岛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了四级河长湖长体系,完成了市、区市、镇(街)三级442条河流名录编制工作,逐步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青岛市河长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胶州湾水质持续向好,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
青岛市河长制的实施范围是全市河道。湖长制实施范围是2013年1月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湖泊保护名录的胶州少海和莱西姜山湖、23座大中型水库、547座小型水库以及湿地。下一步,青岛还将组织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加快河湖综合整治进度。并将落实全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復需要,采取“生态友好型”工程方案,争取到2030年前完成15条市级河道治理任务,各区市完成区市级河道治理任务。安装河长湖长巡河巡湖APP、完成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能。
让那抹“青岛蓝”更迷人
在2017年“双11”的时候,青岛市民小田囤了一箱子防PM2.5的口罩,结果令他有些“失望”的是,那年冬天只用了一两个。在2018年的冬天,他也只用了两三个。像小田一样,很多青岛人的感受是,青岛的空气质量正变得越来越好。
白天放眼远眺,能看到“蓝天白云”: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繁星闪烁”。在青岛,这样的天气越来越多,这一点不仅是市民的直观感受,官方的统计数字也是有力的证明。在“2018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官方表示,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呈现3个亮点,总体来看,2018年为自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年份。亮点一是,PM2.5实现达标。青岛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指标,是继威海、烟台之后,省内第三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亮点二是,多项指标创历史最佳。2018年,PM2.5、PMl0浓度均为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SO2、NO2连续3年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5.O%,同比增加6.4%,为近6年以来最好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亮点三是,部分区域率先实现全面达标。
“生态建筑”在青岛露面
不用装供暖设施,也不用装空调,常年室温在20°C至26°C,青岛真有这样的“生态建筑”?答案是肯定的。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曾经陌生的“被动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了中国被动房建筑的先行者。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被动房推广示范住宅小区等一批用上“被动术”的绿色建筑屡次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如今,中德生态园被动式建筑正在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活提供蓝本,同时引领着亚洲被动建筑的发展。
被动式建筑是在德国上世纪80年代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指建筑采用密封结构,建筑材料上选用保温建筑构件,建筑不需要传统的暖气和制冷系统,四季均能保持人体舒适温度的极低能耗建筑。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代表了一种健康、舒适、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标准。让房子“会呼吸”关键在于技术,被动房技术中心采用高效的新风热回收系统及无热桥设计,拥有良好的气密性和外围护结构,同时运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资源等节能技术,充分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64吨。
未来,被动房将融入青岛元素,一同实现让居住更舒适、让空气更清新的居住理念。
新增的公交车将全为新能源
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绿色不仅是指放弃开私家车出行,青岛的公交车本身也在变得更加“绿色”,告别燃油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青岛市加快推进公交行业运输结构调整。截至2018年,青岛市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为97_9%。为满足新能源纯电动车充换电的需求,青岛市同步推进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已形成了纯电动车“充换电互补”的能源补给格局,共有充换电站66个,建成充电桩647个,换电模式的纯电动公交车运营数量和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了公交,新能源私家车也越来越多。最新数字显示,自2014年9月1日新能源汽车免税政策实施以来,青岛作为全国首批28个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之一,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青岛市新能源车数量达到5.4万辆,位居山东省第一,全国第四。
在汽车生产方面,青岛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18年,青岛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3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5.4万辆、交叉型乘用车及SUV乘用车68万辆、轿车8万余辆、改装车2万余辆、新能源汽车9.2万辆。目前,青岛已形成以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及西海岸新区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为主的三大整车生产基地。
建设生态青岛让环境更宜居
2017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宜居环境更美”作为今后5年的重要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生态青岛”。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全域、面向未来的城市群主体形态。以科学规划引领生态保护和发展,实行青岛全域及中心城区规划控制线管理,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实施海域、海岸带和大沽河流域保护利用等多项规划和整治工程。
青岛市还出台实施《创建国家生态市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各生态区市的创建时限,实施了5大方面20项工作任务,落实相关单位目标责任。制定实施年度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计划,立足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