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勇
(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招远 265400)
矿山地质作为矿山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这矿山工程建设、高效开发的基础。本次所要研究的矿山地质特征,是在对矿区内环境基础上进行详细勘查,对矿山地质特征分析及评价,为将来矿山开发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1)地质概况。内蒙古矿区作为大型露天矿,分为南北两侧的两个预采区[1]。出露矿层由老至新主要为:白垩系上统乌兰苏海组,第四系。主要矿体以砖红色棕红色,该矿区出露寒武系第四系的大部分地层,中上统和奥陶系分布零星外,在区内构造十分复杂,依据矿山地质规模,矿体往往成带状分布、分段集中。矿区为断块凸起的单斜构造区,矿层倾向40o,斜角15o。
(2)地质特征。矿体高于基准侵蚀面,矿区内无地表水体,矿区外围小面积出露辉长矿体,该矿区矿体呈出不规则状,面积不大,矿体为灰绿色。矿区地形相对较高、坡度相对较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由于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对矿区开采影响较小,因此,对矿山开采建设更加便利。
(3)地质构造。由于矿区内被第四系覆盖,构造行迹不明显,但根据矿区地质域构造特征可知,矿区内总体受北东向及东西向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同时,地质勘查特征较为显示,查证矿区内地质特征,其多为呈北东向展布,推断该矿区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矿区内应该存在北东向构造。
矿区地质类型、结构组合及工程地质特征将直接决定矿山边坡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特征,矿体的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地质常以中心位于矿区的中部,较大地质矿带处于西北部,在西北部的地质矿带附近梯度较大,而在矿山工作区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梯度较小,矿带曲线变化平缓,显示出矿层下伏矿体的倾向为南东向。矿带中心区的主矿带长约1500m,宽约1000m,显示出下伏矿体的规模较大,长轴方向约为北东40°,地质矿区出露白垩系乌兰苏海组矿体,外围有古生代矿体出露,推测地质可能是该矿区矿体引起。
图1 地质特征勘查等值线平面图
矿区内矿体分布范围及厚度均较小,矿区内矿层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矿组,矿区矿山南坡坡度较陡,边坡结构属于逆向型,矿山表面多分布卸荷矿体;北坡较为稳定,边坡结构属于顺向坡,通过边坡结构和结构矿体分为:滑移式、坠落式、倾倒式三种失稳状态。两处地质特征形态相似,矿带长轴方向为北东方向,显示出下伏性矿体的走向为北东向,见图2。
图2 勘查地质特征垂向一次导数平面图
对勘查后的地质数据进行解析延拓,如图3所示。向上延拓50m后,北西侧的地质特征逐渐变弱,但仍有显示,在经过向上延拓300m后,北西侧的地质特征消失,仅显示出南东侧的主矿带特征,因此可以判断引起北西侧地质的矿体埋藏浅规模小,南东侧地质特征的矿体埋藏深规模大。
地质特征:从图3上看,本次工作的勘查剖面特征形态为中部高、北西侧变化陡峭、南东侧变化较为平缓。反映地质矿体向南东倾,与前述地球物理地质特征反映一致。受斜勘查影响,地质特征较为明显向北西侧位移,位移距离1000m左右。
图3 地质联合反演模拟计算剖面图
区域上,该矿区地质图上总体看该区处于一处局部重力低上,该重力低应为中生界凹陷的反映。该矿区剖面的重力均为北西部高,重力场值变化剧烈,南东侧低,重力场值变化平缓,反映该区北西部为古生界地质矿层隆起,南东侧凹陷特征,与地质图上反映一致。综合以上的分析评价,该矿山边坡整体稳定局部稳定性较差,在多种外界条件的诱发下,仍存在产生矿山地质边坡失稳的可能,这也是矿山地质的主要特征,因此,矿山开采必须克服此问题。
矿山地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①矿山开采和施工路线开拓产生的废料,要在工程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处理规划,以避免矿山工程废弃物污染问题。②对于矿山开采的废水,可通过澄清和自然净化,并可以进行重复使用,保证了枯水季节水源不足的情况发生。③矿体开挖使得重力分布,矿体的稳定性降低,应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不同的稳定性进行有必要的支护处理措施。④矿山地质开发会对矿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应在矿山地质开发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植被保护,并进行综合治理。
本文对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沙尔扎格矿山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在收集矿山地质资料基础上,重点研究其特点、构造以及环境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质特征,及对环境治理的措施,为将来矿山的开发建设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