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小散”诞生“巨头”

2019-06-11 09:12
中国储运 2019年6期
关键词:巨头冷链生鲜

文/本刊记者李静宇

“池大鱼小”,亟待发展

数据显示这是一个与需求保持同步的市场: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3300万吨,同比增长22.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

与此同时,2018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并且从新增区域来看,武汉、杭州、福州、济南、重庆、大连等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这预示着在一个高速增长的繁荣市场下,冷链基础设施也在进一步完善。

但是在一片繁荣的市场下,确是身处于“困局”的诸多企业: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在各项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观因素下,从业者们要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无疑引发了整体业界的反思,万亿元市场规模背景下,却是“池大鱼小”的窘境,尚无巨头在里面。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已达近4000亿元,以百强榜单为例,全国冷链物流市场中最大的一家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仅占1%左右。行业集中度也非常低,近三年冷链百强营收仅占行业10%左右。与此同时,百强企业极低的市场占有量,也体现在了行业利润率上。中冷联盟调研统计显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断压缩,这让身处其中的企业举步维艰。

近几年,冷链物流市场已然是一片红海,海上千帆竞发,你追我赶,但仔细一看,浮在海面上的大都是一些排水量仅几百吨的小船,甚至有的还是帆船,偶或可见一两艘大船,也就是千把吨,个别的自称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冷链公司,其销售额也只占市场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说明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没有统领全局的冷链物流企业,行业的现实是中国90%的冷链企业是区域性的,或者是以运输为主的,而这些特质也制约了中国的冷链行业至今没有出现特大型企业。

国外冷链物流巨头企业又是怎样的模式呢?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食品医药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张签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巨头企业不仅面向全国而且还面向全球市场,且大多都是以仓储为主,其运输业务大多外包,尤其是美国的冷链企业。”美国冷链物流仓储前五强普菲斯冷库、美国冷藏公司(USCS)、Able Freight等公司冷库容量占到美国63.4%,集中度相对较高,已经在行业内形成领导地位。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冷链物流发展了二十多年,我国尚未有一家可以面向全球甚至全国的冷链物流企业呢?之所以如此,源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模式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在专业分工明细层面上。

据张会长介绍,“美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分工非常明确,各方参与者各司其职、环环相扣,运输方只负责提供运输卡车及司机,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仓储方只负责在确定的时间进行卡车卸货,将货品存放到指定温度的冷库中;维修公司只负责根据求救电话进行抢修;冷链平台则需要负责联系以上各家公司,从而完成整个冷链链条的节点连接。相比之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即所谓综合供应链服务。”

这样的发展差异,本身就说明我国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发展不同性。思考当下,我们确实需要对中国冷链行业的特殊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我国冷链行业发展还不均衡,行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冷链企业;运营分散的现状使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优化调度,拖累了冷链物流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冷链市场升温,企业谋求发展

面对国内冷链物流小散的市场现状,淘汰小企业的过程一定会发生,行业内会逐渐集聚在一起,将资源整合形成巨头。与此同时,整个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必将是一个以数据为主导的趋势,表面上看可能是由一家公司提供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却要由众多分包公司和行业内的众多部分一起来协作完成。

在张会长看来,我国的冷链物流起步晚,很多第三方冷链企业是由原来的运输公司或是车队换个物流公司的名字包装而来,而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和资金的综合实力还未脱离原有运输公司的本质。

如今这个状况有了改变,一些电商以及物流巨头企业的进入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一切。电商企业如京东、阿里和物流企业顺丰纷纷开始涉足冷链。这个趋势将会对冷链物流行业资源重组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生鲜电商作为互联网和冷链物流、冷链消费的重要结合形式,从近年来生鲜电商销售额的高增速就可以看出未来有望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大型物流及电商企业的经营具有“垂直一体化“的特点,其投资冷链设备不会像传统食品加工、运输、或分销企业那样只投资各自所需的单一冷链设备产品,而更可能对一站式、多品种、甚至全产业链的设备产生需求,并由此可能产生出综合实力更强大、甚至在局部市场形成类似美国SYSCO公司垄断的冷链物流巨头。“这些巨头为了维护其产业链地位,可能会培养依附于自己的冷链设备制造商、仓储提供商、第三方物流商等,从而推动冷链物流产业集团化。”张会长分析说。

在张会长看来,有投资实力的跨界巨头企业,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如新希望集团是做饲料起家的,但其创始人刘永好一直在谋求战略转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最新的动作是,新希望集团正在发力冷链物流板块,将把冷冻库、冷链物流的车辆和整个体系全部集中起来,成立新希望冷链物流公司,意欲达到10个亿的规模,并谋求在A股上市。

这或许是中国冷链产业巨头化之路的前哨。

国外的行业巨头也看到中国冷链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进入中国。随着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物流提供商太古进入华南市场的试水,全球冷链巨头英格索兰高调进入中国并随之高调扩张。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冷链巨头还是投资巨头,目前基本还是采取自己投资自己经营的模式,其原因就是在他们眼里,还没有一家能够涵盖全国市场并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国内冷链物流公司值得他们巨额投入。

目前,采用中外合资模式发展中国本土的冷链物流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2018年7月12日,京东宣布在冷链领域与日本物流巨头雅玛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生鲜冷链、跨境物流、全球贸易、物流技术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这是京东物流首度与国际物流巨头合作。京东现在的生鲜冷链网络在全国拥有11个生鲜冷库,约300个城市已经可实现自营配送。京东冷链覆盖深冷、冷藏、冷冻、控温、常温五个温层,并可进行24小时全温层温湿度监控。

如此看来,吸引国外投资、与国际巨头企业合作,可能是中国本土企业提升实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条捷径

众所周知,高额成本投入是影响冷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制于高额冷链成本,以冷链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鲜电商也难以盈利。尽管大家都明白,行业整合、技术提升和高额资本投入是推动冷链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但是行业整合和技术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冷链启动却需要靠大额资本投入支撑,而已成型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巨额资本的支撑,生鲜电商领域的企业尤为如此。

最重要的是,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尚无统一的规范标准。中国冷链运输货品种类繁杂,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设立而言是一种障碍。此外,各地对于冷库、车辆的规范化要求差异大,也使得标准化之路艰难。从本质上来看,冷链物流是通过集约化标准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所以前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政策都亟需标准化和明确化。

在中国冷链物流市场面临“求变”的背景下,我们要根据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特殊性”积极进行变革,继续探索甚至尝试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冷链物流这个产业的再创新。未来的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将会终结“小散”状况,在行业内诞生“巨头”企业。

猜你喜欢
巨头冷链生鲜
海里的巨头蝌蚪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生鲜灯的奥秘
科技巨头的未来:科技巨头为何应该害怕欧洲 精读
石化巨头35年成长记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