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传播价值,彰显博物馆的魅力

2019-06-08 02:32孔祥玲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博物馆意义

孔祥玲

摘要:作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收藏阵地,博物馆毋庸置疑地承载和传承者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和平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些宝贵的民族财富来之不易,作为当代人不仅要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更要充分地挖掘其传播价值,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本文在简要阐述博物馆文化传播意义的基础上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对挖掘博物馆文化传播价值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讨论,以为更好地彰显博物馆的魅力提供拙劣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传播   意义   策略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下了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些深厚、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润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数以亿个中华儿女能沉浸在这沁人心脾、涵养心灵的中华大地上不断延续和发展。作为彰显这一作用的主要渠道,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价值显露无疑。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着无比丰富、不计其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代言人”,润物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最新定义,博物馆的内涵主要凸显在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传播机构,向本国人民以及全人类提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传媒媒介。在当前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价值有了更好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机会。作为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文博人,应当把挖掘文化传播价值,彰显博物馆的魅力作为自身一生的工作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这个巨幕更加亮丽起来,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由此可知,作为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巨大的历史使命,同时在文化传播这个层面上也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和质量,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拥有种类丰富的博物馆场所,不同的博物馆场所有着不同的主题,在这些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中有着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资源,比如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成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博物馆的这种特征,正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富民强,筑起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为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提供精神食粮,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对增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认同的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促使其对文化的生命力拥有源源不断的、无比坚定的信心。博物馆历来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中华文化的优秀养分和思想价值,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要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由此可见,随着全球竞争的形势日趋严峻和激烈,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中心,加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已势在必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来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参与和支撑。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则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其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人类的和谐发展。博物馆的繁荣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也是更好地凸显城市魅力、吸引眼球的要义所在。例如在我国各个省市等地区,以文物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比如云南丽江、湖南凤凰、河北承德、山东泰安等,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城市文明现象,让城市的知名度大大得到提升。此外,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还在于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参与到当地的旅游经济建设中来,为旅游攻略增添活力、注入新鲜血液,刺激当地的旅游消费,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助当地的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二、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从結果上看主要都是信息资源的承载与扩散,但从传播方式来看则有传统技术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两种方式。

(一)传统技术传播

所谓传统技术传播,是指以实物为媒介,通过借助语言文字、口头表达和出版物等方式进行的传播。具体来看,这种传统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陈列展览。这是传统技术传播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博物馆通过某个主题编制一个展览提纲,以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文物放在特定的场所内供观众参观。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地文物,让文物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使百姓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增加对文物保护的兴趣和意识,进而增强自我娱乐精神和陶冶个人情操。但同时因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陈展的时效难以保证。

其二,主题讲座。在博物馆的日常运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会有一些博物馆举办的主题讲座活动,专门围绕某一个专题邀请专家或教授给观众开展讲座。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加深观众对文物的了解,培育出深度对文物感兴趣的人。

其三,人工讲解。这是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良好方式,可以充分地挖掘文物背后蕴藏的深层意义。通过直面观众,让观众在接触文物的基础上和讲解员互动交流,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览文物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参观秦陵兵马俑、故宫博物院以及一些历史名人故居等场馆时,使用人工讲解的方式会大大增强参展的效果。当然,人工讲解这种方式属于服务型项目,有一定的人工成本,这就需要博物馆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此外,传统的博物馆技术文化传播的方式还有专题研讨会、文化沙发、主题日活动等等,无论那种方式,都需要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及其相关工作者结合本场馆的特色有效开展文化传播。

(二)数字化传播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因素的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互动与交流,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作为穿越时空、见证历史的渠道,博物馆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大有可为。所谓数字化,便是指代高效、经济、便捷和环保。数字化传播是博物馆文化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互动娱乐技术、三维特效技术等等,把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博物馆完整地呈现在互联网之上,实现虚拟陈展,彻底打破时空的藩篱,让人们自由地穿梭于不计其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藏品之中。当前来看,博物馆现有的数字化传播有数字虚拟陈展、微信公众号导览、微宣传片、网上直播等。这些传播方式拓展了博物馆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加到与观众的互动性及其体验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穿梭历史的观感。

三、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历史文化素质

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历史文化素质,是影响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只有首先使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质,熟悉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价值,尤其是对各种藏品进行分析时,具备深厚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对藏品做到有针对性的宣传。藏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国家大力支持建设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保护文物,更在于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充分起到教育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功能,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有关博物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历史文化素质还要从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多了解陈展文物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更好地对观众进行讲解,让观众真正了解与掌握有关文物的历史,从而有效发挥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价值。

(二)不断完善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有效实现传播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物馆在不断完善文化传播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大众化这一主要的趋势。因为博物馆是面向观众,面向大众的,不是给单独某一专业人士,也不是被某一人收藏起来的。对此,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是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的文化价值。大众化的传播包括人际语言传播、行为方式传播和艺术互动传播。优化人际语言传播,即要从博物馆工作人员入手,提供正确的信息,使外界获得及时的资讯,形成一个良好的传播源;优化行为方式传播,即注重基本制作、开展专题讨论会、结合团体共同举办和出版物等各种活动形式;优化艺术互动传播,也就是既要注重文物的衍生价值,也要注重博物馆同画廊的互动。博物馆与画廊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时,博物馆成为画廊运营的伙伴,而画廊的专业和人才其力量也可以贡献给大众,成为博物馆的助力,能够策划或者共同合作大型的展览或者研讨会,比如日本的日动画廊便成为了日动美术馆。

(三)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快速传播的优势

微信、微博这两个移动互联时代主流媒介的特点恰恰契合了这两个功能点,在信息传播方面较其他媒介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微信和微博的用户广泛。基于微信产品的微信公众平台,一对多传播,直接将消息推送到手机,因此信息的到达率和被观看率几乎是100%。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转载、转发以及“@”功能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微博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通过手机以发短信、彩信的方式更新内容,即时分享。其次,微信、微博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可以第一时间将资讯推送给受众,迅速、实时更新,并且持续时间长。手机是人们日常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可以使用WiFi、4G网络随时随地上网,这种便利是PC 做不到的。微信、微博的阅读更多地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因此150字左右的短文在传播中更占优势,这一点也符合博物馆征集公告与展览信息传播的目的,想要深入了解需要实地参观或通过网站浏览。

(四)加强博物馆与电视媒体的深度合作

电视媒体和博物馆是互相需要的对象,一方面电视媒体通过博物馆提供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的电视节目,在电视中设置专门的频道和节目进行博物馆文化的知识传播,通过介绍博物馆的知识,把历史或者文化通过视频的方式传播给观众,增强自身节目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能够让博物馆通过电视这一普及化的媒体,进行文化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最容易得到群众的接受,既有画面又有解说,这些立体直观的方式,效果比平面媒体更加容易理解。国内的电视媒体在近些年来很大的进步,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专门的频道,这样让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主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方便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文化信息。例如当前正在CCTV3频道热播的《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通过电视媒体邀请的重量级明星,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将文物保护与传承搬上荧幕,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价值。这一档综艺节目在2017年底和2018年底连续两季开播一来获得了9分以上的高评分,就足以说明博物馆与电视媒体的深度合作空间非常广。

四、结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一代的文博人,应当让文物“活”起来,借助博物馆这一主要的阵地充分挖掘文物蕴藏的文化价值,进而有效地传递给观众。“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为了让博物馆文化传播有更大的影响力,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要不断思考如何使文物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彰显文物的魅力,从而达到有效传承与弘扬的目的。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既要将文物博物馆的精神传承下去,又要做好文化教育研究活动,促进文明社会的进步,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简泽菲.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J].新西部,2018(30):67-68+51.

[2]赵君香.博物馆地域文化特展的媒介传播[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9):89-94.

[3]连红.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27):27-28.

[4]羅新民.刍议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J].知识文库,2018(17):22.

[5]师赛男,王正,刘贺明.基于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区域文化传播[J].纳税,2018(16):245.

[6]彭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与意义探析[J].科技传播,2018,10(05):146-147.

[7]马乐.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8]王建明.新媒体时代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J].新闻战线,2018(04):145-146.

(作者单位:王羲之故居)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博物馆意义
博物馆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