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斌
摘要:当前的扶贫报道缺少真正以贫困群众的视角,去呈现精准脱贫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过于强调各地各级帮扶成效的扶贫报道,无助于贫困群体正确认识自身不仅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是精准脱贫的主体,不利于贫困群众反思克服贫困文化的负面影响,激发其内生动力。建立新的扶贫话语报道体系,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贫困群体视角报道扶贫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反映贫困群体心路历程、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核心建设扶贫信息传播新话语。
关键词:扶贫报道 贫困文化 贫困群体
笔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十年后,受报社主管单位所派,有幸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与群众摸爬滚打的两年里,对扶贫报道如何呈现并引导价值观,以更好地实现扶贫新闻的价值导向功能,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扶贫报道在为贫困群体提供信息的同时,又约束着他们的意识、行为和习俗,却少有扶贫报道能真正做到以贫困群体为视角,去理解其认知、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不利于贫困群体从思想上消除那种对现状的消极适应,反而助长了贫困户“等、靠、要”心理,对改造不适宜的贫困文化,构建保障稳定脱贫的社会基础带来负面影响。
消除贫困,是自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消除贫困必须正视贫困文化。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墨西哥人贫穷文化的个案研究》(1956)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贫困文化。根据刘易斯的分析,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且贫穷者通常尽力回避社会上各种主要机构,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形成了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学者李瑾瑜认为,“这是一种直接根源于贫困经济的文化,也是一种直接促使经济贫困的文化。”缺少生产生活物资是贫困的表象,背后是发展能力不足、社会存在感弱化、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加深了个人对外界环境具有调适机制,正如俗话所说“靠穷吃穷”。[1]
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其最伟大成果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习近平扶贫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理念,具有人民性,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强调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
如果扶贫报道过于突出各地各级的帮扶作用,反而助长了贫困群体的“等、靠、要”心理,加剧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不良现象。作为精准扶贫参与者,新闻媒体有责任推出大量以群众为本的扶贫报道,以人文情怀理解贫困群体那种消极适应态度,共同构建扶贫信息传播的新话语,推动改造不适宜的贫困文化,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构建精准扶贫的社会基础。
到2020年全部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基本达成后,转向缓解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更加需要破除贫困文化制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久发力消除贫困文化,尤其是斩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建设扶贫信息传播的新话语,新闻媒体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报道在党报党刊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传统党媒肩负担当做深扶贫报道,新兴媒体也纷纷把扶贫选题纳入议程设置,让全社会密切关注着扶贫攻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的扶贫报道,聚焦各地各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为成效,通过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案例,挖掘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信息服务、营造舆论支持、聚合社会力量。集中呈现为贫困人口干了什么、怎么干的、还准备干什么,成为扶贫报道价值取向的普遍原则和主要途径。
媒体该如何创新角色,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扶贫报道的价值?分析当前大量的扶贫报道,贫困群体话语权缺失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从新闻信源上看,直接源于党委政府的信源占据扶贫报道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来自贫困群众信源也更多是为了印证各地各级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效;从报道主题上看,反映精准扶贫措施效果的报道远多于讲述贫困群众奋斗脱贫的故事;从导向基调上看,彰显党政精准扶贫工作的篇幅远多于反映贫困群体呼声、诉求的篇幅。
扶贫报道强调各地各级对贫困户的帮扶和引导,虽然也是在为贫困群体说话办事,但二者之间肯定会有偏差。各地扶贫实践在贫困群体眼中往往被简化为项目的实施,甚至被简化为直接给钱给物,反而进一步强化受帮扶被教育的“弱者“角色。贫困群体的认知、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不一定能得以完全表达,导致全社会很难理解贫困群体并进行良好的文化互动,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体自己对现状的看法、对环境的看法、对发展的看法,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破贫困文化桎梏。
让群众成为扶贫报道的主角,建立新的扶貧话语报道体系,对于克服贫困文化,推动消除贫困,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今后的扶贫报道可从表达的精准化入手,在解读精准扶贫政策、讲述精准脱贫故事中,减少扶贫报道中贫困群众被“代言”的现状,多一些贫困群众的视角,提高扶贫宣传的供给质量,以媒体特有的力量,推动消除贫困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从贫困群体视角报道扶贫经验。精准扶贫成效前所未有,创造出了大量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贫困群体如何看待这些经验和政策,直接关系到群众是否愿意借鉴采纳,能否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主动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致富新路。如果总是借贫困群众之口,说党委政府想要说的话,甚至是采访者自己要说的话,这样的扶贫报道无形中就远离了贫困群众,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和政策难以获得他们认可,影响着实践应用。媒体有责任面向贫困群体介绍脱贫经验和政策,且必须主动调整报道视角,少些“从上往下看”,多点“从下往上看”,多听取贫困群众的建议意见,让他们多“发声”,让他们多“点菜”,帮助贫困群众厘清扶贫经验和政策的关键节点,让他们感到可行可信,并主动借鉴实践。[3]
(二)用生活化的语言反映贫困群体心路历程。贫困是一种多维度现象。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与贫困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赖于贫困对象自身发展能力。如何消除贫困群体对自身处境的无助感,发挥其主体作用,需要建立在理解贫困群体对自身所处生产生活环境的认知上。扶贫报道只有建立在贫困人群自己对生活、对环境、对发展的看法的基础上,才能拉近与贫困群众的距离,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此,采访者在关注为贫困群体做了什么、做了多少之外,也要关心贫困群众最需要什么,详实地展现精准扶贫过程中脱贫群众所思所虑、所忧所盼,表达其利益诉求,让群众看得懂、用得着。为此,报道方式要贴近贫困群众,用其喜欢的形式,讲其身边的故事,通过简练、轻快、生活化的语言,用真实、新鲜、感人的故事,反映出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心路历程。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核心建设扶贫信息传播新话语。现代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发展的中心议题。经历了追求经济增长,甚至将经济增长等同于人类进步后,国际社会的发展观逐步回归到以人为本上,强调“人人参与发展,公平合理受益,共享发展成果”。扶贫成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战略诉求,不仅要共享发展成果,而且要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过程,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理念理所当然是脱贫攻坚与扶贫报道之间建立精准表达关系的连接点。扶贫报道不仅应成为报道精准扶贫的平台,也应做社会桥梁的搭建者,加强社会扶贫力量与扶贫对象的联系。为此,扶贫报道既要客观报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状,以真实可感的新闻故事、图片,更深层地触动人心,动员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精准扶贫事业中来,也要坚持以事实说服人,消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误解,让共享发展的理念和信息更广泛地触达社会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王晓晖.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重在改造贫困文化[J].人民论坛,2017,(05).
[2]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3]李钧德.三农报道,让农民成主角[J].中国记者,2013,(12).
(作者单位:[1]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乡党委副书记(挂职);[2]山西省总工会驻岢岚县宋家沟村扶貧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