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琴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高校师生队伍。将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搬到乡村,既能让老师和学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又能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参与的高校“乡间思政课”教学,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探究,阐述“乡间思政课”的教学意义、教学实例和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间思政课 教学模式 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提振了亿万农民的心,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并施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该意见指出,要“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挖掘乡村人才既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发展培育和农村专业队伍建设,又需要社会各界英才的加入。高校师生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军,笔者认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由老师或者乡村本土人才结合实际为村民和师生上一堂“乡间思政课”,共赴一场思想盛宴,对推动乡村振兴和高校思政课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乡间思政课”,通俗地讲,就是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校园搬到乡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乡间实践教学。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高校“乡间思政课”的教学工作,现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方面对这种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学校将此次“乡间思政课”的主题确定为“乡村振兴”,以“乡村美好生活”为重点,以期达到服务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教学准备
作为“乡间思政课”的授课老师,笔者根据活动目的、主题和重点,将授课题目最终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中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遵循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传承,又要创新发展。[1]为了此次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开展,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充分到位。
为此,笔者在备课时就明确,要把握好教学的三个“度”:温度、深度、活跃度。“温度”即授课教师自己要动情,尝试通融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感情。“深度”即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特色,有创新性。“活跃度”即引导授课对象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趣味互动。为此,笔者准备了一些教具,包括课程涉及到的金华酥饼、京剧、川剧、皮影戏、剪纸、竹编等,作为课堂互动的礼物。
(二)教学过程
在“乡间思政课”授课时,笔者先是亮身份、亮主题,然后作为教学引入,阐述金华酥饼的制作技艺是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放了酥饼,大家吃着酥饼、听着课,乡间思政课的氛围变得浓郁起来。当笔者问酥饼的由来时,大家又来了兴致,可没人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当展示出“程咬金与酥饼的故事”时,大家都很吃驚。这样的开场让课堂有了笑声、思考和互动,顿时提升了课堂的“温度”。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金华国家级非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与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展开。特别设置了“非遗猜一猜”的环节,猜对的人可以获得笔者准备的非遗工艺品,这一环节最能调动课堂的“活跃度”。大家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超出了我的预期,说明这种互动教学方式能让大家更加真切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效果
本次“乡间思政课”的教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授课对象容易接受和消化;教学方法上,精心准备教具的举动,很让大家感动,互动式教学能较好的调动课堂氛围,让大家参与其中,达到一种乐学的状态。
(一)高校“乡间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原则是指导人们思想认识和言行的规定或准则。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乡间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三大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乡间思政课”教学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开展教学前,一定要明确目的,确定主题,突出重点。以笔者参与的“乡间思政课”教学为例,因为是首次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和相关实践,学校将教学目的确定为服务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乡村美好生活”为重点。
2.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是指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的,主要运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认为“乡间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应该贯穿全过程,体现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教学前,要对实践的乡村进行预调研,提前建立高校和乡村的联系,了解双方所需。教学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展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后,要及时获取师生、村民反馈,总结经验教训。
3.系统性原则
“乡间思政课”教学还要注重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系统化结合,不能流于形式,如果只是单纯换个地方上一堂传统的思政课,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当,注意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乡间思政课”的教学对象一般包括村民和学生,还有部分一起跟随的老师,因而,选择的上课内容要符合教学对象的接受水平和实际诉求。二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适当,采用教学对象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决不能照本宣科。
(二)高校“乡间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条件保障
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大思政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乡间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延伸,符合当前思政工作“因势而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乡间思政课”受益的高校和乡村双方,都应该积极配合对方,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1.高校应提供的条件保障
从笔者了解到的“乡间思政课”教学模式来看,一般都是高校主动牵头开展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应该选定部分乡村进行预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乡间思政课”教学。其次,高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筛选出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打造“乡间思政课”精品课程库。最后,高校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乡间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意义以及整个教学过程。
2.乡村应提供的条件保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欢迎高校师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一般来说,除了上一堂“乡间思政课”外,还会有相关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对此,村干部们应该提前做好活动策划,提供教学场所和设备,安排工作人员、听课对象等,并且做好师生安全的保障工作。此外,笔者认为,也应该积极鼓励乡村本土人才承担起“乡间思政课”的教学工作,让师生体会更加真切的“乡间”味道。
(三)高校“乡间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选择
笔者认为,“乡间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不能单一不变,应该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让课堂变得生动鲜活,才能吸引人,在人的大脑中做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1.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
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是贯穿理论研究的主线,不提出问题就不可能解答问题,更不可能实现理论发展与创新。[2]当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敢挑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作为“乡间思政课”的主体之一,授课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解决学生想要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另一主体,即村里的干部和村民们,授课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在课堂上的问题和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2.基于服務学习的教学模式
“服务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从“做”中“学”,将服务和学习融合。“乡间思政课”的开展不单纯是将课堂搬到乡村,更不是去无意义的麻烦村民,而是带着服务意识和学习的渴望去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乡间思政课”的教学也应该寻找教学中的服务内容,其中既包含了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也包含了村民们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指导等活动。
3.基于网络思政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把握网络思政的主动权。笔者在多年的思政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互联网+思政”已经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常用形式,互联网能够打破空间限制,提供图、文、声、像,在“乡间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运用的必要。以笔者参与的“乡间思政课”为例,学校提前召开了实践动员大会,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对于每一堂课,授课教师都准备了电子课件,有具体的安排和分工,提前做好学校与乡村的对接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通知和落实;课后,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总结和活动推送,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可见,“乡间思政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让思政教学在网络中成长、完善是时代的需要。
综上,“乡间思政课”的教学对乡村振兴和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意义,高校和乡村要以“互惠互利、双向受益”为目标,遵循教学的原则,确保教学的条件,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呈现一堂“深入人心、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别样思政课。
参考文献:
[1]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8).
[2]林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模式构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05).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