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辉题词见证“朱毛”伟大称谓

2019-06-08 02:32刘建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朱毛朱德毛泽东

刘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从延安时期就担任朱德爷爷贴身警卫的管开智叔叔,在70年前的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因为工作的特殊需要,跟随毛泽东、朱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管开智叔叔亲自见证了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见证了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按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见证了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解放全中国”的命令。不久,管叔叔按照朱德爷爷的安排南下大西南。离开中南海时,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管叔叔题词:“前进”;朱德爷爷亲笔为管叔叔题词:“努力工作”。这在我的印象中,“朱毛”共同为身边工作人员题词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说明了管开智叔叔对党、对领袖的绝对忠诚,是他们那一代的优秀代表。这一共同的题词见证了爷爷与毛泽东有着整整半个世纪的深厚革命感情和亲密战友情谊,这一光辉的题词更加见证了“朱毛”这一伟大的称谓。在这伟大称谓之下,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革命道路、共同的革命意志。

共同的革命理想

爷爷与毛泽东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青年时期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他们都殊途同归,确立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

爷爷出身佃农,过着穷苦的日子。家人节衣缩食培养他读书。1908年,他从成都体育学堂毕业后,怀报“强身救国”理想,但无法实现。1909年7月爷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从此走上从军救国之路。他随蔡锷参加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转瞬间被袁世凯窃取。他又随蔡锷发起讨袁护国战争。因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成为滇军名将、护国名将。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带来“共和”的前景,“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爷爷此时十分迷惘。当他欣闻中国共产党已在上海成立,并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的文章,便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波折,最终于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组织上和思想上开始了由一个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毛泽东,1911年第一次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求学期间,也投笔从戎参加了辛亥革命后的湖南新军,并当了半年兵。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政治。他从《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经过迷惘徘徊,1917年冬他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拥护俄国暴力革命,开始在政治上崭露才华。1920年时,毛泽东就在新民学会中,领导那些热衷共产主义的人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秘密组织,后在11月左右与何叔衡、彭璜等六人在建党文件上签名,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开了始建党试验。1921年6月间,毛泽东接到通知,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的“一大”。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黨的创始人之一,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同的革命道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血的教训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军队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共产党要发动武装起义,要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党领导了8月1日的南昌起义和9月9日的秋收起义。

虽然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了,但爷爷和陈毅却保留下了南昌起义军的革命火种,毛泽东则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跃上了井冈山。同在武装起义中崛起的爷爷和毛泽东,当时虽未直接见过面,但从一些事件和传闻中彼此早有所了解,并心心相印。几乎在同一时期,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进行了“赣南三整”。毛泽东派何长工相机联络寻找爷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爷爷及时总结南昌起义失败后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进行革命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同时要有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来领导部队。当他们在井冈山会师后,经过反进剿、会剿、围剿等艰苦斗争的考验,爷爷认定,毛泽东是可以信赖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武装斗争与中国革命现实农民运动相结合,是搞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不是照搬、盲目地学俄国革命占领大城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将士们就深切地感到红军既离不开朱德,更离不开毛泽东。“朱毛”的旗帜成为革命者的共识,即使是毛泽东和朱德也把“朱毛”作为一种团结的象征,胜利的象征。朱德曾对红军将士们说:“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就过不了冬。”毛泽东也曾说过:“朱在前,毛在后,朱之不存,毛将焉附?”

“朱毛”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一起,不仅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革命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共同创造了“朱毛红军”,他们的建军经验,以及实行的战略战术被称为“朱毛战争经验与行动规范”。

共同的革命意志

“朱毛”会师井冈山后,他们从此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血与火、生与死、胜利与失败和共同创建新中国的各种考验,始终不屈不挠,坚定革命的意志。

爷爷与毛泽东从井冈山到瑞金,到延安,他们共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一、二、三次“围剿”;共同创造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十六字诀”;共同召开了历史性的“古田会议”;共同战胜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为了北上抗日,经过长征,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马文瑞等革命前辈的配合下,他们共同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了陕北延安。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占我河山,屠杀我同胞,企图灭我中华、亡我民族。国难当头,爷爷和毛泽东商讨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后,随即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爷爷指挥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取得抗战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民抗战的信心。毛泽东和爷爷共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参加抗战。当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民和陕北抗日根据地遭遇国民党的内部封锁,物质供应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爷爷从太行山前线返回延安后,呕心沥血抓南泥湾“军垦屯田”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种地,爷爷纺线,生产自救,身体力行,改变了延安的物质供应条件。

抗战胜利后,在和平与内战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头,他们共同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战略决战,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使“朱毛”成为摧不垮、打不烂的革命事业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一方面他们有共同的理想、革命的意志,另一方面,他们有在斗争中结成的钢铁般的革命友谊。这种友谊表现出他们革命同志间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关爱。

长征路上,爷爷和毛泽东一直互相关心。毛泽东对康克清奶奶说:“他(指爷爷)也难呐!请转告朱总司令,他要多保重啊!”而面对张国焘另立中央,把红四方面军带入歧途的行径,爷爷凛然表明:“朱毛不可分的。你可以把我朱德劈成两半,但是不能把朱毛分开,更不可能要朱反毛。”爷爷曾经有句广为人知的“朱毛关系比喻”:“谁都知道,朱毛不分家,你就是把我劈成两半,我这个朱也不会去反毛”。毛泽东称赞爷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延安时期,爷爷尽心尽力自觉当好毛泽东的助手。延安整风,爷爷点名批判王明,号召全党全军服从毛泽东,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延安时期爷爷的警卫员管开智讲:1946年朱老总60大寿,毛泽东向他祝寿,手书赞誉朱老总是“人民的光荣”。朱老总指示要保证毛泽东的绝对安全。为了安全,有关部门决定毛泽东不管外出还是调研走访一律自备水、不吃饭。可是他每次到爷爷的住地,就放心地喝老总的水,一起吃老总的饭。延安物质生活條件十分艰苦,为改善生活,爷爷带着警卫员外出打猎,打到的野鸡、野兔都将肉食收拾干净或做成熟食送给毛泽东补养身体,毛欣然接受。为更好地把毛主席、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胜利的行动,爷爷总是到最前线、最前沿视察调研。我曾经拿着一张照片问过管叔叔:您和爷爷这张在白洋淀的照片,您为什么站得那么高、显得那么帅啊?管叔叔告诉我:这张在白洋淀的照片是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陪同朱老总在前线视察,为了确保安全,朱老总和聂荣臻司令员都穿便服、戴草帽、持猎枪,化装成猎人,我穿着军装、提着枪高高地站在他们后面,一是便于观察发现情况,二就是要当好目标和靶子,一旦敌人开枪,首先打的是我,这样朱老总和聂司令员就安全了。我一下明白了:管叔叔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保护首长的安全,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铸就对党中央、对革命领袖的忠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爷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视野敏锐地关注着世界风云,以一个纵横捭阖的政治大家,努力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爷爷“平战结合”的主张受到毛泽东的重视,爷爷强调发展尖端武器,搞两弹一星,有力支持了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国防的主张,使中华民族受益至今。1976年初,中央发表了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诗词,爷爷聆读再三,吟咏有感、夜不能寐,欣然草成二首,予以附之。当他老人家6月底因病住院清醒之时,听说毛泽东身染重病,还指示有关医务人员,他这里不要紧,去抢救毛泽东。

爷爷和毛泽东的人生交往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深沉的精神魅力,他们用心血、智慧、人格和胆识树立起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丰碑,形成了“朱毛”这一特有的伟大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毛泽东、朱德的光辉题词,回望“朱毛”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就是要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学习和传承好红色基因。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工作,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本文作者系朱德外孙、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少将)

猜你喜欢
朱毛朱德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朱毛红军”称谓的来龙去脉
王尔琢:“朱毛”手下“五虎将”之首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朱毛红军”的发展沿革及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