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型社区住宅空间设计探究

2019-06-06 05:13漆雪薇
工业设计 2019年5期

漆雪薇

摘要:传统的家族团体居住模式在现代社会逐渐走向式微,现代青年群体更倾向于独立的生活居住模式,单身公寓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传统的单身公寓在本质上虽然保证了私密性,却缺少了更多的共享性与灵活性。本文以新型居住模式——共享型社区为着眼点,通过对“400盒子的社区城市”的案例探索分析,阐述共享型社区住宅空间设计的优势性与可行性,为未来住宅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与参考借鉴。

关键词:可移动住宅;共享社区;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5—0136—02

Abstract : The traditional family group living mod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in modern society. The modern youth group prefers the independent living and living mode. The appearance of single apartment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ut the traditional single apartment is essentially private, but it guarantees privacy. Lack of more sharing and flexibility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residential mode shared community.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400-box community city”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hared community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and provides a certain design for the future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 Removable housing; Sharing community; Living model

1 传统单身公寓与多样化共享型住宅

传统单身公寓是由小户型构成面向单身居住者的一种集合住宅,尽管面积不大,但功能配备齐全,又保证了高度的私密性,因而受到单身青年群体的青睐。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一线城市之中,单身公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群体的压力,但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又有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就目前单身居住青年群体而言,大部分是乐于娱乐社交以及分享生活的,这是人类本质的欲望之一。数百年前,我们的居住环境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形式,而是家族以外的人也可以频繁出入、生活和劳作的开放空间。“作为家人私人空间的家”这种概念,实际上是从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革命时期把工资劳动从家庭之中分离之后才开始出现的,这种居住观念是经过后来近现代住宅的商品化、工业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郊外化等相关产业、社会构造的变化而不断强化形成的。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大家族、大团体等体系在逐渐弱化并走向解体,现代人更倾向于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构建对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也产生了反应,由以传统家庭为基础构建的现代住宅逐渐转变成适合于未来个体自由化的新型居住模式,这就是“多样化共享型社区”兴起的缘由。既需要共享又需要隐私青年单身群体,开始倾向于共享住宅这种新型居住模式,青年群体选择共享住宅说明了人本质上依然对群体环境之中的人际关系有所期待,人們愿意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之中,结交更多的陌生朋友,得到情感之归属,精神之安慰。人需要个人隐私空间,但人同时也是群体性动物。多样化共享型住宅在这个时代作为新的群体居住形式,蕴藏着多种可能性,相比传统单身公寓而言,更具有社交空间的丰富性与公共服务的多元化,这种新型居住模式将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 400盒子的共享社区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居住空间已然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独立的生活,属于个体的空间逐渐缩小,共有空间逐渐扩大,这种全新的共享居住生活模式正在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400盒子是阳光100对广东省清远市一栋空置的纺织工厂女工宿舍进行改造的一个项目,设计师为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他意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广州及周边城市单身青年居住的共享社区。

2.1 功能模块化

传统的单身公寓通常是用墙体将空间分隔开,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都具有严格的界定,然后将家具放置于空间之中,形成较为固定的生活空间。新型共享社区则是打破墙体的界限,将不同功能的家具模块化,以取代传统功能空间的作用。

模块化设计是将复杂的建筑问题简单化,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与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模块组合,以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建筑空间的模块化设计注重对设计过程的优化,以合理的手段对建筑进行通用化、定制化设计,从而达到降低经济成本,减少设计周期的效果。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下,住宅设计应具备强大的兼容性,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模块化组合设计使得空间功能灵活多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400盒子的共享社区是由,上百个可移动的盒子组成,而每个单人房间有两种要素组成一包含单人床的盒子(宽1.8米x长2.4米x高2.4米),以及盒子外面可以自由安装的家具(图1)。每个居住空间都需要满足居住者一定的生活需求,例如基本的居住单元、工作、储物、休闲等需求,设计师将每种功能需求设计成了不同模块,每个模块以300毫米为模数,统一房间尺寸模数实现相互功能的演变,以适应于不同空间类型。功能模块化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将空间类型多样化,大大提升了居住者选择的自由度。这种功能模块化的设计方式适用于微型住宅空间的设计,简洁高效,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2.2 选择多样化

400盒子共享社区的家具组合包括书架、衣柜、工作台等,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不同类型的空间,例如爱书者之家,工作狂之家等等,这也是模块化住宅设计的优势一灵活性较强(图2)。居住单元是作为私人隐蔽性的存在,但功能模块则是向外翻出,形成了空间的外立面,厨房、洗手间、淋浴室等需要连接供水和排水管的功能区域则全部共用,集中配置在楼层的中心。家具的组合展现出每个居住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相同性格特点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各自的群体,产生了社交。

家具的组合在设计师手里变成了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每个人都会渴望沟通与交流,渴望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但完全封闭的居住空间往往让我们无法了解彼此的性格特点。设计师通过家具多样化组合以外露的形式,让居住空间成为居住者的个性展示平台,也为社区居住者之间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不同的家具组合还可以用来形成不同的店铺,用以发展自己的事业以及小型活动核心来组织各类娱乐活动等。人们可以将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由化让每个居住者享有更丰富的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密切,这些都是在传统的单身公寓中无法达成的。

2.3 空间可移动

传统的建筑体作为耸立于大地上之上的固定人造物,似乎与“移动”无关,但随着建造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之中可移动的要素逐渐增加,人们对于固定性的依赖在逐渐减弱,建筑设计也需要趋利避害,以适应环境与自然的变化,使建筑本身变得更具有可持续。相对于不可移动建筑,可移动建筑本身具备灵活性、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等优势,所以未来住宅空间的可移动性将越来越多地被考虑到设计之中。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每个盒子都具备可移动性,每个居住单元盒子下方都有安装滚轮,方便居住者的自由移动,空间可以不断地组合与流动,一方面为相同爱好的人组合到一起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也为多种多样的空间需求提供了可能(图3)。盒子的自由移動性可以满足社区生活的临时需要,例如大型聚会场地的需求,盒子与盒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来放置沙发、书架以及健身器具等,供人们休息与交往。在共享社区之中,住户之间的私人物品可积极共享,并利用IC标记管理个人所有物以及利用先进技术管理公共设备,以提高共享生活的舒适性。

住宅空间与家具相互交织在一起,家具成为了“可移动的住宅”。400盒子的共享社区通过家具设计实现室内空间设计的可调整性,让家具变成了住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住宅也由此具备像家具一样可移动、可组合、可变化的特性,实现了对空间的高效利用。

3 未来共享型住宅设计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化住宅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淡漠,感情也较为疏远,而共享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好方式。柯布西耶所提倡的城市概念是,理想城市就是可以对居住、劳动、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配并使之正常运行,共享型社区的出现意味着“城市”与“家”之间将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共享型社区居住模式模糊了“私享”与“共享”的边界,将城市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形态融合于“家”中,打破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将更多共享方式投射到城市生活的场景之中。

未来共享型住宅空间设计在保证具备私人空间的前提下,将可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场景与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居住模式,共享社区目前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单身青年群体,但随着共享社区发展的逐渐成熟,未来也许会针对不同的群体出现更多样化的共享社区。例如有共同爱好的人或者有共同处境的人,尤其是对于特殊群体在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归属,共享社区则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佳.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

[2](日)蓧原聪子.共享住宅——摆脱孤立的居住方式[J].城市建筑,2016(02).

[3]隰晓宇.基于共享生活模式的高层住宅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4]张炜,朱忠业,李文霞.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J].山西建筑,2007(03).

[5]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J].建筑知识,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