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译本的翻译

2019-06-06 04:19陈延琼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对比研究论语

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經典,其英译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译文对比研究的方法,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从语意层面和句法层面解读《论语》不同的英译本,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和优缺点以期丰富译者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论语》;解构主义;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陈延琼(1994.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表了三部著作——《书写的差异》、《论文字学》和《声音和现象》,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解构主义另一位鼻祖就是本雅明,他发表的《译者的任务》可谓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语言之间是彼此关联的,具有内在的亲缘性,不同等级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翻译。翻译的任务就是救赎语言,让世俗的语言走向上帝的语言,走向纯语言。

二.文献综述

解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法国,于70年代登陆美国,并在那里得到长足的发展。到90年代初,其影响已经扩大至翻译理论界。1923年,德国翻译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的一篇文章《译者的任务》,由于这篇文章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雅明成为解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解构主义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儒学在国内重要性提高,以及典籍文化研究的发展,《论语》的英译本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近20年来,这些对《论语》英译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归化和异化、社会符号学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的英译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论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论语》的英译本,从而丰富《论语》翻译理论,并为国学典籍类翻译未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阿瑟·韦利和辜鸿铭两个译本的比较

(一)语意层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方式不同。在《论语》中有很多如今很少使用甚至许多中国读者都很陌生的词语。而翻译者的任务还要理解出这些词的深层含义。因此,有必要提供特定的条件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1. 子曰:“君子不器。” (2. 12)

韦译: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is not an implement.

Note: i.e. a specialist, a tool used for a special purpose. He needs only to have general moral qualification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

在《论语》中,孔子借“君子”一词表达的是行为品德高尚的人。韦利将其译成“a gentleman”,既有出身高贵,又有德行高尚的意思。而辜译为“a wise man”, 说明辜认为孔子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智慧方面。两个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译“器”字上也各有千秋。韦利将其译为“implement”, 并加了脚注提供了背景信息以向读者解释它的全部含义。因此,其版本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辜鸿铭根据他对句子的理解,将其译为“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 说明他认为这里的“器”字只是一种工作的机器。本雅明指出,“在这种语言(这里指纯语言)中,独立的句子、文学作品和批评判断永远不会交流——因为它们依赖于翻译;但是,在这种语言中,在意义方面相互补充和协调的各种语言则聚合在一起。”(286) 这说明不同的译文是对原文的补充,使原文不断地走向成熟,趋于完善。不同译者的译文相互补充,彼此之间和谐共生,才能让我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不同的译文又构成了原文的补充,使原文更加完整。原文和译文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正是通过多种不同的中译本,才能使《论语》的文化内涵传播开来,为广大读者所吸收,并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二)句法层面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是主题显著型语言,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因此,汉语句子无主语,翻译成英语时就要增主语。如果汉语句子的主语模糊难以寻觅时,译者就需要根据语境和逻辑推理,增加主语。另外,英语重形合,强调句法的完整性,汉语重意合,常常不会过多关注句子的语法。因此,汉语中常常没有连接词,但翻译时应该加上。

例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韦译:the master said, in the presence of a good man, think all the time how you may learn to equal him.in the presence of a bad man, turn your gaze within

辜译: Confucius remarked,“When we meet with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how we may equal them. When we meet with worthless men, we should turn into ourselves and find out if we do not resemble them.”

原文是无主语句,因此每个译者都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采取合适的译法。韦译本把无主语句译为祈使句,这样就不用纠结于寻找原句的主语了。辜鸿铭根据语境,增加了一个主语“we”,这样的理解也符合孔子的意思。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结构,行文习惯完全不一样,两者在句法层面上往往很难兼容,因此汉译英必须贯彻增删重组的原则。本雅明认为,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它并不阻挡原文的光,而是让仿佛经过自身媒体强化的纯语言更充足地照耀着原文。这主要可以通过句法的直接转换达到。(288)

综上,两位译者在处理中英文句子结构差异时方法不同,都没有局限于原文,而是通过句法的直接转换使意义再生产。尽管两个译本都没有提供完美无缺的译本,但两个译本并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译文都不可能周到细腻地把原作完美无疑地表现出来,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憾,这是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不同译本之间的相互补充才能使语言接近“纯语言”,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解读,阐明了本雅明的翻译观,并分析了在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韦利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语意和句法层面的差异,不同译本在意义方面的相互补充,拼凑那个“破碎的陶罐”,还原容器的本来面目,让语言接近神的启示,接近纯语言。通过研究,本论文希望可以丰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给译者提供一种新的翻译视角,为译者翻译相关文本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Walter Benjamin (1923). London: Fontana.

[2]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Gu Hongming(2011).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3]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1999).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4]《本雅明文选》[C].陈永国,马海良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对比研究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