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洋 陈艳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穴位;操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视神经萎缩是以视野变化,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等症状表现的一种眼病。该病在中医范畴属于“青盲病”,针刺治疗可以舒经通络,改善视野,提高视力。以下是1 个视神经萎缩患者的病例,通过针刺治疗,报告如下。
患者女,53岁,因“双眼胀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3天”入院。入院后见:双眼胀痛伴有视物不清,视野的范围缩小,且有头胀头痛,口苦心烦,胁肋胀痛,饮食可、睡眠不佳,大便正常,小便黄,舌两边颜色偏红,苔少,脉像为弦细之脉。眼科情况:视力:右:0.5,矫正:1.0左:0.6,矫正1.0右眼眼压:22.6 mlg,左眼眼压:23.8 mg,双眼底见视盘边清,色淡,杯盘比<0.4,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射存在。眼科UBM提示:双眼前房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前房深度为2.85 m,左眼前房深度为2.94 m,双眼房角正常,未见狭窄,虹膜平坦,睫状体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提示:双眼视野周边缺损。
入院后给予布林佐胺滴眼液及盐酸卡洛尔滴眼液日2次点眼,双眼眼压在16 mmHg以内。
中医诊断:青盲,肝阳上亢证: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针灸治疗眼病,指出凡是针刺之道,皆条畅气机,泻阳气而补阴精,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使耳目聪明。关于针刺治疗青盲,《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也指出“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眼睛”。眼睛与五脏六腑、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1 中醫穴位的选择
眼周取穴:睛明、承泣、丝竹空、太阳、四白作为主穴。
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的气血由本穴开始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针刺此穴使气血快速到达眼睛。承泣穴属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经穴,本穴物质为经脉气血上行所化,针刺使气血上注于目窍。四白穴也属于足阳明胃经经穴,气血在此穴处快速转化,针刺可使气血畅通;丝竹空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经气流转之穴,刺之可使三焦通畅,气血通达。太阳穴经外奇穴,对治疗眼睛疾病效果奇特。头颈部取穴:百会、风池。
《针灸集成》云:“欲泻诸阳之气,先刺百会,……百会可泻诸阳之气,平肝潜阳;风池别称热府,为足少阳与阳维、三焦经之交会穴,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之功”。
四肢穴位:合谷、太冲、光明、足三里、太溪。
肝开窍于目,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光明属足少阳胆经,太冲配光明取原络相配之意,补益肝血,明目通络。《针灸大成》云“合谷配太冲乃开四关”,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手一足,调整一身阴阳,使血脉经络畅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太溪为肾经原穴,以资先天,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以补益后天,精气充盈目窍聪明。[1]
2 中医的操作技术
患者取坐位,采用捻转进针法。
睛明穴:轻推眼球向外侧,紧靠眶缘缓慢进针,约与与内眦部皮肤垂直刺入0.8寸左右,进针时不宜提插,拔针后用棉球按住,防止出血。承泣穴 :轻推患者眼球向上,毫针与眼睑约呈 70度,向眼球的后上方缓慢刺入 0.8 寸左右,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按压1分钟,防止出血。针刺后以眼球底部产生酸胀热感为佳。丝竹空透太阳,斜刺0.5-0.8寸[2]。太阳穴:直刺0.5-0.8寸左右,使太阳穴产生酸胀感效果较好。百会:直刺0.3-0.5寸;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0.5-.-0.8寸,产生胀麻感为宜。[3]合谷、足三里、光明直刺1.2-1.5寸,麻痛感为宜;太冲、太溪0.8-1寸胀痛为宜。
疗程:
留针30 min/天,1天1次,1个疗程针刺8天,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
3个月及6个月后继续治疗3个疗程。
(2018年随访)左眼视野上方缺损(2019年随访)左眼鼻上方缺损。
参考文献
[1] 李 鸣,梁凤鸣,黎红梅.针药并用治疗视神经萎缩1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2):86-87.
[2] 夏燕婷,孙艳红,韦企平.“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处方思路[J]中国针灸,2019,39(3):303-304
[3] 景大瑞,韦企平.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6,26(6):385.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