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取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单独治疗,研究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冠状动脉再闭塞率以及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闭塞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生冠状动脉闭塞的几率明显减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情绪变化、体力劳动、饮食不规律等都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就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单独治疗,研究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探讨,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以简单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52±6.28)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38±6.1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单独采用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 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1次/d,75 mg/次。持续治疗14 d[1]。
研究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予以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次/d,300 mg/次,待患者病情出现好转后,酌情改变阿司匹林用量,100~200 mg/d。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再闭塞率以及再通率。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中指标部分恢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统计分析数据,治疗有效率、再闭塞率以及再通率以例数(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研究组优势明显,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闭塞率和再通率。
研究组患者的再闭塞率为8.00%,对照组患者的再闭塞率为32.00%,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通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再通率为76.00%,P<0.05。
3 讨 论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因此逐年上升。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2]。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重、发病突然且死亡率高的特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就目前而言,通过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和较高的经济成本,大部分的家庭或基层医院难以执行手术治疗,因此药物治疗是首先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动脉再闭塞率和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阿司匹林是常见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氧化酶,组织产生血栓素A2,缓解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3]。②氯吡格雷属于噻吩砒啶类的衍生物,能够可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和二磷酸腺苷的结合作用。血小板在凝聚时同时受到血栓素A2和二磷酸腺苷的独立影响,因此,只有对上述两组影响因素做到同时管理才能有效的控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能够对有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产生的活化反应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较好的阻止血小板凝聚。并且,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更利于吸收,能迅速的與血浆蛋白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活性,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上,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再次发生冠状动脉闭塞,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洪 珍,张 盼.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1):2629-2631.
[2] 赵向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合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71-72.
[3] 常国栋,陈英伟.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v.10(04):87-89.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