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春
中国大运河流淌着千年文明。千年大运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革。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它们有的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继续领风气之先,有的抱残守缺、应对失当,经济社会成发展之短。在新时代我们应抱着敬畏历史的态度,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大运河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务实之举,把大运河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响亮的地方品牌,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使“千年运河”成为“中华文明金名片”。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时刻抓牢“三根线”。
一是划定“保护”红线。大运河穿行千年,运河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不仅是南北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动脉。保护这一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既有面广量大的园林、古宅、古镇、古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民俗、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身怀绝技的学人、艺人、匠人等“非遗”传承人。大运河首批列入世界遗产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中,有着线性、活态、多元的特性。所有这些构筑了大运河的文化生态,延续了大运河的文化基因。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划定“保护”红线,使之代代相传、日益兴旺。
二是守住“传承”底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文化生态安全,事关文化薪火相传,事关文化旅游发展,事关地方文化魅力的彰显和发展动力的增强。在运河文化发展上,传承是不能让步的底线,否则文脉就此断裂,发展就会失去文化优势。对运河沿线的文化名人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学术生平、从业之路、主要成就、心得体会、未来展望等多方面为他们留下音像材料,辑集成书,传诸后世。在提高运河“非遗”传承人待遇基础上,用“师带徒”的方式,让运河文化名师加快培养本土戏剧、曲艺、美食、木偶、剪紙、玉漆器、雕版印刷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着力传承机制创新,尊重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巧用社会力量,借用市场办法,花小钱办大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非遗”,加盟“非遗”传承,增点扩面,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顶梁柱。
三是强化“利用”主线。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把合理利用好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合理利用这根主线,用“利用好”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检验“保护好”、“传承好”措施落实的成效。可以说,赋能城乡、让其致富百姓、福泽子孙后代,是能否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但我们也要清醒抵制文化复古主义,他们往往抱残守缺,错把复古当复兴,泥古师旧,置文化发展大业于不顾,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以个人好恶评价文化发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个主线凸现不出来,以致有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过时了,没用了,使文化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当下,要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担当,既不走文化虚无主义的邪路,也不走文化复古主义的老路,走出一条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担当的新路。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任重道远,守正创新是基本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落实的关键。把运河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好,把运河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各方面,既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又从中获取发展动力,是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让文化惠民、育民、乐民、富民是运河文化建设的历史所命所在。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历史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提升理念,拓展思路。
一是生产性保护。大运河文化保护必须坚持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并发扬光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意义,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打造“文化之河”。
把运河手工艺植入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中。传统手工艺是地方文化名片,玉漆器、雕版印刷、毛笔、金银细工等都是运河沿线人民祖传的手艺,但苦于没有创意设计的引领和时尚元素的嫁接,这些“老面孔”难以为新时代接纳,大多处于艰难挣扎之中。不让老手艺失传,唯一的出路在于变革。改变“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高大上心态,主动放下身段,贴近百姓,进入生活,让百姓好用爱用;革传统工艺之命,围绕社会需求,在传承手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使手工艺品成为时尚消费品,或者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奢侈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使运河文化植入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中。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大运河经济,用好看、好玩、好吃、好用重构文化旅游产业链,让文化成为最大的亮点。旅游重振雄风,需要文化给力。要策划一批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让外地游客在地方悠闲地赏美景、用心地体验文化魅力,真正地品尝当地美食,提升当地手工艺水平。要结合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规划,本着原真性、整体性的要求,复原老街道,再现老字号,凸显老味道,让浓浓的地方文化味留住乡愁,拴住游客心。
二是活态化传承。文化除有精神意义外,还有实用的功能,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其所用的文化终究会被湮灭,那种自以为高大上的文化,如果不接地气,摆在博物馆供人参观,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历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抓住活态传承这个关键。
把运河民俗融入到生活中。民俗是地方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主要的文化传统,这其中涉及敬畏自然、纪念祖先的人生态度,也有戏剧、曲艺、书法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做人做事的规范。要剔除文化糟粕,传承优秀文化,沿线各城镇要有组织地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使传统节庆活动成为滋养百姓的精神营养,增强文化自信,使淳朴厚道的民风代代相传,使开放创新的精神接续不断。
把运河文明引入到生态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无论是运河遗产保护还是运河非遗传承,无论是运河特色小镇建设,还是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都要与运河文化整体生态系统协调和融合;打造几个代表当代文明水平、传诸后世的文化经典,关键在高水平策划规划,要用世界眼光考量、艺术视角构思、精品标准建设,谨防因赶工期使其成为败笔。
三是创新性发展。大运河正因为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作用,造就了沿线城市的数度繁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高峰,催生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玉漆器、金银细工、雕版印刷、淮剧、锡剧、扬剧、扬州评话等“非遗”都是杰出代表。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下大力气在文化资源的活化转化上做文章,既要有名气,更要聚财气,让文化不仅涵养精神,而且推动发展。
用文化创意产业+运河文化,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之路。互联网颠覆了传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要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运河文化融入到相关产业中,用创意设计革新工艺、开发产品,在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增加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特别是对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取用创意设计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持续开发叫得响、传得开、卖得快的运河文创产品,让运河文化活起來,融入当代生活,传承精神文化,培育文化产业,让运河文化富民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既保护文化,又文化富民,又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产业化创新之路。
打造运河文化特色村镇,探索实现运河区域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要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运河景观带建设,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串联起沿河各个文化特色小镇。着眼文化旅游大格局,走向游人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把特色文化呈现出来。通过文化活动增强文化体验,体现运河风情,展示运河美妙,让年轻人爱上运河古老的村镇、古老的运河,使运河文化旅游成为特色文化小镇的重要支撑,成为大运河区域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沿线地方,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工作责任感、发展紧迫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系统谋划,构建长效机制,抓好关键措施落实。
一是规划要实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参与部门众多,必须要有综合协调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要将大运河文化带纳入“十三五”重要战略布局,宏观上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相衔接,突出地方特点,提高规划的实用性。抓好规划布局图。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如何协同推进,围绕文化特色小镇打造,就老街巷老字号老味道如何活化展阵、文化产业园区如何提升、文化旅游项目如何策划等事关全局的重点问题展开规划,力求明确到项目,落实到区镇,从而使规划更加实用;抓好行动路线图。对从什么项目做起、从哪儿做起,在什么时候完成,做成什么样子详细研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抓好对外联络图。要瞄准运河沿线先进城市,主动学习、对标找差,取长补短,在学习中追赶,在追赶中形成示范。
二是政策要顶用。规划需要政策配套才能落地见效。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利用、文化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提升、文化走出去、“双创”基金扶持文化特色小镇等工作,委托智库和社会力量展开深度系列研究,出台靠实管用的政策。在用地、规划、建设上的政策要有“含金量”和可操作性。
三是措施要管用。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用开放、包容、创新、融通的精神涵养社会。通过文化走出去,策划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展运河风采。引进创新设计,激活传统,融入时代,打造经典,流传后世。推进深度融合,用文化+,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有机融入,彰显文化独特作用。诸如此类的工作,都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协同推进,把任务分解、责任落实等工作要求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确保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作者: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天鼎李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