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检验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党性修养和能力作风的试金石。要注重增强维护意识、坚定维护行动、提高维护能力、确保维护效果。1.“两个维护”是全面的。真正深刻领会“两个维护”的内涵是特定的,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坚决防止随意解读、断章取义甚至照搬照套,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对标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标看齐。深刻领会“两个维护”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领域和工作、生活、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决不能在这一方面强化而在那一方面弱化、在大是大非前重视而在小事小节上忽视、在“八小时内”落实而在“八小时外”落空、在岗在职时坚持而离岗离职时松弛,真正做到时时铭记维护、事事坚持维护、处处上心维护。2.“两个维护”是具体的。如果把“两个维护”与具体工作割裂开来,“两个维护”就成了空虚概念、空洞口号、空泛表态,具体工作就会变形走样,就会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只有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两个维护”,党的事业才会朝气蓬勃。3.“两个维护”是普遍的。“两个维护”是对全党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每个层级、每个单位、每个支部、每个党员都要坚决落实,领导机关作表率,基层单位要跟进;“关键少数”要示范,“绝大多数”要践行。在落实“两个维护”上,绝对没有“政治飞地”,也绝对没有“特殊党员”。4.“两个维护”是自觉的。“两个维护”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朴素无华的行动,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要坚定不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思想武器和前行动力。5.“两个维护”是刚性的。我们说“两个维护”是刚性的,就是强调这是原则的、彻底的、毫无保留的,不是“想不想”维护、“要不要”维护的问题,而是必须维护、坚决维护的问题,没有任何弹性的空间和讨价还价的余地,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贯彻执行。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3月25日)
警语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这些谆谆之言,语重心长,道出了领导干部如何保持廉洁、老实为官的真谛。广大党员干部应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警自励。其实,侥幸心理经不起真正的检验,在法律的高压线前,完全站不住脚。其一,凡是行贿者,当其为了利益行贿时,就已经开始了对权力的赎买,行贿者做的是买卖,讲的是利益,不会为了保全他人而坚守所谓的“义气”规则;其二,行贿者不会对被行贿者感恩,因为他们嘴上千恩万谢,但在内心认为,那是有买有卖,两不相欠;其三,行贿者信奉的是唯利是图,一旦贪官官位不保,或欲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反戈一击”。对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心存敬畏才不会心存侥幸。敬畏什么?关键是要敬畏党纪国法,这是每个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底线。贪和廉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对法纪稍有轻怠,就可能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应紧绷遵守法纪这根弦,不凌驾于法纪之上,不谋求法纪之外的任何特权和利益,时时处处用法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放松,才会远离“高压线”,把住底线不懈怠,在名利面前不动心,遵循规矩、守住底线,从容生活、坦然做事,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做人做事,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人民。
(来源:《共产党员》2019年3月上)
社会进步了,形式主义也玩出了新花样。过去多是潜伏在会议和文件中,如今已悄悄转移到手机上。只要轻轻滑动一下指尖,就完成一个新款形式主义的完美造型。有些机关单位的工作微信群和政务办公群,已经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因为“干得好不如晒得好”,所以有些基层干部,便把手机当作展示政绩的“秀场”。微信平台的建立,手机功能的多样,确实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形式主义的顽疾,也随之而来。有的是“微指挥”。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建起各种各样的APP,然后坐在办公室里,利用电脑或手机发布“微指令”、下达“微通知”。将上级的要求,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到微信群里,就算万事大吉。有的是“微落实”。你让我填表我就填表,你让我报数我就报数,你让我发照片我就发照片。表面看,该写的写了,该说的说了,该跑的跑了,该完成的完成了。实际呢,都是机来机往,指来指去。见不到实际的人,做不成实际的事。还有的是“微满足”。有的单位的微信群,已经变成了“拍马群”“献媚群”。只要单位领导一露面,群里立即就会响起一片叫好声。形式主义的根源,是名利思想和懒惰作风。无论是不符实际的政绩工程,还是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都是私心和私欲在作怪。如果把形式主义分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形式主义”,因为好大喜功,争功邀宠,所以摆花架子、搞面子工程;另一种是“被动形式主义”,不想去干事,只为不出事。工作计划从网上搜索,工作经验从网上复制,工作日志在手机上完成。该说的都说了,该报的都报了,无论谁来,也抓不到我什么把柄。要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当从调动基层干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始,既要放开他们的手脚,又要铺平进步的通道。
(来源:《前线》2019年第3期)
不少单位和个人新年工作打算部署周密、措施具体、方法管用、亮点频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表态、设想、打算,只是抓工作的“上篇文章”,如何去落实,才是着力做好的“下篇文章”。蓝图要靠行动去实践去绘就,否则就会停留在纸上、嘴上、墙上,就是一纸空谈。那么,再高的目标也会落空,再好的思路也得不到贯彻。抓落实,一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工作作风和优良传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顽强与自然灾害斗争,不断总结推广整治“三害”经验,努力改变兰考模样;新时代“愚公”黄大发,带领群众,背石上山,苦干实干,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时代楷模”王继才,32年如一日,守岛卫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用梦想引领未来,靠实干支撑梦想,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许多先辈楷模为我们树立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示范。然而,在党中央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今天,仍有少数干部高调门、重表态、欠落实,开会时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会后却不务真功、言行不一。这样的结果,或导致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或导致满足于过得去、不求干得精,或导致半拉子工程、有头无尾。可以说,调门高、行动少,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共产党人最崇尚“实干”二字。调门高、行动少,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新时代,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耍花招,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始终把责任印在心里、把实干挺在前面,坚决杜绝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搞形象工程的不良习气,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群众》2019年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研究越做越细,课题越做越小、也越做越深。但是在这个总体发展的趋势中,有一个苗头也日益明显,非常值得史学界注意。即:历史学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巨大冲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解构,它解构一切。历史学正遭遇后现代主义,它的体系正在被解构。这就是历史学正在面临的重大危机。历史学研究要不要体系?答案是肯定的。体系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有了体系才有对史料的选择,才有对历史的梳理与书写。做历史研究的人都知道,史料本身是碎化的,是散乱的,需要历史学家去整理,把散乱的史料整合起来,让它们成为“历史”。历史学家的工作,第一是寻找史料,第二是整理史料,如果还有第三,那就是“书写历史”,由此而阐释史料中所包含的歷史意义。无论是寻找史料,还是整理史料、书写历史,“体系”始终在发挥作用。历史学的“体系”就是在历史学研究中确认一个思维框架,把研究放在这个框架里进行。思维框架当然和历史研究的理念相联系,因此必定有某些理论的指导。就体系而言,框架是关键,框架的边界就是理论。就具体研究工作而言,题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有没有框架:一个很小的题目也可以“以小见大”,关键在于有没有体系。没有体系、没有框架,再大的题目也只是碎片。所谓碎片化,并不是说题目小,而是不存在理论框架。小题目也可以做出大历史;相反,很大的题目,无数的史料,一百万、两百万字的篇幅甚至更多,也可能写出一大堆碎片。所以,题目不分大小,篇幅不分多少,关键在于有没有体系。作为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不仅要向大众传播历史的知识,也要向大众传播历史的价值理念。而历史的价值理念是什么?它体现在体系中。专业的史学工作者在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尤其要注重传播历史的价值和历史的理念,否则,大众史学就会变成全民娱乐。专业史学工作者应该引领大众史学的方向,从史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出发,注重传播历史的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