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霈恩
当前,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在全力推进各项发展任务的同时,一定要以不出重大风险为底线,居安思危、为安防危,确保万无一失,决不在风险防控问题上出现后悔不迭、悔之晚矣乃至重蹈覆辙的严重情况。为此,必须下功夫加强责任落实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成效水平,确保在职责范围内决不发生任何重大风险,协同推进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和党的建设诸领域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这就明确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先是一种政治职责,而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项工作。
是职责,就要落实;是政治职责,就首先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心来认真对待、全力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职责系列中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政治责任加以率先落实、到位落实,防牢控实重大风险,确保不发生重大风险,确保在安全问题上不出漏洞、不破底线,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为此,有三点亟需认识到位、行动到位。
首先,要充分认识重大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要同打赢三大攻坚战之首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当头任务和重大要求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从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烈的政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责任意识,把重大风险防控作为紧迫、重大、没有丝毫退让余地的政治工作来抓落实,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其次,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系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重大风险的理解把握不能偏了、小了或窄了,对重大风险防控的重视和投入不能轻了、少了或漏了。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主体责任、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来抓落实,从全从深、从实从紧、从狠从严抓落实,保一业平安、一方平安,更保总体安全、全面安全。
再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重维护政治安全的要求,坚定信心,敢于担当,敢于斗争,负起责任,行动起来,切实保证政治安全。
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可以极大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可以极大提高风险警惕性和风险敏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各种各样的风险隐患保持高度的关注、担忧和防范之心,而决不能因为工作顺利、成就辉煌而喜形于色、冲昏头脑、放松警觉、丧失警惕、未能尽责。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因丧失警惕而产生严重恶果的事实非常多、教训非常深刻,争取万无一失的努力就因麻痹、不负责任而变成了一失万无、欲哭无泪的恶果。
事实上,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在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里,在充满矛盾、总有各种各样不确定性的发展进程中,各种可能的危险总是存在的,各种现实风险从未远离我们。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擦亮识别重大风险的锐利双眼,及时发现、及早消除这些实实在在的忧患。只有强化风险意识,才能觉察傍边、身边甚至自己的工作中就有重大风险隐藏存在甚至正在悄然逼近、迎面袭来,从而提早应对、有力防控、有效化解。没有足够恒定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就会麻痹大意、丧失警惕,就会对重大风险无设防、无先手、无治理,就会既遭遇“黑天鹅”事件、又遭遇“灰犀牛”事件,就会发生“一朝风险来、多年成就摧”的恶果。
无数血的教训和事实证明,要谋发展、抓建设,就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意识。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特别是在履行主体责任上,要始终持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绷紧防风险、保安全这根弦,从精神意识上保持高度的冷静、清醒和明智,对重大风险保持高度的敏锐、警觉和警惕,以更大的敏锐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居安思危、防控风险,确保在面对重大风险隐患和挑战时始终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认识和应有精神状态,确保做到及时察觉、全面洞察任何风险,确保在严密的风险审视与防治中没有任何风险可以成为漏网之鱼,坚决克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我解除风险防控动力的主观失误乃至错误。从主观努力上确保始终守住底线,从主观根源上解决在应对重大风险上出现精神防线失守、防控工作疏漏的严重问题。为此,有以下几点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致力实践。
第一,全面端正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克服华而不实、浮在面上、装模作样、应付打发、得过且过等不负责任的毛病。
第二,全面增强责任心、敏锐性和警觉性,坚决防止对风险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不以为然、无动于衷,以至贻误时机、养痈贻患等问题,坚决防止认识糊涂、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抉择错误、给风险做大的机会与空间等情况发生。
第三,全面增进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的细致性和扎实性、深入性和全面性,坚决克服粗線条粗框框、粗心大意、不在状态、失于觉察、疏于防范、行动不力等问题,确保不让任何重大风险在眼皮底下悄然积聚、自由泛滥、野蛮生长、恶性膨胀、恶化加剧直至临界爆发而带来的恶果。
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切实坚持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确保风险治理从思想认识、主观努力到实际表现、实践结果都能深入扎实、全面到位、成效显著,确保真正守住底线、履职到位。
重大风险应对,本是十分需要讲科学、用科学的重大工作实践。在认识和把握具体的风险问题上,需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穿透表面情况抓住风险实质。在具体决定如何应对风险时,需要掌握和运用科学决策原理,抓住要害、找准原因,精心谋划、果断决策,确保应对措施具有充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应对过程和结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时,要掌握和运用专业化的风险防控科学原理,精心研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确保能满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不讲科学就是蛮干,不用科学就会愚昧,都不利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一定要讲科学、用科学。
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还要在精心组织促合力、科学安排保成效上下细致功夫。一则要讲方法、有耐心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引导和组织好群众,共赴重大风险应战第一线,与党和政府同心协力、克难制胜。二则要以细致精确的调度指挥,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科学排兵布阵,确保有效处理、有力化解每一个具体的重大风险。三则要以上率下,紧密联动,在每个层级、每个方面都明确具体的风险治理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激励约束,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科学完善的风险治理体系。
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是要全面强化以科学保安全的理念,以必要的制度机制为保证,自觉做到务实严谨、细致周密、各尽其责、不出纰漏,确保措施有力、防控有效,而不能流于形式、陷于浮浪、惑于空谈、败于疏漏、罪于失职。
看在前、防在前,是抓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高明之举、切实之路。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关键要做到看在前、防在前、前瞻施治。其实质就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是体现“治未病”这样一种概念的中华民族传统治理智慧。
“治未病”就是除病保健不要等到生病了以后再来施治,而是在病灶初起、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摸准可能的病态病理而提早应对、施治。这样做,既不会经受生病的痛苦,又不会因为滞后施治而既被动、痛苦,又高成本、高风险。这是一种治理大智慧,实质就是前瞻施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治生理之病,还完全适用于治理各种风险。
“治未病”这种智慧用于风险治理的核心要旨就在于,一定要把风险治理的关口前移再前移,不仅前移至风险刚刚发,而且前移至风险还未发;在事发之前,就对风险把脉施诊、摸清看准,开对方子下对药,精心布局打伏击,适时精准先出手,一招制胜显高强;确保做到风险一萌芽就扑灭、一积聚就化解,让无论是“黑天鹅”事件还是“灰犀牛”事件都无从遁形、化于无形。而这正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践所亟需的先手、高招。其奥妙在于以先见之明,做防范之备,打有准备之仗,从容应对、抵御和化解重大风险,也能在关键时刻确保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在工作实践中,充分掌握、切实运用好这一智慧,把风险治理关口前移至风险萌生之初甚至孕育之时,将重大风险及时发现并消灭在萌芽状态甚至是将育未育之际,而不要待到风险酝酿成熟而突然光顾之时再作匆忙反应,由此确保牢牢掌握重大风险应对的战略主动权。为此,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用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审时度势,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和具体情境中敏锐发现、精准捕捉任何风险于蛛丝马迹,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确保做到对风险早判先知、心中有数,对风险动态一酝酿就能洞悉、一变化就能掌握、一发现就能化解。
从具体实践来看,这一智慧有三个层面的务实涵义。一是在平时就要培养、提高和炼成强大、敏锐、犀利的风险辨识力和預见力,确保有能力做到看在前。二是在平时就要造就、准备好极强的风险把控力和化解力,确保做到有能力防在前。三是以前两层能力为基础,在平时就切实打造、逐步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前瞻施治综合能力,确保做到未雨绸缪、严阵以待、临战不慌、实战必胜、百战不殆,高明打赢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务中,要注重平时下功夫的能力建设和施治准备,要在平时而不是在风险爆发之际或之后,即着力扎牢防控篱笆,织密防治网络,夯实治理基础,把风险防控工作做得实不厌精、细不厌繁,做好管用过硬的全盘准备,对重大风险实施基于看在前、防在前的事先应对和高明治理,完全避免一临风险即仓促应战、惊慌失措乃至情急出错、风险联动、工作被动、困境加重、后果严重,确保打赢有准备之仗。
总的来说,风险治理重在先防早治、预防为主,在平时全面提高风险防控的能力水平,做到随时有准备、有信心应对任何风险,一旦风险来临就能顶得上、扛得住、化解得了而决不慌张。要抓好重大风险防控,一定要把关口前移,预先应对,确保防患未然、有备无患;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头,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溯源施治,确保化风险于未成。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