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以文化人门道多

2019-06-05 01:03严严
群众 2019年8期
关键词:栖霞大姐文化馆

严严

2018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栖霞区文化馆工作。说句实话,文化馆在我的印象里,便是唱唱跳跳、喝茶看报。心想着,这上有文化局,下有文化站,文化馆的工作应该是很清闲吧。可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力军之一,文化馆是很忙的。

这一年多,接触了不少群众。我发现,做群众文化工作若一味拔高、故弄玄虚并不会让群众觉得你有多么深的艺术造诣,反而是脱离群众的一种行为。我觉得,和群众打交道,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接地气。就像一颗树,只有将根扎到泥土的深处,才更容易开花结果。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工作都开始线上操作,要想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就要与时俱进。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加入了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平台。馆领导将两个平台维护的工作交给我,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线上工作做好。

以往群众来我们这里报名参加培训、观看文艺演出、看展览,都要跑到馆里排队登记,有时天气不好或者住得远,一些人就参加不了活动。现在我们用微信平台实名注册,大家一键操作就可以报名参加。

可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来文化馆参加活动的很多人都年纪偏大,他们还不太熟悉手机的操作,尤其是需要网络抢票观看演出的时候,不如年轻人手快。因此,一部分人很有意见。他们会来到办公室反映,也会打电话投诉。有些老同志问能不能回归到原来排队的方法,说“这个什么平台一点都不好”。我跟他们解释:“现在您觉得不好是因为没学会,等学会了,您就觉得方便了。”就這样,在平台建设前期,我一直在处理这样的问题。但是慢慢发现,来反映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体会到了科技的便捷。

公众号起初粉丝大概是3000人左右,后来人数开始增多。我在想,文化馆既然有着文化普及的责任,我们的公众号便不可以只是用于活动报名等功能性作用。我们开始在内容上进行改版,增加了很多艺术鉴赏、文化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能太复杂,一定是归类型、总结型的小知识点,让没有艺术理论基础的群众也能读懂。随着内容的丰富和改版,粉丝量在逐月增长。

一些群众与艺术有了更多的接触后,开始想要加入进来,很多人在网上反映想要学某一门艺术。过去,我们的培训班都是之前设置好开课的门类。既然群众有他们的诉求,我们为什么不先做好调查呢?于是我们在公众号上发起了问卷调查,将那些群众最想学的课程优先开班。我们的文化培训班既免费又是大家愿意学的,所以网络报名一开始便“一座难求”。

文化馆原有两本馆办刊物,后来随着一些老同志的退休、办公地址的转变等因素停刊了。馆领导想重新将杂志办起来。开始的时候我很为难,一个人弄起一本杂志,有些天方夜谈。我找到以前的老馆长向他取经。他说:“办给群众看的杂志怎么能不让群众参加呢?有群众帮忙,杂志不就好办了吗?”我问:“当年你们办《栖霞文艺》的时候有群众投稿吗?”他说:“何止啊!他们常常挤破头地想上稿子!要知道当时能在上面登一篇稿子那是很时髦的。我们那杂志当时在南京乃至江苏都是很出名的!”

我想那时候的群众业余生活不怎么丰富,当然投稿的人会多,现在还有人能沉下心来写作吗?意想不到的是,自打征文启事发出后,就有络绎不绝的稿件投来。很多作者为了优先录取,还专门加我的微信、QQ好友,跟我“套近乎”。他们这些可爱行为的背后,是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阅读的渴望。

就这样,第一期杂志很快就办好了。2018年11月2日,正值栖霞金秋艺术节闭幕式,也是复刊第一期出版的日子。闭幕式上,我们请回了原《栖霞文艺》的一些老作家、老编辑们,其中就有写出《和平宣言》宏篇巨作的冯亦同老先生。老先生捧着新出版的杂志,动情地说:“都说‘鸟枪换大炮,你们这是换成火箭咯!”

随着跟群众的不断接触,我们逐渐成为朋友,董大姐成了我的忘年交。她是艺术培训班的学员,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文章写得好、画画得好并且还会剪纸,剪出的作品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于是,我诚意向她约稿。起初她还不自信,我鼓励她:“您这么有才华一定不能埋没了!”后来她每期都会投稿,有文章、有剪纸、有画作。她原来只是她们厂里的才女,如今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才女了。

很多人都非常热爱文艺活动。为了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比较专业的训练,我们往往需要下乡教他们。去年4月,我和文化馆的韩老师应邀到孟北村给大姐们排一支舞蹈。

刚到孟北村,我俩都有些蒙,以往接触的学生都是有些舞蹈基础的,而这次的学生是真真正正的农民大姐们。她们都是从田间地头、锅边灶台来到村里的舞蹈教室的,不说舞蹈的手眼身法,就是一个有效站姿,她们都不会。而韩老师为她们准备的舞蹈是《烟雨江南》,需要有中国舞的灵动和古典舞的柔美。这可难坏了我们。

怎么办?硬着头皮上。不会,就一遍一遍地教,从眼神到手势、从队形到台形,从旋律到节拍。有些大姐接受能力慢一点,可能要教上几十次,我们嗓子有时都是哑得不行,衣服更是经常湿透。当然,困难不单单这些。孟北村地势较远,路不太好走,我俩每天要开很久的车去村里上课,然后披星戴月赶回文化馆。一趟一趟,一天一天,大姐们看我俩这么辛苦,都很感动,学得格外认真。终于,栖霞区文化馆文艺小分队惠民演出拉开帷幕,孟北村的舞蹈《烟雨江南》走上舞台。看着平时淳朴自然的大姐们翩若惊鸿,温婉优雅地撑着油纸伞,在舞台上衣袂飘飘,我俩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去年的栖霞金秋艺术节上,我写了一首朗诵诗《新时代的文化馆人》,并编成一个全馆人员参加的朗诵节目。节目一经表演,便得到好评。没过多久,西岗街道的文化站长找到了我。他觉得我们的节目形式和朗诵内容都很好,希望也能为他们创作一个庆祝街道成立10周年的节目。说实话,当时正是年底,手头上很多工作,并不想接这个活儿。馆长对我说:“我们和街道文化站一定是要互帮互助的,老宋一直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于公于私都应该帮他们弄好这个节目。”我想想也对,他们信任你才会来找你。

于是在全面了解他们的背景资料后,打磨出了一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诗朗诵。写好以后,便马不停蹄地去给他们排练。朗诵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念稿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舞台走位。为了消除有些人发音不准的问题,特意在一些地方让他们用方言朗诵,结果效果更贴近人心。经过我们的认真排练,终于让这个节目在街道成立10周年的晚会上博得头彩。

做一个最深入泥土的文艺播种者,是每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向往。文化工作怎么样才能扎根基层开花结果,还是有很多道道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文化馆)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栖霞大姐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当“大姐”遭遇“打劫”
川西南部大兴场地区栖霞组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
“老兵”大姐: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