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晴
在悉尼留学期间,一直期盼着能够看一场当地的演唱会,可惜留学的那3年,我喜欢的歌手都没有来澳洲开办演唱会的计划。
之前又听参加过陈奕迅悉尼演唱会的朋友提及,陈奕迅在演唱会上全程讲粤语。朋友本以为可以跟华人歌手做到沟通无障碍,结果却是,粤语小白的她全程没有参与感,十分难熬地度过了两个小时,一句互动都听不懂。
于是,保险起见,我把“看一场当地的演唱会”的打卡目标,锁定在了母语是英语的知名外国歌手身上。
2016年阿黛尔世界巡回演唱会场次公布,澳洲首次被列为其巡回演唱会的举办国之一。英国歌手、知名、澳洲,这几个关键词凑到一起,让我和同在悉尼留学的发小“小A”立刻决定,就是它了。
即使在那之前,我连阿黛尔的路人粉都算不上,我甚至连耳熟能详的《Rolling in the deep》和《Set fire to the rain》原唱是阿黛尔都不知道。
在澳洲,通用的演唱会订票的票务网站有两个,TICKETEKT和TICKETMASTER。悉尼的阿黛尔演唱会,两个场次都只在TICKETEK网站上有售。然而,购票过程却没那么顺利,我和小A都低估了阿黛尔在澳洲的超高人气。
购票页面在预售前半小时就开始崩溃,等到我们终于成功刷新页面的那一刻,所有价位的票,已全部售空。
随即,我们发现,ebay上出现了高于原票价3倍的黄牛票。当然,仅仅身为 “路人粉”的我们是不会花高价,从黄牛手里购票的。
接着,我们又听说官方会不定期放出支付失败的座位。于是,小A秉持著“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每天坚持刷网页。
终于,在2017年2月末的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小A成功刷到了两张最便宜价位的票,reserve D的那一档。
那时,正值澳洲暑假,小A已经回到悉尼,而我还在国内。小A害怕票再次售空,没有将时间浪费在询问我的意见上,直接购票。于是,我们两人喜提两张200澳元的“山顶票”。
在国内,“山顶票”一般是座位后排的票,因为距离舞台又高又远,才被形象地比作在山顶看演唱会。而在澳洲,却有些许不同。
因为是直达火车,车上整齐划一都是去参加阿黛尔演唱会的歌迷。
两场悉尼演唱会的时间,定在了2017年3月10日和11日,我们的票在11日,第二场。据第一场观演的小伙伴描述,阿黛尔的演唱会直接导致悉尼交通瘫痪了。悉尼吸取了经验,为了避免交通瘫痪再次发生,在第二场演唱会当天,悉尼特别新增了通往演唱会地点奥林匹克公园的火车直达线路。
演唱会开始的时间是晚上8点,我和小A下午4点就相约从central火车站出发。因为是直达火车,车上整齐划一都是去参加阿黛尔演唱会的歌迷。
下午6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奥林匹克公园。公园很热闹,除了大量在体育馆外兴奋等待的人群,还有很多澳洲特有的小车摊位,卖饮品、热狗或薯条。我和小A原本的计划是,排队买一些餐车零食,充当晚饭。但无奈的是,队伍长到大概演唱会进场时我们都还在排队,所以只能选择饿着肚子。
7点左右,开始检票进场。购票网站会直接把电子门票发到预留的电子邮箱里面,因此我们没有实体票,仅凭借电子票在入口的闸门处依次刷票,就可以进场。
有意思的是,我们进入闸门以后发现,现场没有国内演唱会场馆常见的依层级而上的台阶,有的只是蜿蜒而上的路面,像盘山公路一样,人群则是一层一层地依次被分流到各自所在的座位区域。
当时,正是日落时分,我顺着人流像郊游爬山一样,一直爬到了“山顶”。
虽然我和小A对于“山顶票”早有心理准备,毕竟是再次放票后才购入的,但没想到,澳洲人的严谨,在座次安排上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最后放出来的这几张票,真的是严格按照付款顺序排列的。我们的位置在“山顶”的最后一排,后面是体育馆的外墙,十万人在我们的脚下。
场馆内除了常规的看台之外,还有大片的内场区域;正中间是一个环形的舞台,环的内部就是更贵的内场“站票”区域,被等分成四份,环形舞台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环形屏幕。
演唱会时间将近,阿黛尔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进场,进入了环形屏幕内部。
现场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们知道,演唱会开始了。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开始播放阿黛尔巡回演唱会的宣传片。从“山顶”看下去,最大的感受就是:聊胜于无。与其说是看演唱会,不如说我和小A坐在“山顶”听歌。
宣传片播放完毕,响起的是一首歌曲的前奏,很梦幻。环形屏幕升起,阿黛尔站在最中心的圆形舞台上唱“Hello,it's me”。是的,她来了。
对于《Hello》这首歌的理解,很多人说,这是阿黛尔唱给往事不可追的爱情的。可相对于这种解释,在演唱会上,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我反而觉得,她挥手告别的是留在旧时光里的自己。那强有力的歌声似乎在说,嗨,旧时光里的那个你,你看,过去的种种我已经释怀了。
阿黛尔把《Hello》作为每一场演唱会的开场曲,似乎别有深意—每一次,都是新的启程,都是站在台上此刻的她,与过去时光里的自己和解。
距离演唱会时间,已经过去两年,除了异常新鲜的kiss cam环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黛尔的现场魅力。
演唱会大部分观众都是澳洲本地人,虽然灯牌、荧光棒之类的应援物品很少,可再没什么比全场大合唱更具感染力的了。现场每个人都在用从内心深处传来的共鸣声,向阿黛尔证明:我们就是你的歌迷。
我左边坐了一位40多岁的澳洲大叔,独自一人。他从进场开始,就一直保持冷静自持,冷眼旁观一脸兴奋拍照和录像的我和小A。
但当现场响起《Set fire to the rain》这首歌的前奏,当全场灯光一瞬间变成火红色,烟火从正中心的舞台向天空喷射而出,他内心的热情似乎也被引燃了。这位中年大叔突然跟随着人群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跟唱直至副歌全部结束。
整场演唱会,我最喜欢的歌曲是《Make you feel my love》。大概因为这首经典歌曲是阿黛尔演唱会的保留曲目,当灯光暗下来,全场都十分默契地用手机做成了白色的星海。
“I would go hungry. I would go black and blue. I would go crawling down the avenue.” 我坐在最靠近天空的“山顶”,伴随着能够穿透云层的歌声,眼前是十万颗闪耀的星星。那一刻,我无比希望,因为歌曲太过动人而满到快要溢出来的爱意,可以化为实体,全部傾诉给某人听。
《Someone like you》响起的时候,镜头给了阿黛尔的脸部特写,而作为一个“山顶洞人”,我终于在演唱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清晰看到了她充满善意、轻轻微笑着的表情。她唱着“Never mind I w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挥手告别。然后,阿黛尔就没有再拿起话筒,取而代之的是全场的大合唱,“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没有安可(encore)环节,没有结束感言,《Someone like you》就是最后一首晚安曲。阿黛尔只是微笑着,哼唱着,边缓慢离场,边长久凝视台下的观众,终究要告别。
以“Hello, it's me”为开头,“the best for you too”为结尾,演唱会在高潮中结束。
阿黛尔退场后,我和小A随着人群慢慢走下“山顶”。我再次直观地感受到了十万人聚在一起的声势浩大。从场馆到火车站,短短2000米距离,我们花费了近一个小时。
回去的火车上,小A一脸甜蜜地与男友视频聊天,急于分享演唱会的趣事。那时,他们刚在一起两个月,小A满心满眼都是热恋期独有的甜蜜。当年我预言,这场刚开始就要面临异国而处的恋爱,最多半年就要无疾而终。然而,两个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牵手走向了婚姻,明年的2月份就要举行婚礼。
与其说是看演唱会,不如说我和小A坐在“山顶”听歌。
为了避免交通瘫痪再次发生,悉尼特别新增了通往演唱会地点奥林匹克公园的火车直达线路
我和小A住的区域不同。凌晨一点多,我独自从central火车站走出来,3月份的悉尼还处在夏季。
虽然已是深夜,broadway上却还有行人。我经过长草的central park楼,对面UTS(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悉尼科技大学)的教学楼亮着灯,时光在这个寂寞的城市静静流淌,如往常每个平凡的日子一样。
时光的奇妙就在于,你不知道它最终会流向哪里。当年定格的那个瞬间,也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才会被证明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曾无数次嘲笑两年前那个连看演唱会都要和男朋友视频聊天的小A,但我们都知道,这场演唱会,无疑是小A的D-Day(重大事情预定发生日),也是我的。我和小A共同见证的这个特别D-Day,让我在悉尼这个城市中度过的3年时光,定点留存。即使几年以后,再次回想关于那份最初的热烈,也同样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