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恩正
摘 要:动宾结构在汉语句法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动词和宾语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同时,汉语与韩语的基本语序不同,且助词在韩语句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给人们对动宾结构带来了不一样的认知。在对汉语的动宾结构用韩语翻译时,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汉语施事宾语句翻译成韩语时出现的几种类型,来掌握其翻译的规则与技巧。
关键词:漢语;施事宾语;汉韩翻译
奥托·叶斯柏森(2009)认为,动词可带宾语,但在许多情况下,宾语不表示任何意义——或者说,宾语没有一般狭窄定义中所规定的那种意义,宾语随动词本身意义变化而变化。我们知道,宾语跟动词相对待,指动词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说,汉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丰富。因此,从语义上来说,宾语的语义类型多种多样。各位学者对宾语的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邢福义(2014)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把宾语分为五类:即受事、施事、断事、于事、反身。孟琮等(2012)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把宾语的语义类型分为十四类:受事、结果、对象、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致使、施事、同源、等同、杂类。张斌(1997)在《语法修辞词典》中把它分为三个类型:受事、施事、关系。可见,无论对宾语如何进行分类,都少不了受事与施事这两种类型。受事宾语是最常见的宾语类型,指动作行为直接涉及到的对象,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成分,如:“见朋友”“吃苹果”等。受事宾语相对来说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在翻译时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有些宾语不能用“谁”“什么”来回答清楚,尤其是施事宾语,如:“看医生”“晒太阳”等,在翻译时就相对困难。本文将以汉语施事宾语句翻译为韩语时经常出现的类型为例,探讨其翻译的规则与技巧,为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汉语施事宾语的定义与结构
施事宾语对动词来说,在语义上表示施事,孟琮等(2012)把它定义为动作或活动的发出者或当事者。施事宾语句通常表达人或事物的出现、存在或消失,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施事宾语句类似于存现句。存现句具有一定的格式,最常见的是: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例如:
(1)对面天空忽然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
(2)她眼里闪着奇异的光彩。
(3)昨晚走了一大帮人。
上述用例都具有一定的格式。例(1)表示主体的出现,例(2)表示主体的存在,例(3)表示主体的消失,都符合存现句的格式和语义,而且是典型的非主谓句。不过用于存现句中且能带施事宾语的汉语动词并不多,范晓(1999)在《汉语的句子类型》中进行了统计,认为站、立、住、跪、爬、蹲、走、坐、躺、睡、卧、倒、飞、飘、漂、浮、淌、流、停、画、写、刻、挂、放、摆、铺、绣、印、雕、添、题、标等动词可用于存现句。可见,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汉语句法结构。
同时,上述用例中接在动词后面的“三颗红色信号弹”“奇异的光彩”“一大帮人”,都用作施事宾语,但实际上是行为的主体。因此,这类句子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可以颠倒,即可以把施事宾语转化为施事主语。例如:
(4)三颗红色信号弹从对面天空忽然升起了。
(5)奇异的光彩在她眼里闪着。
(6)一大帮人昨晚走了。
以上用例都是把例(1)~例(3)中的施事宾语放到动词前面表示施事主语的。这时,例(4)中的“三颗红色信号弹”、例(5)中的“奇异的光彩”、例(6)中的“一大帮人”均是动作行为的致使对象。施事宾语不仅以存现句的形式出现,还在一些损益句、被动句、使役句中偶尔出现。例如:
(7)这行掉了几个字。
(8)这漂亮的女孩儿特别喜欢照镜子。
(9)我的好女儿啊,可想死我了。
例(7)~例(9)都不符合存现句的格式。这些句子都以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的形式组成,表达的语义也都不是人或事物的出现、存在或消失。而且其“施事宾语不具有确定性,而施事主语则具有话题性”(张伯江,1989)。例(7)中的主语与施事宾语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损失或利益;例(8)中的主语受到施事宾语的影响;例(9)中的主语影响或推动施事宾语去做某件事情。不过,无论具有何种格式或何种语义,这些施事宾语都可充当主语。例如:
(10)这行的几个字掉了。
(11)镜子照着这漂亮的女孩儿。
(12)我可想死我的好女儿了。
与存现句不同,这些句子的成分有所改动,在原句中第一个出现的名词在转换句中不作状语。例(10)中的“这行”作定语,例(11)中的“这漂亮的女孩儿”作宾语,例(12)中的“我的好女儿”也作宾语。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汉语施事宾语复杂多样,因此,把这些施事宾语翻译为韩语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技巧。
二、汉语施事宾语句的韩语翻译类型
施事宾语句的类型很多,有存现句、损益句、被动句、使役句等。下面将探讨不同汉语施事宾语句的韩语翻译类型。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原文中动词前面的名词称为N1,把动词后面的名词称为N2。
(一)存现句
存现句是最普遍的施事宾语句型,一般以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的形式组成,表示主体的出现、存在或消失。存现句可采取两种翻译方式。例如:
(13)这学期来了两位新老师。
a.?? ??? ??? ? ?? ?? ???.
b.??? ? ?? ?? ??? ?? ???.
(14)上午走了三个人,下午走了两个人。
a.??? ? ?? ??,??? ? ?? ??.
b.? ?? ??? ??,? ?? ??? ??.
(15)急诊室里躺着很多病人。
a.???? ?? ?? ??? ?? ??.
b.?? ?? ??? ???? ?? ??.
存现句的第一种翻译方式是把施事宾语放在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后面。例(13)~例(15)中的译a就是用第一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在N1后面需接副词格助词“?/??”,表示修饰谓语的状语,同时要在N2后面接主格助词“?/?”,表示N2是句子的主語。这样的语序在强调行为主体的时候可以使用。第二种翻译方式是把N2置于N1前面。上述例句的译b就是用第二种方式翻译出来的,与译a一样,在N2后面用主格助词“?/?”,而N1后面用副词格助词“?/??”来对主语和状语加以区分。这样的语序在强调时间或地点的时候可以使用。可见,在韩语句子结构中,不是把存现句中的施事宾语看作宾语,而是视为主语。
(二)损益句
损益句一般以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时N1和N2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损益句可分为两类:N1和N2表示所属关系的和非所属关系的。先看两者表示所属关系的翻译。例如:
(16)这张桌子断了一条腿。
a.? ??? ?? ??? ????.
b.? ??? ?? ??? ????.
(17)村里改变了面貌。
a.??? ??? ????.
b.??? ??? ????.
(18)她来了几个同学。
a.??? ???? ??.
b.??? ???? ??.
损益句的第一类也可以采用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方式与存现句一样,把施事宾语放在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名词后面。上述例句的译a就是用这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N1与N2都可充当主语。这种结构的句子被定义为无标记的双主语句,N1指为一个大的、整体的、包容的实体,而N2指一个相对小的、被包容的实体。前者与后者形成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严辰松,1997)。因此,N1后面可接辅助助词“?/?”,而N2后面接主格助词“?/?”对两个主语加以区分。与N1和N2的位置可换的存现句不同,译a中的N1和N2的位置不能互换。第二种方式是把N1改为N2的定语翻译。上述例句的译b就是采用的这种翻译方式。这时N1后面接冠形格助词“?”,而N2后面接主格助词“?/?”,使两者之间的所属关系显得更为突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表示所属关系的损益句中的施事宾语,在韩语句子结构中仍然不能充当宾语,只能作主语。
再看损益句中N1和N2表示非所属关系的翻译。例如:
(19)他出汗了。
a.?? ?? ??.
b.?? ?? ??.
(20)她流了眼泪。
a.??? ??? ???.
b.??? ??? ???.
(21)她又减肥了。
a.??? ? ?? ???.
b.??? ? ?? ??.
这类损益句也可以采用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翻译方式,与表示所属关系的损益句一样,把N1作为大主体,而N2作为小主体,上述例句中的译a就是用这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N1后面接辅助助词“?/?”,而N2后面接主格助词“?/?”,N1和N2的位置不能随意互换。第二种翻译方式,把N1作为主语,后面接主格助词“?/?”,而N2作为宾语,后面接目的格助词“?/?”,表示主体动作行为直接涉及到的对象。上述例句中的译b就是用这种方式翻译出来的。经过对比可以发现,译a和译b中用了不同的动词,原因是译a中的“??、???、???”为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要使它带宾语的话,必须将它改成能带宾语的使动词①。此时可将它翻译为“?? ??”、“??? ???”、“?? ??”。但这样翻译的话,会给人刻意的印象,与原文中的意思不太相符,所以应将其换为及物动词“??、???、???”,这样就比较符合原意。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以受事为主语的句子,汉语的被动句常用“被”字表示,但有时施事宾语句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以有生命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表示N1被N2所影响。被动句可以采用三种翻译方式。例如:
(22)他淋雨了。
a.?? ?? ???.
b.?? ?? ???.
c.?? ?? ???.
(23)王庄淹了大水。
a.?? ??? ??? ???.
b.? ?? ?? ??? ???.
c.?? ??? ??? ???.
(24)伊莱恩身体抵住梳妆台,照了照镜子。
a.*???? ???? ?? ??? ??? ????.
b.??? ???? ?? ?? ???? ????.
c.???? ???? ?? ??? ??? ???.
(25)这匹马骑过人。
a.*? ?? ????? ?? ?? ??.
b.??? ? ?? ? ?? ??.
c.? ?? ???? ?? ?? ??.
第一种方式是改为“被”字句翻译,上述例句的译a就是用第一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N1作为主语,后面接主格助词“?/?”,而N2作修饰谓语的状语,后面接副词格助词“?/??”,然后再用被动词②。不过,这里的“?/??”与存现句中出现的“?/??”有所不同,前者表示原因之意,后者强调地点或时间之意③。不过这样翻译的话,有些译文无法成立。例(24a)中的“照镜子”,如果只看这一动宾结构,确实有被动之意,但从整个句子来看,是“伊莱恩”主动地“照镜子”,因此不能用韩语被动词翻译。同样的道理,例(25a)也无法成立。第二种翻译方式是把施事宾语放到动词前面表示施事主语,上述例句中的译b就是用第二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把N2看作主语,其后面接主格助词“?/?”,而把N1看作宾语,其后面接目的格助词“?/?”,然后再用及物动词或使动词。虽然译文中未出现明显的问题,但译b中更强调的是充当主语的N2,而不是充当宾语的N1,仍然与其原意不太相符。第三种方式是以主动句形式翻译,这时N1充当主语,后面接主格助词“?/?”,而N2作宾语,后面接目的格助词“?/?”,然后用及物动词或使动词。与译b相比,译c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四)使役句
使役句一般以人物或事物的名词+动词+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指N1让N2去做某件事情,汉语的使役句可用“叫、让、使”等表示。汉语中由施事宾语组成的使役句不是很多。例如:
(26)黄花鱼吃馋了小花猫。
a.??? ?? ???? ??? ??? ???? ?? ???.
b.?? ???? ??? ??? ???? ???.
c.??? ?? ???? ?? ???? ?? ???.
(27)好多事情,累死我了。
a.?? ??? ?? ??? ??? ???.
b.?? ?? ?? ??? ???.
c.?? ??? ?? ??? ???.
(28)酒灌醉了我。
a.?? ?? ??? ??? ????.
b.?? ?? ???.
c.?? ?? ??? ????.
可以看出,上述使役句都带补语。关于动词、补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邢福义(2014)认为可分为三种:1.宾语跟这两者都有关系,例(26)的“小花猫”和“吃”、“馋”都有关系;2.宾语只跟动词有关系,例(27)的“我”只和“累”有关系,跟“死”没关系;3.宾语只跟补语有关系,例(28)的“我”只和“醉”有关系,跟“灌”没关系。因此,译者翻译使役句时,可以根据动词、补语跟宾语的语义关系省略与宾语无关的句子成分。使役句可以采用三种翻译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改成“使”字句翻译。上述例句中的译a就是用第一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这时N1作主语,后面接主格助词“?/?”,而N2作状语,后面接副词格助词“??/?”和惯用语“???”,然后用使动词。不过这样翻译的话,译文就显得不够流畅自然,因为在韩语中“??/? ???”一般是强调N2的时候才使用。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是把N2的成分改为主语或宾语进行翻译。译b和译c就是按照这种方式翻译出来的。译b把施事宾语放到动词前面表示施事主语。这时把N2看作主语,后面接辅助助词“?/?”①,而把N1看作状语,后面接副词格助词“?”,然后一般用不及物动词。以上的使役句还可以转换为“把”字句。例如:“黄花鱼把小花猫吃馋了”“好多事情把我累死了”“酒把我灌醉了”。译c就是采用“把”字句结构翻译的,这时N1充当主语,后面接主格助词“?/?”,而N2作宾语,后面接目的格助词“?/?”,然后用使动词。可见,把使役句译为韩语时,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比第一种方式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也更符合韩语的表达方式。
三、汉语施事宾语句韩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Timothy Light(1981)认为,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而不认同汉语是SOV语言的观点。与汉语不同,韩语则属于SOV型语言。因此,汉语、韩语对VO或OV的理解有所不同。汉语动词对宾语具有较强的语义选择限制,相对来说,韩语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较弱。同时,韩语的助词非常发达,体词的语法功能往往通过各个助词来实现。韩语助词在句中可行使一定的影响力,它也对宾语带来语义限制。因此,在探讨汉语施事宾语句韩语翻译时,需要从动词、宾语、助词这三个方面入手。
动宾结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类型,其复杂性表现在动词的特点和所带宾语的类型上。因此,我们先看动词的特征。马建忠(2010)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动字与活字无别。不曰活字而曰动字者,活字对待者曰死字。”动词是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成分。汉、韩动词一般可分为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和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与用“被”字、“使”字來表示被动、使动意的汉语不同,韩语是通过在动词词干后面添加被动形词尾与使动形词尾来体现被动、使动意。同时,韩语中的使动词可以带宾语,而被动词不能带宾语。即使将原本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转换为被动词,也不能带宾语。因此,在翻译这些施事宾语句时,如果译者想体现宾语的话,只能用及物动词或使动词,而不能用不及物动词和被动词。
再看宾语的特征。汉语动词可以带不同类型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动词后面的句子成分可以视为宾语。①吕叔湘(1980)甚至认为,连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的部分数量、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次数、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所占的时间长短也可以看作宾语。韩语的语序与汉语不同,宾语置于动词前面,而且动词前面的句子成分不一定都能作宾语。除了修辞性的成分以外,一般可带三种,第一是状语,第二是补语②,第三是宾语。相对来说,韩语宾语的语法功能较为复杂,所以大部分的探讨都集中于宾语的句法特点上,而不是其语义类型上。
最后看助词。邢福义(2014)认为,助词不能成为句子成分,但助词的地位相当微妙,特别值得重视。不过,在研究汉语动宾结构时,很少有人提及过助词。助词在韩语中特别重要。白峰子(2012)认为,韩语助词是韩语句子结构的基础要素与最核心要素,是外国学习者模仿造句时的框架。因此,在对韩语宾动结构或汉韩翻译进行研究时,绝对少不了对助词的考察。韩语结构中,一般用不同的助词将状语、补语、宾语区分开来。状语后面一般用副词格助词“?/??/??”“??/?”,补语后面可接辅助助词“?/?”或主格助词“?/?”,宾语后面可接目的格助词“?/?”。除了“?/?”以外,“?/??”“?/?”“??/???”也可与宾语相匹配,不过在施事宾语的韩语译文中并不常见。由此可见,在韩语句式中,既能置于动词前又能带目的格助词“?/?”的成分是最典型的宾语。总起来看,施事宾语在韩语译文中能充当的成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韩语宾语的语义类型没有汉语那么复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韩语翻译时,同样是汉语施事宾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现、存在或消失的存现句和表示主语与宾语的所属关系的损益句就不能翻译为带宾语的句子,只能是充当主语。被动句和使役句形式的施事宾语能充当宾语,但以“被”字句和“使”字句的形式翻译的话,这里的施事宾语也不是主语行为的对象,因此,仍然不能用带宾语的句子来体现,只有将它们改成主谓句后,才能用带宾语的句子表达出来。简而言之,不是所有表示非所属关系的施事宾语句、被动句、使役句都能充当宾语。
汉语中带施事宾语的句型丰富多样,将这些施事宾语句翻译为韩语的方式有多种,也不是所有的施事宾语句都能采取本文的翻译方式。因为翻译不像数学公式那么明确,除了原文的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外在因素,译者如果忽视了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话,就不免会产生误译。因此,即使翻译简单的句式时,也需要深思熟虑,才能确保译文与原文相符。不过,如果译者能把握翻译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技巧的话,能更容易更快速地了解原文,从而翻译出更自然更流畅的译文。目前在汉韩翻译领域还很少见到有关施事宾语句翻译的相关成果,希望本文能对汉韩语言教学与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丹麦]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何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韩]白峰子.韩国语语法词典(修订版)[Z].朱剑锋等编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5.
[4]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谢晓明.语义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严辰松.汉语双主语句[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3).
[12]张斌.中华学生语法修辞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13]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1).
[14]Timothy Light.汉语词序和词序变化[J].张旭译.国外语言学,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