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晔
“南京应当避免创业园旧模式,建议按四个标识规划‘硅巷’。”南京海创岛科技园总经理徐振凯委员的一番建议,引起在场政协委员的共鸣。
建设创新名城,被看作是南京目前的“头等大事”。创新名城该如何打造?1月10日,在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举行了“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专题议政会。来自8 个界别组的政协委员围绕上述主题建言献策,其中,城市“硅巷”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18年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提出打造城市“硅巷”。
在今年1月2日举行的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南京市委重磅发布了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中再次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
“硅巷”一词来源于纽约曼哈顿,是一个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企业集中而成的无边界科技园区。它与硅谷的区别在于,硅谷是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具有完整高端服务配套的科技创新园区,而硅巷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南京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将推动鼓楼、徐庄、白下等高新园区改造老厂房、盘活老校区等,激发主城区大学科教资源活力,打造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硅巷”。
在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张南京老城科技硅巷示意图,围绕南大、东大、河海、南航、南师大、南艺等高校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说:“这是这轮规划修编的一大亮点。南京要做优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全域创新空间,通过在老城范围内培育科技硅巷,推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周边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转化氛围。”
当下,一些城市中心老城区不同程度地面临产业空心化、科教资源外流等问题,人口结构相对老龄化、社区活力不足……如何复兴老城?
市政协委员、南京海创岛科技园总经理徐振凯近两年正好持续关注,并实地探访了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的“硅巷”。
在他看来,结合南京实际,“硅巷”建设要避免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种是走回过去将老旧厂房和校区改造成创业园的旧模式,基本上仅限于二房东的办公招商;第二种情况是目前高新园区内各种由政府运营的科创载体,不少存在相对位置较偏、商业配套不够完善、企业招工难变相带来用工成本高、招引项目重补贴等现状。
“硅巷”该是什么样子?徐振凯建议按照四个标识进行规划,标识之一:国际创新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标识之二:社区商业配套人性化的创新活力区;标识之三:高度市场化的创新共同体;标识之四:定位精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科技创新智慧综合体。
“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白下高新区园区服务处处长金界春说,有了创业者入住,创新资源注入,老城空间就有了活力,找回产业动力,“空心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秦淮“硅巷”计划在2—3年内增加3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吸引人才回流,让老城焕发生机。打造“硅巷”,成为探索老城更新、旧城创新的一条新路径。
目前,城市“硅巷”在南京主城已经全面启动。记者在秦淮区看到,一份《秦淮硅巷发展规划与概念设计》方案已经出炉。
秦淮区地处南京老城核心区,人口集中、建筑密集,城市空间拓展、开发建设空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此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秦淮区提出,要学习借鉴美国“硅巷”发展经验,探索秦淮创新发展新路子。
秦淮“硅巷”以中山东路、龙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为围合,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区域内拥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集团、55所、8511所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有院士或双聘院士9人、高级专家2000多人、青年知识分子4万余人。
这一“无边界”理念,激活区域内大院大所,院校地携手,组成秦淮“硅巷”推进委员会。去年以来,入驻秦淮“硅巷”的新型研发机构有3家,孵化企业7家,在孵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