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策划
“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越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地缘政治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曾经这样说。如今,海洋对于人类来说,也已实实在在地从舟楫之便、渔盐之利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我国,海洋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江苏,无论是《明史·食货志》中所记载的“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还是近代张謇“废灶兴垦”,这里的人们对于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站在新时代,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以及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切实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显得愈发重要。3月29日,《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经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江苏,一幅分外亮眼的蓝色风景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4月7日,盐城港大丰港三区1号泊位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长255.3米、宽43米、吃水13.60米、装载10万吨铁矿的马耳他籍散货船“米妮”轮。这是大丰港自建港以来接靠的最大船舶,也是该泊位自建成以来靠泊的最大尺度船舶,更标志着盐城港从此进入十万吨级港口行列。
2018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连云港的身影出现在了入选名单之中。根据定位,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眼下,连云港正围绕着加快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论是盐城,还是连云港,一次次佳音的传来,无不彰显着江苏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决心。江苏海域广阔,滩涂宽广,岸线种类齐全,海洋资源丰富,拥有着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物质条件。自2009年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起,江苏省海洋经济便驶入发展快车道。2019年年初,江苏省首次发布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7年,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较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速4.2%。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138.3,发展成效指数为128.1,发展潜力指数为133.1。
成绩固然可喜,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莫宗通表示,目前,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位列第五,与江苏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的地位极不相称;海洋经济的总量与广东、山东差距较大,与省内拥有的海洋资源也不成正比。此外,一些委员、代表们还指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需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粗放式开发、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现象仍然存在。
直面问题,近年来,江苏不断调整思路,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创新转型、深化发展。这一点,从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的出台上便可见一二。2017年,省委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助力实现“到2020年,我省要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去年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第一次审议了《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在几轮征求意见、广泛凝聚共识之后,该条例草案迎来二审。不久前,委员、代表们围绕条例修改稿,再次聚焦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深入交流探讨。针对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政策、制度等瓶颈问题,为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海洋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法治保障,经过充分论证和细致、科学的立法程序,最终,《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获表决通过,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共七章五十二条,以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加强生态保护、构建服务支持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等为保障,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范。条例明确,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统筹协调、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的原则,加强陆海统筹,推进江海联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发展改革等部门分区域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并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发展海洋经济应突出区域差异,避免同质化发展。为此,根据我省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特色,在空间布局与产业体系方面,《条例》指出,应当遵循陆海一体国土空间理念,坚持江海联动,推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沿海地区应当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沿江地区应当实施跨江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其他地区应当推动海洋产业向内地延伸,加强涉海产能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条例》还鼓励沿海地区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利用临海区位条件,建设临港产业区,发展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
在创新已成为普遍共识的当下,持续释放海洋经济新动能,必须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点燃创新“引擎”。“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我们江苏省来说尤为重要。”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委员认为,江苏海洋产业类型多、空白点多,潜力大、见效快,应该把海洋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来对待,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使得江苏省在海洋科技创新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他建议,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加大研发经费。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部门提出,应当明确省科技主管部门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建议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规定:“省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将海洋基础研究、海洋产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等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指导力度。”还有些部门提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要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突出江苏海洋产业需要突破的重点技术。有的地方提出,要发挥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建议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分别就推动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重点方向以及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海洋行业标准制定等内容作出规定,突出江苏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可喜的是,在条例中,科技创新不仅被多次提及,更单独成篇于第三章。条例指出,发展海洋经济要加强海洋基础研究,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并就产学研融合、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推进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布局。
科技创新的风帆已经扬起,先行者们也已在路上。盐城市大丰区的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作为该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攻克了微电网核心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将兆瓦级风电机组引入微电网,向万吨级海淡负荷平稳供电,实现了风、柴、储多能源无缝切换功能,与海水淡化相集成,走出了新能源利用和海水淡化的新途径。南通市近年来不断持续推动船舶企业开拓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诞生了国内首制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国内首艘军民两用5万吨级半潜船、我国首个自主完成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总包项目“希望6号”等一批在行业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巨作”。连云港市则不断整合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科技资源,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和系统,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如今,连云港已拥有海洋管道检测系统、海洋石油地震地球物理勘探系统、自升式钻井平台钻具自动处理装置等一大批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设备技术成果,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打破国外公司行业垄断、替代高附加值海工配套进口做足准备。
盐城大丰一直有一个“蓝色梦想”。曾经,这个临海之城一度为“淤泥质海岸不适宜建设港口”“沿海但出不了海”所困扰。如今,随着大丰港的崛起,海洋资源丰富和滩涂湿地广袤等优势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困扰不复存在。四季如春的海洋世界、生动有趣的动物园、惊险刺激的海盗王国……伴随着蓝色旅游的崛起,大丰人的“蓝色梦”正逐步变成现实。“大丰港地处江苏中部沿海,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但以前这里并不了解蓝色资源,不少大丰人甚至都没看过海。”江苏大丰蓝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陈颖良说,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大丰来说,在海洋资源上做足文章便成了题中之义,但利用海洋资源是开发的路径,最终目的还应落到保护海洋资源上。因此,在三大景区承载旅游功能的同时,以科普来唤起人们对海洋敬畏乃至热爱的想法逐渐成型、落地。
穿过海洋世界科技馆的大厅,海洋迪士尼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带着人们领略极地世界、海底万象、模拟潜艇等互动体验项目,展示海洋的无穷魅力;海洋好莱坞的沉浸式4D动感影院,可同时容纳40余人观看,融情于景,身临其境;海洋科普厅内,战舰展示区、鱼类标本区、自然气候现象模拟区等一应俱全……如今,仅每年来海洋世界进行科普培训的学生就有10万余人次。
此外,从单一景区变成目的地,该公司还致力打通相关产业链,让全域旅游为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献力。在产业拓深延展的过程中,大丰的盐土特色不断彰显。以耐盐苗木扩繁基地、耐盐蔬菜生产基地和沿海滩涂优质稻米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特色盐土农业观光线建有3万平方米的耐盐苗木扩繁中心、3万平方米的耐盐蔬菜智能温室,创新性地展示潮汐式水培、NFT水培、盐土栽培区等10种盐土农业栽培模式。以1万亩稻米生产的华丰农场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2万亩,“育、繁、推”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的优质稻米产业基地雏形渐显。陈颖良说,从休闲农业企业起步,未来,大丰将崛起一个集自然生态、康体度假、主题公园、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华东滨海生态旅游经济带。
人类开发和探索海洋,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在对《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进行审议的过程中,有的组成人员就提出,江苏经济快速发展,沿海作为陆海通道,污染问题需要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来解决,条例必须从保护海洋沿海生态的角度来谈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翻开条例,在生态保护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发展海洋经济应当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实行生态红线分类管控,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区域限批制度;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海洋主体功能定位,实现海陆主体功能对接,加强海岸线功能管控,完善区域规划政策,规范海域和海岸带开发时序和强度;保护海岛以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约束机制,优化利用有居民海岛,促进海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与修复近岸海域、滩涂湿地和自然岸线,健全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制度,系统开展海岸线整治,恢复生态湿地,拓展公众亲水岸线岸滩等等。一条条硬杠杠为海洋经济发展铺下了质与量并重最厚重的基石。
“现在的发展是有前提的,一定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否则是不可持续的。”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秦景安委员结合去年常委会对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暗访的情况说,“我们近岸海域水质情况现在还是比较严峻的,很不稳定,水质经常出问题。”他认为,条例对生态保护方面作了进一步强调,非常值得肯定。江苏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刘明委员也认为,在海洋生态管控方面,条例里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表述,关键还在于执行。“今后还是要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统一监管执法之后,要加强执法能力、监督能力。”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委员张弛以响水“3•21”爆炸事故为例对江苏的沿海地区产业布局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小化工集中在园区里面,特别是堆砌排放会引起爆炸,而且爆炸以后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小化工厂集中在一起进行废水治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在废气处理上,仍然找不到一条出路。“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既然是促进条例,解决产业的问题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设置发展的底线。”
海洋串联了各个大陆,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海洋经济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式的单打独斗。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离不开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为此,在开放合作方面,条例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和区域涉海领域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全球海洋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物流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推进海水养殖、海水淡化设备、海上风电等产业的产能合作和技术输出;加强航运港口建设,拓展开发国际航线和出海通道;推进海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涉海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联合设计与技术交流,加强海洋技术标准体系对接与技术转让合作等等。
“作为一个促进条例,应该更多地体现鼓励、激励和引导,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是非常鲜明的。”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副主任陈惠娟委员参与了草案修改完善的全过程,她认为,条例通篇贯穿了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在开放方面,围绕“一带一路”这个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创意和重要抓手,独立地成为一个章节,表达的内容非常清晰,这也使新发展理念体现得比较完整。
那么,在开放的进程中,如何形成发展合力,更好地促进全面开放呢?常州市钟楼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晓平认为,江海联动对于全省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不单纯存在于海洋经济发展中,更关系到全省经济格局的战略性重组重构。“浙江、上海搞杭州湾经济,我们也可以打造通州湾经济,江苏的优势就是沿海沿江联动发展,要在工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发展等方面,体现联动发展,为江苏下一步发展创造重大的契机。”
在江苏沿江开发战略部署下,南通港很早地就提出了江海联动发展战略,从而拉开了江海组合大港建设的序幕,使得南通港形成了“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由“江河时代”迈入“江海时代”,结束了南通有海无深水海港的历史。在港口的支撑下,拥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的南通如今已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今年,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2019年南通市将推动江海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战略支点。
除了江海联动外,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陈琪委员表示,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拓展“陆海统筹”内涵。“陆海统筹的内涵很丰富,比如陆海联动、交通运输、生态旅游等等方面,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支持和铺垫,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