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广域课程是一种综合化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将书法课程资源依据学习者书写的特点和一定的目标进行组织排列,以项目化的探究方式,促进学生书法素养的提升。
以书法作品的学习与书写建构“书法广域课程”体系,在项目化学习和主题探究中感受源自书法本体的特点和魅力。
1.不同书体的融合学习。
儿童的书法学习大多从楷书和隶书开始。在学习中,可以以一种书体为主,适时地加入其他书体进行对比学习(如表1)。在教学楷书“士”时,可以出示篆书、隶书的“士”,让学生探究其笔画与结体的差异和特点。
表1 篆书、隶书、楷书笔画书写与字形特点探究表
在探究中学生发现:篆书,起笔收笔均较为圆润,行笔过程用力均匀,速度均匀;隶书起笔时用回锋,收笔时有波尾出锋,行笔过程中有提按变化;楷书横画起笔与隶书横画起笔在角度和方法上有差异,收笔时需顿笔回锋,行笔过程的提按,笔画中段略上拱;从字形特点看,篆书字形偏长,隶书字形偏扁,楷书字形偏方正,进而在探究中明白:字体发展变化的脉络与历史,汉字字体在运用过程中朝着书写方便快捷方向发展。有基础和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探究行草书的书写方法与特点。
2.相同字体的融合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书法课程资源,打开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丰富他们的审美认知。
(图1)
如教学颜真卿的楷书“皿字底”,学生学习书写“盖”这个字时,教师提供楷书四大家书写的“盖”的范字(如图1)。学生在比较探究中发现,欧阳询的楷书“盖”字形窄长,中宫收紧,风格险劲。颜真卿的楷书“盖”横竖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中宫舒朗,结体宽博;柳公权的楷书“盖”笔画有骨感,字形斜中取正。而赵孟頫的楷书“盖”笔画圆润遒美,笔画连接还带有行书笔意。这些书法家的楷书间架结构匀称,字形工整,符合楷书“平正”的审美要求,而又风格各异,扩大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1.同一书法家作品的赏析。
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其风格是变化发展的,如早期书法与中晚期书法会有一些明显的风格差异和个人审美追求。如颜真卿的楷书,大家熟知的是《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在学生的书写实践中,颜体的特征和风格被简化和窄化为横细竖粗,结体宽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颜真卿楷书风格多样性的感知。教师可以以“走进颜真卿的楷书”设计一个探究学习项目,让学生上网查找颜真卿流传下来的楷书作品(如图2)。
图2 颜真卿作品局部对比
学生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颜真卿流传下来的楷书作品有十几件,每一件都不一样:34岁的《王琳墓志》,43岁的《郭虚己墓志》,44岁的《多宝塔碑》,45岁的《东方朔画赞》,54岁的《鲜于氏离堆记》,62岁的《大字麻姑仙坛记》,62岁的《臧怀恪碑》,63岁的《大唐中兴颂》,63岁的《元次山碑》,65岁的《干禄字书》,68岁的《李玄靖碑》,70岁的《颜勤礼碑》以及72岁的《颜家庙碑》,虽然这些碑帖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但“一碑一奇”,各不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颜真卿34岁所书的《王琳墓志》,可以看出此时的书风受初唐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的影响,如“宅”“门”等字几乎和褚遂良的字一样。从43岁所书《郭虚己墓志》和44岁所书《多宝塔碑》中,可以看到这时的颜真卿书法中融入了唐人写经的笔法,书法风格已经具有很强的个人面貌。“贞观之治”后,唐朝开始进入盛世时代,政治稳定、开放,经济发达,国富民安,这使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开始追求强盛雄壮之风,一种正大气象呼之欲出。这种审美辐射到各个艺术门类,如唐画之丰腴、唐塑之丰满、唐诗之华美,都反映了唐代艺术共同的审美精神。这时的颜真卿用笔改变初学褚遂良时的细挺,结字浑厚圆劲,内宽外紧,笔势外拓,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逼人,具有篆隶书法的笔意,极具庙堂之气。再探究进而又发现,书法家的风格不仅和个人审美追求、取法对象有关,还和生活环境、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2.不同书家作品的赏析。
书法是审美艺术,也是造型艺术。书法中有丰富的字体,多变的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师可以整合书法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书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拓宽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如教学时开发《“一”的多种写法》的课例,让学生用毛笔充分地去表达、感知、想象、尝试。学生刚开始都认为“一”很简单,不就是一个横画吗?让学生尝试过后,教师出示了书法字典中各种各样的“一”的图片(如图3)。这些“一”在用笔轻重、俯仰长短、正斜粗细、方圆连带等方面各不相同,风格多样,仅仅是一个笔画简单的“一”,就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
(图3)
书写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熟练需要通过一定的书写训练才能形成,同时书写质量的高低又是书法素养的重要外在体现。在书写实践中,让儿童以一种书写的姿态去感受并强化这种行为,享受书写的乐趣。
1.作品形式的表现空间。
书法学习以作品的形式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能提升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书写的成功感,促进其更深入持久地学习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感受不同书写形式的书写方法、形式美感、审美趣味等。如书写杜甫的对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集字作品,让学生探索写成什么作品形式,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对联、扇面、斗方、横幅、条幅等各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何去书写、去布局,如何叠格字或画格子,如何去表现想要的审美意趣。同样是扇面,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字体变化、章法变化等,教师可以呈现大量的书法名家作品供学生欣赏和选择临摹,有相同形式不同章法的,有相同内容不同字体的,有相同字体不同书写趣味的,等等,扩充学生的审美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书写工具的交互体验感受。
不同的书写工具,会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书写方式,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书写工具来感受不同书写的效果。硬笔中铅笔、钢笔易于表现笔锋,尤其是尖锐爽利的笔画,中性笔、水彩笔不太容易表现出来,尤其是中性笔的书写线条粗细一样,没有一定的书写技巧和功力,是很难表现出笔锋爽利的特点的。感受这样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笔画书写的敏感性。当然,还可以感受软笔书写时,由于笔毫软硬的不同,在临写同一作品时产生的书写感觉和书写效果的差异,如尝试着用硬毫、兼毫、软毫三种笔去书写同一个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也可以尝试在不同材质上书写,如生宣、熟宣、毛边纸、报纸、打印纸、木片、竹片、布匹等,这些广泛的书写尝试与书写体会,会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趣味性和对书写工具掌控的敏锐性,从而巩固书法学习的效果。
1.书写方式的尝试与探索。
常规的书法学习,无外乎“临”和“摹”,但如何打开“临摹”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开阔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书写技能,有时不是书写数量简单地叠加,采用多元的尝试,可以对学生书写技法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硬笔蒙着纸双勾字形,然后再用毛笔填墨;也可以在书写纸上对照着字帖双勾字形,然后比较异同,再填墨寻找差距;亦可以用单线勾出字的“骨架图”,然后依照“骨架图”写上笔画比较异同;还可以在书写纸上利用字格给笔画定位,如找准笔画的起点和终点,把握笔画的长短和行笔路线;还可以画出字的外形图,感受字形的外轮廓的整体形态。这些多元的趣味练习方式,让机械单一的重复临摹多了些趣味性,也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观察范字的字形和结构特点,能够跳出原本的固有观念,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尝试找到自己最舒服最需要的书写感觉,补上或激活原有认知中欠缺的能提高书写能力的那部分,在自纠自省中找到最适合的观察角度和书写感觉。
2.书写状态的变调与实验。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恰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这是书写情绪与心境在作品中的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练习书法。如时间上的调整,对同一个字进行限时书写,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书写内容,提高其整体把握能力和观察造型的敏捷性、准确性及书写的速度,或是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抓住主要特征、细枝末节和多种元素进行细细雕琢,慢慢琢磨,以最细致的状态达到最精微的效果。还可以进行心境的暗示与创造,比如用高兴的感觉去表现一个字,用生气时的状态去书写一个字,以发怒的样子书写,等等。不同的心境,书写出的效果会有所差别。还可以提供音乐做书写的背景,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音量对书写的影响也有差别。通常提供的是舒缓平静的音乐,更易于让学生安静地书写,静心凝神地投入到高效的书写练习中。书写状态的变调练习会让学生慢慢寻找与感受最适合的书写节律,由练字时的精雕细琢,到书写时的笔随心走、自然流淌,这需要的是一个过程,更需要从“学习”到“使用”的悄然转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书法与绘画之间异体同质,书画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书法和绘画都离不开笔墨纸砚,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和书法中的“骨法用笔”彼此通用,书画中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层次和意蕴,都是通过提、按、顿、挫的用笔技法和中锋、侧锋的表达效果产生的形式美感,二者在章法布局上也是天然巧合的相通。同时,书法还催化了西方艺术的发展,毕加索说,假如我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一个书法家而不是一个画家。书法对西方以线条为主的表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可以让学生欣赏历史上的书画作品,从线条表现、章法布局、意境创设感受书与画的相通之处,同时也可以尝试着创作自己的书画作品。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书法和音乐都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类面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心灵感动和准确表达。音乐是流动着的书法,书法是凝固了的音乐。舞在古代与乐不分,乐包括舞。所以唐代有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气的故事,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舞剑悟书道……中国书法所表达的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舞蹈着的天地。在一幅书法作品,每一笔、每个字、每一行,乃至整个作品和意境中,均有节奏的表达,这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节律美的体现。尤其是行草书的书写,它的节奏感更加强烈。
书法学习需求凝神静气,与太极中的动静结合密切相关,书法能调节情绪,东汉蔡邕也曾说,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法讲求调息、呼吸、练气,故作书者必须静心养气,运笔之前应调节情绪,抒发心怀,排除杂念,以便能集中精力进行书写。练习书法时的“静气”是一种最好的养生与锻炼。
草书中的书法字势与体育运动有很多奇妙的相似,书法的空间是一种运动的空间、流动的空间,从字形字态上看,书法的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体育运动中的许多精彩瞬间,有着很多美妙的姿态和书法造型相关,如世界杯时很多精彩的画面和孙过庭《书谱》中的字有着天然的巧合,跨步过人的动作像“暨”的草书写法,上疏下密;脚下带球的动作像“太”的写法,凌空飞起一脚,又像“又”的姿态,造型奇特险绝,而又别有味道;两人争抢球的动作像书法中的繁体字“兽”的写法,牵丝连带,收放自如(如图4)。学生在感受体育的精彩也感受着汉字书法造型的魅力。
(图4)
书法的玄秘还在与宇宙万物同道同法,柳公权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及音乐的吹打之声,顿悟笔法的龙蛇翻转之妙,观看公孙大娘舞剑,方知书法的精髓。黄庭坚见船夫划桨受启发得到了书法的神韵。所有这些,见证了书法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书法中的对称性与中国的建筑审美相吻合,书法中的意蕴与园林文化、文学意境和谐共生。如“川”几个排列的笔画就像栽种的一排树,一排水杉林,间距匀称,排列自然。竖弯钩的写法就像一只浮在水面上的大白鹅,昂颈高歌,自在游弋。学生由此生发想象,自己寻找自然万象与汉字的对应,设计的“盖”像一只小猫,发现“第”的样子像一只站立在木桩上的白鹭(如图5),意趣盎然。
(图5)
“琴棋书画”是文人的雅事,书法还与中国人的心灵相关,几千年来的绵延发展,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已经对我们人类的生命、意志、精神、情感、思想、品格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激励与滋养作用,值得我们带领学生继续去领悟、理解与探讨。
“书法广域课程”需要教师从书法技法、书法美学、书法欣赏、书法心理学、书法批评、书法文化等多门类、多学科互融共通,把握属于书法本体的内容,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增加趣味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提高学生的书写实践水平,扩展学生的文化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书法素养和综合素养,形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