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基石”与“四梁八柱”

2019-06-03 01:50鲁长安赵冬
决策与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鲁长安 赵冬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大基石;四梁八柱

[中图分类号] X2;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6-0021-14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逐步升华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5月18日到19日,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时代第一次重要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形成。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所强调的:“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1] 109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这栋理论大厦的美丽与坚固,既离不开“四梁八柱”的关键支撑,也离不开“三大基石”的强基固本。因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着力点是牢牢抓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基石”与“四梁八柱”。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基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建设,是从平地修建起的,并且夯牢了坚实的地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这座理论大廈的“三大基石”,主要回答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问题,不仅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而且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就包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3]。实际上,这一思想主要是回答生态文明思想最核心的基本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它集中体现在26岁的马克思所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首次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其要点有四: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4] 56-57。这就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强调“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 56。“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就表明,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有机的身体”与“无机的身体”共同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珍爱人的“有机的身体”,又要善待人的“无机的身体”,两者血肉相连。三是强调“生产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5] 75。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创造的历史,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四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4] 80。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对自然的生态关系与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荣辱与共,正如“天灾”背后反映的是“人祸”,两者是共时性的同构关系。以上四个要点密不可分,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进一步阐发人与自然关系的。他指出:“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以上论述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融通生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话语。

马克思还进一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一方面,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指工人阶级)的生活要素”[4] 122。他还生动描写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污染的景象,“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穴居,不过这穴居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污染,而且他在穴居中也只是朝不保夕,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离他而去的异己力量,如果他付不起房租,他每天都可能被赶走。他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明亮的居室,这个曾被埃斯库罗斯著作中的普罗米修斯称为使野蛮人变成人的伟大天赐之一,现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4] 121-122。这就表明,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新鲜的空气、明亮的居室、清洁的环境已经成为了工人的一种生活奢望;相反,悲惨的工人阶级每天“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后的可怕图景。马克思也警示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平等的。如果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不统筹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昨天的故事也可能重演。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1]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积极展望了人类未来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解的图景。他强调,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 81。这就是马克思后来高度概括总结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6] 603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处于历时态的生态文明时代,又处于共时态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更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5000多年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7] 16。其中的“本来”就是指“十分珍贵、不可多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他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 17。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1] 6他还善于深度发掘并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资源,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态智慧与当代的生态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思想。首先,弘扬儒家的生态哲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1] 6。在儒家看来,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儒、道、释等各家均有类似思想。在谈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8] 12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8]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8] 12其次,弘扬道家的生态哲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1] 6 。“道法自然”是道家最为核心的思想,它深刻揭示了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在谈到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吕氏春秋》中的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8] 19此外,在谈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时,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1] 55这是对《易经》中阴阳学说的化用。在论述“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管子》中的话:“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1] 67意思是说,圣人建设都城,一定在平坦稳固的地方,选择一块物产丰饶的土地,北面依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提供水源。并建议在城内修筑与河流连通的沟渠网络,这样,既便于取水,又利于水流外泄。管子的这一理念对于建设美丽城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1] 6诗意是劝人们爱惜鸟类,多一些仁爱,少一些杀戮。此外,还引用了他的“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1] 118。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认识到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这种清醒认识,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家格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1] 6。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它主要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同时,它还包含着饮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蕴。这一质朴睿智的治家格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正是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滋养,当代中国才开启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之门。

(三)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有一个嬗变和赓续的历史进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且“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9] 69。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从绿化运动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1921-1989)。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武装斗争的间隙,我们党既抓土地革命赢得农民支持,又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一战略阵地,还不忘开展绿化运动。这一运动“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以群众运动为基本路径、以‘革命和建设服务为中心任务、以‘美化全中国为理想旨归”[10] 89。1932年,毛泽东等人签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11] 11。这一决议案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提出了不少绿化思想。例如,毛泽东提出了“绿化祖国”[11] 40、“要使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11] 51、“三分之一种树造林美化全中国”[11] 61等思想。开国领袖的这些真知灼见,成为了今天“美丽中国”的源头活水。尽管我们党在那时开始犯盲目“向自然界开战”的错误,甚至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浩劫中酿成了生态恶果。然而,正是在十年“文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蹒跚起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搭上了全球环保事业的“顺风车”。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环保工作的总方针,沿用至今。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驶上“快车道”。“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于1978年被写入了宪法。次年,人大会议又通过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确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2] 40。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史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1989-200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开拓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1992年,中国政府在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首次阐述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提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3] 532。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史上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文明建设(2002-2012)。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强调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又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5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还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4] 823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5] 16。生态文明建设正式上升为我们党环保事业的行动纲领,后来还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史上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次历史性飞跃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2012-),其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阐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6] 11。绿色发展理念升华到我国发展战略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新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依次经历了绿化运动、基本国策、国家战略、行动纲领、发展理念等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梁”

所谓“四梁八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整个建筑。在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四梁八柱”是形象的比喻,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框架。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17] 231,从总体上看,挺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大厦脊梁的有“四梁”。第一根梁是“自然论”,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8] 49。第二根梁是“两山论”,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 21。第三根梁是“生命共同体论”,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四根梁是“和谐共生论”,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8] 49。这“四论”从不同侧面辩证回答了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与自然之間的生态关系。“四梁”鼎力,共同挺起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大厦的脊梁。

(一)“自然论”

如何看待自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9] 3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要尊重自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要尊重自然承载的限度,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事物。二是要顺应自然。这就是说,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三是要保护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20] 125。

(二)“两山论”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使用“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作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辩证的角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治理经验。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作出的科学选择。我们再也不能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统一。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据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进一步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 23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生命共同体论”

系统思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大亮点。众所周知,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1] 83。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8] 49。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四)“和谐共生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8] 49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升级版。也意味着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既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要实现人与自然同生共荣,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紧迫要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柱”

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大厦的,除了“四梁”,还有“八柱”。第一根柱子是“目标论”,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初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接下来的“七论”全面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二根柱子是“指导思想论”,即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根柱子是“道路论”,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根柱子是“原则论”,即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第五根柱子是“体系论”,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第六根柱子是“制度论”,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八大制度;第七根柱子是“重点论”,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第八根柱子是“全球论”,即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上“八论”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理论大厦的“八柱”。“三大基石”与“四梁八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又是其顶层设计的主要内涵。

(一)“目标论”

“目标论”初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体现在和谐共生的生态目标论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9] 39-40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的,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態文明新时代”[19] 42。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8] 49-50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一种新的文明境界,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22]这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论”

“指导思想论”主要回答“举什么旗”的问题。“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2] 8。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一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全面贯彻最新的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二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三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基本国策和方针,有机构成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道路论”

“道路论”主要回答“走什么路”的问题。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他说:“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 110老路不通就闯新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9] 39-40由此指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就是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3] 3在此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原则论”

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原则,即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23] 3-4。原则和理念紧密相关,理念是在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化的想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大理念,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此同时,这一总体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大原则,即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24] 2-4。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大理念和六大原则,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则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18年5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大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22]。经过提炼升华出的这六大原则,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准则。

(五)“体系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它主要包括五大体系:一是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二是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三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四是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五是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22]。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好了顶层设计。

(六)“制度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 99他还进一步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 1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体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这一总体方案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八大制度: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它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二是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四是完善资产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五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六是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七是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八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上“八大制度”初步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有特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且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好了顶层设计。

(七)“重点论”

所谓“重点论”,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只有奋力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抓手”:一是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二是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三是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四是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由此可见,当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参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就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八)“全球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18] 51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2]由此指明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战略举措。“全球論”也支撑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大厦。

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豪情满怀地庄严宣布:“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我们要以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为契机,完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夯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基石”,强基固本,树牢理论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好平台,给后续建筑以基础、以支撑,在理论大厦已经成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柱坚屋固,这就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逻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鲁长安,苏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文明理论探微[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鲁长安,程立波.试论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J].新疆社科论坛,2016,(2).

[10]鲁长安,赵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化思想的历史逻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國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8]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李军,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朱苗苗]

Abstract: The core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lies in the "three cornerstones" and "four beams & eight columns". In the theoretical building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Marxist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ganically constitute its "three cornerstones". "Nature Theory",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ory of Harmony Symbiosis" profoundly answer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organically constitute the "four beam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arget theory", "theory of guiding ideology", "road theory", "principle theory", "system theory", "institution theory", "key point theory" and "global theory" system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kind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upheld and developed, how to uphold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jointly constitute the "eight column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e "three cornerstones" and "four beams & eight columns" are two wheels of a vehicle and two wings of a bird, which are not only the core essence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but also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the top-level design.

Keywords: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ree Cornerstones; Four Beams and Eight Columns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