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君
前幾日,珞珞约了许久不见的高中好友们吃晚饭,她特意涂了最爱的口红,换上最近的新宠小黑裙,满心欢喜地赴约。然而,饭局进行到一半,珞珞早已经卸掉了欢欣和祝福的面罩,思绪开始坠入到无边的漫游中。
10年没见的朋友们丝毫没有察觉出珞珞的走神和不悦,更没有与她开启对于往事的美好回忆。吃完饭,珞珞谢绝了朋友们续摊儿去咖啡馆聊天的邀请,这样的女人饭局,她觉得烦透了。她没有得到任何欢乐,最大的收获却是知道了朋友们老公的工作、生活、喜好、脾性甚至性癖好……珞珞佯装有事,逃离了现场。沉浸在“丈夫世界”里的女人有多可怕,生活会告诉你,新闻也会告诉你:
“温州11岁失联男孩”事件:陈某为了求证丈夫对自己和儿子的爱,捏造了儿子失踪的新闻,并虚张声势演绎了5天。陈女士的一出“好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警力,更为她引来了牢狱之灾。
这位奇女子的行为在网上掀起一片道德的讨伐声,她把男人当成自己生命的重心,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更蔑视了道德和法律。“男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这种观念才是天大的错。
常年在朋友圈晒恩爱的齐丽好久没更新状态了,我们也终于松了口气:终于不用看齐丽天天直播老公的日常生活了。齐丽是我的同事,娇美热情,但不是很受人待见,为什么呢?以下几个情景你就可以窥知一二:
但凡是第一次跟齐丽聊天的人,10分钟之内就能知道齐丽的老公长多高、哪儿的人、做什么工作、最近完成了什么伟大项目;20分钟之后就会知道他们吵过几次架,她老公家里有几口人、大姑姐叫什么、小叔子有多大;领导让她送一份文件到其他部门去,半路她就打电话问老公晚上要吃什么并闲聊10分钟;偶尔让她加班做个PPT,她拒绝说晚上一定要先于老公到家打点好一切;跟老公拌个嘴,她就发朋友圈抱怨自己被全世界抛弃,并把整个办公室的气压搞到无比之低;我和她出去跑客户,3小时的车程她跟我聊的不是工作,全是老公家的事儿……领导评价说:“跟齐丽待在一起不要超过5分钟,因为你马上就会发现,她漂亮的脑袋里面除了老公之外就是浆糊。”
齐丽爱不爱老公?超级爱。但现在,她请了假整日在家以泪洗面,因为那个她天天挂在嘴边的绝世好丈夫竟在外养了多年的小三。蒙在鼓里的齐丽知道真相后,哭闹不已,立刻去婆家连哭带嚎。丈夫面露狰狞:“这么窒息的婚姻,不要也罢!”随后便摔门而去,终日不归。说起离婚,齐丽是万万不敢的,年过四十,若要她抛弃一切努力打拼,怕是会要了她的命,这么多年她一直依赖着老公的经济能力,富裕的日子和清闲的工作,她两手抓紧。
严重的依附心理,会把夫妻双方的平等关系逐渐变质为主从关系。妻子无法创造的价值,却幻想通过丈夫实现。三句不离老公,有时不是因为打心眼儿里崇拜或爱慕老公,而是不自信、不勤奋和不作为产生了自卑,而老公是人生唯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
过分的依附是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让强者更强,但一定会让弱者更弱。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深刻揭示了男女成长的差异:“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奋斗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而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力量已在失败的冒险中被耗尽。”
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依附男性是女性成长途中最大的糖衣炮弹,而三句不离老公就是糖衣炮弹里最明显的表现,很多女性却甘之如饴。完全失去自我的妻子,还会在各方面击溃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并让家庭失去基本的安全底线和成长空间:
首先,当妻子在心理上完全依赖丈夫时,会通过语言或行为投射给丈夫无限压力。一旦丈夫逃避或忽视了妻子的期待,这份心理压力又会重新回到妻子身上,怨生怨,婚姻变得失去乐趣。
其次,妻子一切的行为都是以丈夫为出发点,很有可能会造成罔顾他人、罔顾道德,甚至罔顾法律的行为,看似为了家庭和睦,实则让生活失去准绳。
最后,当一个妻子的人生重心只围绕着丈夫的时候,工作应付了事、生活单调无味、成长可有可无,就好像在温室里的病娇花朵,随便一丝外界的风雨就能毁了她,又如何能给孩子遮风挡雨、树立榜样呢?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的女人,一边丢失了自己的尊严,一边也给对方带来无限的压力,终会有一日压垮你的依靠。
夫妻双方是有责任和义务相互扶持、相互成长的。再强大的男人也会有脆弱的一天,自身不够强大,就不要在婚礼的誓词中妄言相互扶持。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阐释了女性真正的出路:“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希望所有的“她”都能在提及爱人时真切且清晰地意识到:“我是因为需要爱而爱,而不是因为弱小而爱。”
责任编辑 何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