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第一[1],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祖国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等。穴位敷贴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的辅助治疗,在缓解咳嗽、气喘,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我院肿瘤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晚期肺癌(痰湿瘀阻型)咳喘症状,采用经络辨证结合特色配穴的选穴原则,调整内在脏腑机能,达到宽胸理气、化滞导痰之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中晚期小细胞型肺癌(痰湿瘀阻型)咳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入组年龄为60~70岁,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5.35±2.90)岁;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4.73±3.21)岁。两组全部病例均以咳喘、咳痰为主要症状,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关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标准,及1997 年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制订的TNM 分期Ⅲb ~ Ⅳ期,中医诊断参考《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痰湿瘀阻型肺癌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止咳平喘药物治疗,如喘定0.2 g/次,每日3次 ,及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氧疗及雾化吸入。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选择膻中、大椎及双侧肺俞、肾俞,6 h/次,方选丁香6 g、冰片0.3 g、儿茶3 g,血竭10 g、皂刺10 g、白芷10 g,麻黄6 g、细辛6 g、炮附子10 g,按约5 g/贴姜汁调糊放入穴位贴中备用。贴穴前先依次以拇指按揉,刺激胸腹中府、膻中穴,背部大椎及双侧肺俞、肾俞;贴穴后再以拇指按揉。每穴位约按揉50次,力度为患者感觉穴位酸胀为度。穴位敷贴每次6 h,隔日1次,以15天为1疗程,1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显效:咳嗽明显减轻,气喘好转,咽痒消失,焦虑抑郁明显改善,伴随症状消失;有效:咳嗽及咽痒减轻,焦虑抑郁轻微改善,伴随症状好转;无效:咳嗽与咽痒未减,伴随症状未见改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KPS)。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计分:将症状分级量化,分为轻、中、重三级(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然后对症状采用半定量等级计分为0、1、2、3,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计分统计。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6,P=0.034)。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试验结束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症状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计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2 中医症状总体效果比较
各中医症状具体项目比较,组内比较,除痰中带血外,两组其他项目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好转(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各中医症状计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咳嗽、咳痰、喘息、胸痛、气促、胸闷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t=-2.128,-2.748,-2.129,-2.105,-2.532,-2.320,P=0.036,0.007,0.036,0.038,0.013,0.023)。见表3。
表3 各中医症状比较
两组治疗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较前改善;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中晚期肺癌患者由于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化疗成为使患者临床受益的最主要手段。合理的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对于体能状态评分较佳的患者[2]。然而,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骨髓抑制,是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甚至化疗中断的重要原因[3]。肺癌咳喘属中医学“咳喘”“喘证”范畴[4]。为本虚标实之病,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衰为本虚;以气滞、痰湿、瘀血为标实,临床表现特点为“痰湿”、“阳虚”、“瘀阻”。以咳喘、咳痰、喘息加重,痰量增多,黏痰,舌淡苔白腻,舌下脉络清晰,脉滑或沉为主要表现[5]。致病特点与正虚、外邪、病理产物三者互为因果,并与经络关系较为密切,且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因此,治疗肺癌既要补全身之虚,又要祛局部之实[6]。历代医家认为瘀血、痰湿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痰湿与瘀血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相伴相生、相互为用,是肺癌出现“肺胀而嗽”的基本病机之一[7]。治疗上应以宣通为重,辅以镇固、填补之法。从正气角度出发,综合衡量当前病机与整体体质特点,或以补为通,或以通为补,或通补结合,以保证正气既充足又通畅,从而发挥正气的正常功能[8]。
穴位敷贴为常用中医外治疗法,通过穴位刺激及中药外用透皮作用,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尤其在肺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研究显示,穴位敷贴能改善咳嗽、咯痰、胸痛、胸闷、气促症状[9]。本研究对痰湿瘀阻型肺癌咳喘以宽胸理气、化滞导痰、调理脏腑机能为主,治法突出“通”、“补”的特点,通过激发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达到通补经络、化痰祛浊、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并通过疏通经脉扶助正气外运,调畅全身气机,祛除有形之邪,补泻兼施,激发患者正气以抗邪,对辅助治疗痰湿瘀阻型肺癌患者的咳喘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贴敷方中附子、细辛,辛温走窜,能温通经气,通补兼施,故为君药;麻黄善于发汗而解体表之寒邪,白芷善于通行诸窍,二者相伍,使经气流行,肺气通畅而不闭塞。脾胃为生痰之源,肾为水下之源[10],丁香温脾胃及肾中之阳,使痰气得散。痰瘀互结,互为因果,故而血竭、儿茶、皂刺相配伍,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又得皂刺去除顽痰,使脉道通利,气血以和,并行脉中而无碍,辅佐附子细辛,共奏通补之效,故为臣药,佐以冰片辛凉发散之品,能引药性透皮而入,又防附子、细辛之燥烈之性,故为佐药。
本研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6,P=0.034);症状总计分和各中医症状计分、KPS评分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敷贴能够减轻中晚期肺癌(痰湿瘀阻型)患者的咳喘症状,改善患者的情致抑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