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艳,赵洁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北京 101300)
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为胎膜早破。妊娠达到及超过37周发生者称足月胎膜早破,未达到37周发生者称未足月胎膜早破。足月单胎胎膜早破发生率8%,单胎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4%。胎膜过早破裂的风险是: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难产和产后出血;胎儿可能出现宫内感染,胎位改变,导致发育不良,从而增加产妇和围产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1-2]。本研究选择我院180例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分娩产妇。根据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其中,A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大于等于48小时,B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24-48小时,C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低于24小时。比较三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分析了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如下。
我院180例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分娩产妇。根据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其中,A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大于等于48小时,B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24-48小时,C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低于24小时。
其中,A组年龄24-29岁,平均(27.25±2.22)岁。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占44例和16例。孕周是60-41周,平均(39.72±0.21)周。B组年龄24-28岁,平均(27.23±2.55)岁。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占42例和18例。孕周是60-41周,平均(39.34±0.26)周。C组年龄24-29岁,平均(27.56±2.44)岁。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占46例和14例。孕周是60-41周,平均(39.56±0.26)周。
三组产妇资料可比。
A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大于等于48小时,B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24-48小时,C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低于24小时。
比较三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
SPSS 21.0版本处理并进行χ2、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C组有更高的疗效,P<0.05,如表1。
表1 三组自然分娩率比较[n(%)]
C组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C组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s)
表2 对照组、C组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产后出血量(mL) 新生儿阿氏评分A 组 60 298.60±162.25 7.33±0.13 B 组 60 273.34±122.21 8.13±0.32 C 组 60 243.11±101.21 9.34±0.42
C组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低于A组和B 组,P<0.05,如表 3。
表3 对照组、C组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比较[n(%)]
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和绒毛膜羊膜炎早膜破裂是多种因素的结果[3]。一些产妇在胎膜早破发生之前有亚临床羊膜腔内感染。膜破裂后,阴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易于感染,可导致羊膜,脐带和胎盘发炎,也可导致原始亚临床感染转变为临床感染病例[4]。母体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在48小时内显着增加。这表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随着水分断裂的延迟而增加。绒毛膜羊膜炎表现为母体体温≥38℃,有阴道分泌物异味,且胎儿心率增快大于等于160次/min或者母体心率增快大于等于100次/min,母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等于15×109/L,子宫处于激惹状态,宫体有压痛,若母体体温升高同时伴有上述的任何一项表现可诊断绒毛膜羊膜炎。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临床诱发因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胎膜弹性是由胎儿位置异常,胎膜结构异常,头盆不称,氧化应激和感染等高危因素引起的回缩力和张力减小,同时胎膜变薄,不能有效抵抗子宫内压力而导致开裂[5]。因此,对于那些足月胎膜早破尚未进入产程的产妇,应仔细检查原因,如是否有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感染等,及时治疗,以改善母婴预后,降低剖宫产率[6-8]。
本研究中其中,A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大于等于48小时,B组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24-48小时,C组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是低于24小时。比较三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结果显示C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总量、新生儿阿氏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C组剖宫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
综上所述,足月胎膜早破破水至分娩的间隔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大,其中,间隔时间越短母婴结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