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江苏 丰县 221700)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出现破裂进而引发的出血,导致发病的原因有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之分,其中非外伤性因素多为脑血管自身发生病变,且同自身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之间存在关系[1]。患者在临床中大多伴有头痛、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往往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便有可能形成肺栓塞的严重后果。脑出血术后的患者,卧床时间长,肌肉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淤积,从而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影响康复情况[2]。由于脑出血疾病自身的危重性,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意义非常重大,有研究指出对其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帮助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还能够改善预后[3-5]。因此,我科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脑出血手术的患者80例,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效果令人满意,结果如下。
择取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到我院CT检查诊断脑出血80例手术患者,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法则,划分为40例参照组、40例研究组。参照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32~74岁,平均(59.34 4.09)岁,出血量31~128mL,平均(68.23 3.47)mL,出血部位20例基底节区,4例脑室,10例丘脑,3例脑叶,3例小脑;研究组中男性、女性病患例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32~76岁,平均(59.36 4.10)岁,出血量32~128mL,平均(68.24 3.48)mL,出血部位18例基底节区,5例脑室,9例丘脑,3例脑叶,5例小脑。组间多项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
纳入标准:(1)CT检查诊断脑出血;(2)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3)无精神疾病者;(4)不合并脏器功能衰竭、全身性感染者。
1.2.1 参照组
予以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及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清除口鼻腔中的分泌物。抬高双下肢10°~20°,饮食护理。
1.2.2 研究组
予以研究组患者行集束化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将参照组护理方式作为基础。
(1)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脑出血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的特征,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患者及家属通常都会存在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多与其交流,换位思考,找寻到症结所在,并给予疏导与缓解,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同时讲解患者病情以及护理、术后注意事项(尤其是如何预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为其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其明白疾病是能够治愈的,从而建立康复信心,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便于能够在患者的康复期间充分发挥促进作用,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6-7]。
(2)基础性护理干预:嘱咐其穿纯棉且较为宽松的衣服,在肢体摆放方面,则需要定时帮助其转换体位,避免出现肢体受压现象,对血液循环、静脉回流等情况带来负面影响;饮食方面则需要嘱咐其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食物,控制对脂肪、糖分等的摄入;如果存在便秘现象,则需要对症处理[8-9]。
(3)病情观察:通过检测凝血指标(APTT、TT、PLT、PT、D2D)进行分析,如果病患存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需要定时对下肢的皮温、颜色、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进行观察,每日需要对周径进行1次测量,对于需要使用脱水剂的患者,需要对使用剂量进行记录,并观察皮肤弹性,从而能够尽早的发现异常现象,并予以措施干预[10-11]。
(4)早期预防:当病情稳定后,需要尽早的康复活动,指导并协助进行下肢被动运动,例如股四头肌收缩,对下肢腿部肌肉进行按摩等;将患者踝部与足尖握住,进行外、内翻等踝泵运动,每日需要指导并协助进行4~5组(每组20次)训练,且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穿戴弹力袜,同时进行空气波气压治疗,每次时间为半小时,每日进行2次治疗[12]。
(5)静脉保护操作: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尽量避免下肢输液,禁止患肢输液,如果所使用的药物具有刺激性特征,则需要进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选择穿刺部位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股静脉以及在同一个部位进行多次穿刺等,选择上肢(健侧),一方面可避免出现医源性血管损伤,另一方面则可确保血管内壁完好。
统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多项凝血指标(APTT、TT、PLT、PT、D2D)水平,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
(1)下肢深静脉血栓:肢体出现肿胀现象,皮肤温度较低,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较弱,经过超声检查,发现在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而且血流动力学情况发生改变。
(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判定,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00%,划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标准,分值0~100分,分别对应90~100分、60~89分、<60分。
(3)凝血指标:选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D2聚体(D2D)五项指标进行判定。
本研究统计学数据均纳入SPSS 20.0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50%,研究组为5.00%,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n, %)
参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2.50%,研究组为97.50%,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对比[n(%)]
一般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液淤滞和血管壁损伤三种因素[13]。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后体质虚弱,很少下床活动,以卧床为主,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上述因素均可造成血小板粘附血管壁上发生凝聚,同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凝聚血小板,促使血栓形成。
集束化护理模式是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循证医学的护理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实施,不仅帮助治疗原发疾病,还能够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促进康复[14]。针对脑出血手术后患者下肢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集束化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参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50%,研究组为5.00%,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参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2.50%,研究组为97.50%,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提示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令人满意。
本研究集束化护理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由于脑出血手术后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在预防护理工作中,更是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最大程度降低其发生几率。通过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使其能够明白在患者的康复阶段应当如何有效的发挥自身作用,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通过基础护理,例如转换体位、饮食指导等,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通过对凝血指标进行监测与记录,便于能够及时的发现异常,并予以措施进行干预;通过保护静脉血管、尽早被动及主动活动、穿戴弹力袜及空气波气压治疗等进行早期预防,从而促进血液循环[15]。
综上所述,通过集束化护理的干预,有效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且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随着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的不断发展,集束化项目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更加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及迅速的认识到导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并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