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丽
(四川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或其他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因细菌感染所致,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中,可引起局部流行[1-2]。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主要为呼吸合胞病毒,可占80%或更多,其他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患儿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干咳和发热,体温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发作憋喘是其主要特点,部分患儿还伴有呼吸延长和呼吸性喘鸣,病情较重时可表现出鼻煸、三凹征、口周发青或紫绀等症状[3-4]。若未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可合并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的临床特点,对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6]。为此,本文选取收治的11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每例患儿的症状表现、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病症特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110例,其中男62例,年龄0~3岁,平均(1.30 0.55)岁,病程1~10d,平均(5.60 3.72)d;女48例,年龄0~3岁,平均(1.28 0.57)岁,病程 1~12d,平均(5.76 3.75)d。征得所有患儿家长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研究。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临床儿科学》[7]一书中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纳入标准:(1)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2)未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实质性脏器功能无异常;(3)自愿参与且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4)免疫功能、凝血功能无障碍,未伴有其他严重传染性疾病。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选取收治的11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开展研究,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止咳祛痰、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心肌损害患儿加用维生素注射液静脉滴注、肝脏损伤患儿加用保肝药物静脉滴注、憋喘严重患儿加用喷鼻剂或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有呼吸困难症状患儿及时吸氧缓解;入院后尽早取患儿血液和痰液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及药敏试验,根据检测结果使用相应抗菌药物治疗。入院当日记录所有患儿症状表现、体征及CT检查结果,调查所有患儿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
观察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表现,比较实验室、病原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患儿发病特点。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0例患儿中有13例伴有心肌损害、14例伴有肝脏损害;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憋喘和哮鸣音症状;19例出现呼吸困难、53例出现湿啰音、37例伴有发热症状,详见表1。
表1 110例患儿症状体征特点(n, %)
110例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19例出现血常规异常(白细胞升高/下降)、11例C反应蛋白升高、13例呈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痰液培养阳性34例,所有患儿均无肾功能异常,见表2。
表2 实验室检查检查结果(n, %)
34例痰液培养阳性患儿进行致病菌检测,共培养出致病菌株40株,其中流感嗜血杆菌构成比最高(40.0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7.50%)和肺炎克雷伯菌(15.00%),见表3。
表3 致病菌检测结果(n, %)
110例患儿均行胸部CT检查,阅片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CT图像以肺纹理增厚、斑片、点片影和肺部视野透过度高为主要特点,见表4。
表4 患儿CT检查特点分析(n, %)
随着近年来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病率明显增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8-10]。该疾病的发病高峰在2~6个月,80%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发病率男女基本相同,但男婴重症较多,高危人群为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且病程较长,具有1%~3%的临床病死率[11-13]。毛细支气管炎病情有缓有急,患儿首先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可并发干咳,咳嗽较为频繁且重,支气管分泌物逐渐增多。因患儿年龄较小,不会咯痰,所以分泌物多经咽部吞入,不易察觉。症状较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无明显病容,症状较重者可出现发热症状,多为38~39℃,疲劳、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若未及时治疗,可并发肺炎,严重时甚至继发细菌感染,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了解毛细支气管炎特点对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收治的110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发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憋喘和哮鸣音,部分伴有湿啰音和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并发心肌损害和肝脏损害,约三分之一患儿出现发热症状[14-1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伴有炎症因子(白细胞、IL-4、IL-8)升高特点,约三分之一患儿痰液培养阳性,少数呈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患儿致病菌种类较多,其中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就此项数据而言,对比相关研究有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域抗菌要素使用情况有关,因此在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首先进行致病菌检测及药敏试验,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细菌耐药。CT是当前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文献资料显示,毛细支气管炎在CT影像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厚、斑片、点片影和肺部视野透过度较高,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早期症状不明显者,可采用CT检查进一步确诊,以免发生漏诊和误诊。高月茹等[16]为探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症特点及变化趋势,对收治的299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开展研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得出,男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其中3~8个月的低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春冬两季为毛细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胃肠道功能紊乱、心肌损伤和肝损伤,得出结论:以上特征婴幼儿人群,积极开展针对性预防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尹丽明等[17]为探讨如何防防治毛细支气管炎,对收治的8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开展研究,主要调查患儿基本资料和营养状况,记录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结果得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症状,其中以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最高,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有密切联系。且维生素D缺乏患儿出现相关合并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即便治疗痊愈,在病后半年内仍然容易出现反复咳嗽症状,随访调查显示约50%患儿复发哮喘,其中极少部分咳喘经久不愈,因此临床治疗时要注意排除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或先天性纤毛不动症,必要时可行肺部CT或纤支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但以上学者与本次研究均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供后续临床相关研究进行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仅选取了110例患儿开展研究,样本选取量较小,且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导致最终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所以本次研究结论仅可作为参考,期待后续有学者开展更多大样本、持续时间更长且更加全面的研究以证实此结论。
综上所述,0~3岁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憋喘和哮鸣音,少数伴有心肌和肝脏损害,就诊后及早开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对指导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