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了“改革先锋”奖章,其中有一位煤炭人获此殊荣!
他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带领首批创业者来到平朔,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开启了伟大壮举。
他以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精神,率先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和设备,使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当时我国建设矿山周期的1/4时间,创造了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他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模式,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合作创办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他,就是平朔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日新。
毅然决然挑重担
1981年11月,在大同矿务局奋战了大半辈子、已经被任命为山西省煤管局副局长的陈日新,毅然挑起了组建“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的重担。从1982年1月任筹备处主任到1992年底离任的整整11年,对陈日新来说是人生最大的一次拼搏。
1981年底,时任煤炭部部长的高扬文找陈日新谈话,向他传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介绍了平朔项目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谈到了所面临的风险。高扬文说:“平朔安太堡煤矿就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中外合作企业,也是我国内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它的意义不说你也能领会到。我知道,山西省委拟定让你去省煤管局任副局长,还有第二个方案是去阳泉局当书记。现在我这儿又给了你这么一副担子,你全面考虑下,给我个答复。最晚不能超过明天。小平同志对这件事有个重要指示——此事应积极进行,争取时间。这里一并传达给你。我等你的回答。”
“高部长,不用等明天,我现在就答复你,我愿意到平朔去操持这个新摊子!”陈日新坚定地回答。“好!国外谈判和国内协调的事由我们兜着,平朔那一摊子就看你陈日新的了……”
于是,迎着大年三十的鞭炮声,陈日新率领平朔筹备处的15名人员来到平朔。“今天是除夕,咱们就在去安太堡的路上辞旧迎新吧!我们是在搞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有些老规矩该打破的就得打破,绝不能给改革开放抹黑!”陈日新在当地农场租了几间旧营房,挂起一块“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的牌子。农历大年初一,正当千家万户欢庆佳节的时候,雁门关外的洪涛山下响起了“叮当叮当”铿锵有力的声音,陈日新在当地人称“鬼火滩”的乱坟地上,打下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第一根界桩。
危中求机破难题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为新事物,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经受了来自体制、思想、管理以及文化各方面的挑战。
1983年,根据煤炭部对平朔建设“全面起步,总体推进”的要求,矿区工业基础工程、行政生活区民用工程、矿区公路主干线工程等各项工程全面铺开,近3万人从各路奔赴工地。与此同时各种声音也交杂于耳:中国又出了李鸿章,要把资源卖给外国人;平朔大胆胡闹,要把生活区围墙筑成“城墙”,等等。“平朔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陈日新不负党的重托,顶着各种压力,一路走下去,以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思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设这种大型项目的经验,只能边建设边探索。就在工程热火朝天推进的时候,煤炭部筹集的资金用完了。恰在这个时候,国际煤价大幅下跌,中美双方的合同谈判一波三折,陷入梗阻状态。一时间人心浮动、舆论四起,似乎工程将要下马。平朔项目虽然已由国家立项,但因为没有总概算,资金落实不了,物资供应不上,公司几位领导三番五次到银行请求贷款,款没贷到,却传出了“平朔平朔,就凭嘴说”的顺口溜。施工单位的几万名工人要干活、要吃饭,各路“诸侯”纷纷找到陈日新,干还是停,让他拿主意。“稍等几天,资金会有的,工程要按原计划进行!”陈日新拍着胸脯说,“平朔项目不会下马,因为党的开放政策不会改变,外国人真的不干,我们自己干,也非干成不可!”
为了项目贷款的事,他在北京一住就是一个月,50多岁的年纪,不辞辛苦天天往返于煤炭部、计委和经贸委之间。几次扑空后,他还拦住计委主任的车反映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日新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国家计委分两次批给平朔项目5 000万元。
阳光驱散了阴影,平朔工程又日新月异地飞速前进了。
众志成城克时艰
对于建设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陈日新的信念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资金问题虽已解决,但又一大难题摆在眼前,就是引进采矿设备的接运组装问题。面对总数416台(套)、总重量5万多吨,而且都是国内从未接运组装过的超长和超宽设备,找人接运报价太高,陈日新经过反复研究,果断拍板:“我们自己干!”这不是蛮干,因为他们的队伍中有两位同志在原单位参加过22套引进综合采矿设备的接运和组装,有实践经验。还有一批高级焊工,能保证组装质量。就这样,大家摆开阵势自己干。那段日子,陈日新天天吃住在工地,盯现场、抓进度,参与设备组装。当年不仅是平朔的职工,凡参加建设的各路人马,都在为国争光信念的支持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提前完成了接运和组装任务,节约了2 000万元的装运费用,还培养出146名设备组装方面的技术人才。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陈日新做出了“两大块、六条线、五同步”的战略决策。把工业区和生活区划为两大块,分铁路、公路、水路、电路、通讯网路、征地拆迁和汉墓发掘六条战线,与外方谈判、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进行现场准备;在工业区建设的同时开始生活区建设;矿山建设和铁路建设同时进行;配套工程同主体工程一起完成;在企业建设的同时完成党、政、工、团组织的建设。他抓招标,选择了一些专业对口、定额合理、技术装备精良的设计、施工单位。例如,把铁路工程包给铁道部的一家设计院和一个工程局,把公路工程包给山西省公路局和雁北公路总段,征地拆迁作为5%股份由地方政府一揽大包干,生活区的设计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山西省第二建设公司承担建设……这一项项措施,把十几个单位和上万人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手续,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开创管理新模式
陈日新深谙治企之道,他规划的机构堪称合作经营的典范。当时许多到平朔参观的企业界人士称赞说:“年产原煤1 533万吨,公司总定员4 500人,机关干部140人,人均效率30吨,这不仅是平朔的独创,在全国也是首创!”
按照当时国内同等生产规模的井工矿编制,平朔公司的人员编制至少需8万人。陈日新不走老路,决心要闯出一条机构小、人员少、效率高的新路子。
他简化管理层次,改革机构编制,按照国外的工作效率管理模式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与国内其他露天煤矿相比,安太堡煤矿取消了生产厂区段(科室)这个庞大的管理组织层次。矿上只设外方总经理和中方副总经理各一名,下面只设一级部门经理和值班经理,既负责部门工作,又抓现场生产。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和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两个公司的定员编制包括安太堡煤矿定员在内,仅为4 500人,做到了“少而精”。
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国内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纳入合作企业的管理模式中。针对合作企业的特殊情况,加强党团组织和工会建设,公司党委和下属几个公司的党团及工会组织干部,一律由行政干部兼任,并选配专职干部协助工作,各项组织活动和会议都在班前班后业余时间开展,采取说服、示范和吸引的方法,结合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来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同步推进。
他改革用工制度,从筹建一开始就建立劳务公司和培训中心,加强考试和培训,使用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操作现代设备。他大批采用合同工,当时中央领导对此还称赞他,采用合同工,不仅让务闲的农民经过培训提高了思想认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也为企业减轻了许多负担。
他坚持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每名进矿的职工,都要按程序进行严格培训,不合格不予发证,无证不准上岗工作。上岗后如果干不好,就退回劳务公司再培训、再安排。对于关键岗位上的人员,不惜代价送到国外去培训。大学毕业生也要先到生产第一线工作,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丰富的现场经验。
鞠躬尽瘁为国家
1987年9月10日,中外合作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投入生产。对陈日新来说,安太堡煤矿的建设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中外合作经营安太堡煤矿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陈日新扮演着多种角色:在联管会,他是最高领导,领导一班人坚持“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关系,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他是董事长,要扮演中方合作者、谈判者的角色,领导中方职工履行合同义务,维护中方合法权益;在平朔煤炭公司,他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既要扮演“学习班长”和“后勤部长”的角色,领导中方职工学好外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外方职工家属做好生活后勤服务工作,还要扮演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尊重外方的生活习俗,支持他们按合同规定行使职权,同时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身兼数职的陈日新舍身忘我、日理万机,每天要處理多种事务,恨不得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由于长年的劳累和奔波,他的糖尿病和肾结石越发严重。许多人劝带病奋战多年的陈日新到北京看病,但他没去。他是一个孝子,在平朔煤矿正式投产前,母亲在家患病,他都没有回去探望,自己的病情更是置之度外。直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投入生产后,他才放心地住进医院。手术后,从他肾脏里打出的结石碎块竟装了五小瓶,最大的直径达2.5厘米。医生说,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像这样的重症发作起来即使是打止痛针也是撑不下去的!
廉洁奉公品格高
工作中的陈日新身先士卒,生活上,他的勤俭节约更是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虽然在主要领导岗位工作了几十年,在全国煤炭系统也有着很高的声望,但他始终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百姓,在生活待遇上从不搞特殊。
在平朔工作期间,陈日新一直住单身宿舍,除了有外事接待等公务活动外,都是自己做饭吃,时间紧了就让司机从食堂买点回来吃。有人劝他在食堂就餐,他说:“这么多领导住单身宿舍,我去了别人怎么办,这个头不能带!”
“有一次,我有事去他宿舍,恰好碰到他的孙子来看他,他熬好稀饭,正和着面准备给孩子烙饼吃。多少年来这场景一直留在我记忆中……”回忆起在陈日新身边工作的日子,当年他的同事、现年届70高龄的王老仍深有感触。“在我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的6年间,没有看到他的家人在平朔招待食堂和平朔宾馆吃过一顿饭,也没有让我为他和家人办过一件私事儿。”当时,在大家看来,陈日新的节俭到了近乎小气的地步,根本不像一个大型企业的总经理。每次出差,他都要和同事住一个标间,按他的话来说,“两人都打呼噜,谁也不影响谁,而且住在一起能省间房费”。
“有一次我们去深圳找不到普通宾馆,恰好有一家四星级宾馆有床位,我正准备登记,他对我发火说‘那不是你住的地方,后来,我们两人找了50元一间的家庭旅馆。”据王老回忆,陈日新穿衣从不讲究,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一件衬衣一穿就是好几年,基本上是穿不破不下身。“1990年,我和他到上海出差,碰到一件12元钱的夹克他非要买下来,我觉得档次太低劝他不要买,可他认为价格合算坚持买了下来,第二天穿着去参加一个会议,并让其他矿务局的局长们猜价格,人家看到是他穿的都猜得很高,他竟然高兴地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陈日新任安太堡煤矿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期间,完全可以比照外方人员拿高工资,可他的工资只有外方总经理的三十分之一,同生产一线的工人相差无几,奖金同副职也仅有20多元的差距。他说:“在工资上我们要看国内的左邻右舍,不能学外国!”有一次,为了改善职工生活,他从大同矿务局申请了10万吨的协作煤,换取了南方一些省市的米面肉鱼油等副食品准备给职工发放,有人建议按照职务来分配,他说:“那不行,既然叫职工福利,是职工就必须一样,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
在陈日新退休之前,正处于平朔外方撤离后的调整时期,有很多管理岗位需要补充调整,不少人找他想调整或提拔,他就是按着不动。有人曾经试探性地问过他,他说:“我很快就要退下来,谁来接班,都需要对干部有个考核了解的过程,由新领导来安排提拔干部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企业发展。”这是何等的品格和胸怀啊!
“试验田”里硕果丰
正是在以陈日新同志为领导的平朔创业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体平朔人以矿为家,争分夺秒,精诚团结,经过“三年准备、两年建设”,用5年时间顺利建成了一座总投资约6.5亿美元、全部采用世界先进采矿设备和洗选工艺、年产1 533万吨原煤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和一座每小时洗选能力3 000吨的现代化选煤厂,使中外双方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1991年外方撤出合作后,平朔人融中外合作之精华,发扬“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闯过了一次次的危机与难关,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这块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已由一座年产1 000万吨的露天煤矿成长为我国主要的动力煤煤基地和国家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到2018年底,公司累计生产原煤14.76亿吨,缴纳税费722.79亿元,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中国质量诚信会员企业、中华宝钢环境奖、中国最美矿山、2018金旗奖环境保护金奖等多项荣誉。如今,它正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的“两商”战略为引领,阔步行进在建设开放、创新、绿色、阳光、共享“五新平朔”的征程中。
陈日新同志带领老一辈平朔人完成了党与时代的重托,无愧于“改革先锋”的殊荣,这一切都将深深刻印在祖国煤炭事业发展的丰碑上。诚如中煤平朔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祥生所言:“我们将以陈日新同志为榜样,传承好改革开放基因,弘扬好改革开放精神,走好改革开放之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