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现素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作过程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普通教育直接移植过来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二阶段是引进和借鉴国外职业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即CBE模式)教学模式等;第三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模块课程开发模式阶段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阶段。项目课程开发模式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符合国家倡导的“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方针,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又最具生命活力。
从笔者学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就业时需要在企业进行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到岗位技能等全方位的培训学习,学生一般要在企业经历3~6个月的适应期,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职校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岗位适应期,加快人才成长进程,这符合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1.工作过程导向理论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来源于行动导向理论。对于工作过程的理解,德国劳耐尔教授等做了诠释: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综合的、动态的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将教学活动界定为一个传授知识、掌握经验与技能,并能熟练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过程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自身体验,重视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2.任务驱动理论
任务驱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最基本的特点,任务对于不同领域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对工作领域来说是岗位工作任务,是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实际要做的事情(或完整的“项目”工作),它赋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和工作标准,也可以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项目)。而任务对于学习领域来说即是学习任务(或称之为学习情境)。教学实践中,按照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职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界定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依据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一般应包括六个步骤,即资讯(拟定任务),计划(分析任务、制订计划),决策(分析计划的可行性),实施(实施与记录、修改),检查(展示与修订),评价(总结与反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为: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1.行动领域的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前提是要全面了解服装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设计、组织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尽快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实践,实现由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依据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对现代服装企业职业活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通过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工艺和流程的研究和对人才需求的调研,通过对毕业生回访统计分析,可知服装企业工作流程为服装设计(自创)或接单、工业制版、生产准备、裁片配伍、成衣缝制、质量检验、熨烫、后期整理。基于本工作流程,将服装生产企业工作任务归纳为服装设计、编写工艺文件(或编写工艺单)、制版、裁剪、缝纫、成品质量控制与检验、熨烫与包装、服装销售等环节。
依据工作任务及岗位人才需求,定位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服装生产企业一线从事服装设计、制版、裁剪、制作等技术生产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其就業职位方向涵盖设计助理、制单员、制版工、CAD操作员、生产车间操作工(裁剪工、熨烫工、缝纫工、质检员)等,迁移职位(未来发展)为营销师、陈列师、样板师、样衣师等。
(2)依据专业能力,归纳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依据服装生产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归纳出普适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编制工艺文件、服装部件造型设计、绘制平面款式图与材料选择;服装平面裁剪与样板制作、服装立体裁剪与制版、系列样板制作--放码;服装排料与裁剪;服装设备使用与保养、服装成品缝制与质量检验、服装成品缝制与质量检验、服装产品的熨烫与后期整理。
2.学习领域转换
(1)职业能力分析。在服装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完成该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工艺文件编写与实施能力、款式图绘制与材料选择能力、制版与放码能力、排料与裁剪能力、成品制作与设备使用能力、成品质量控制与检验能力等。
(2)知识领域分析。依据上面的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与专业能力相关的学习领域所对应的知识技能为工艺文件编写与实施能力、服装款式图绘制与材料选择能力、服装制版与放码能力、服装排料与裁剪能力、服装制作与设备使用能力。每种职业能力均有对应的课程体系,如服装制作与设备使用能力其对应的课程包括:服装设备使用与保养、服装成品缝制(Ⅰ)、服装成品缝制(Ⅱ)、服装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服装产品熨烫与后期整理等。
(3)课程结构构建。通过上述典型任务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基本要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选学学习领域和顶岗实习五个学习领域。其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要根据服装企业的发展,要结合学生实际设置的三个专业方向,即服装设计方向、服装制版方向、样衣制作方向。
3.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小主题单元,是在职业工作任务和完整的行动过程中,按照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将学习领域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进行设计。
(1)设计学习任务。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学习领域覆盖的“行动领域”,设计学习任务。如成品服装缝制与质量检验Ⅰ主要是简单的成衣,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计学习情境,包括了女裙、女西裤、男西裤、牛仔裤、连衣裙缝制与质量检验等。遇到企业的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对接学校的学习情境,需要进一步对学习情境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与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2)确定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该学习情境实施后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依据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和学生主体原则,实现“教学做合一”及理实一体授课。具体教法主要有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字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
(3)构建学习环境。采用“课堂车间化”的组织形式,将大班按6~8人划为一个学习小组,让接受能力强、技能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或“小师傅”,由组长引领全组的学习。组长带领本组成员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岗位知识与技能,使每个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理清岗位职能。
(4)制定评价办法。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突出学生能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家长。评价方法包括理论与实践、终结与过程、仿真模拟与工作现场、教育与就业等。
职业教育基于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属于跨界的教育类型,基于典型工作项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对传统课程学科结构体系的解构和依据工作过程进行的体系重构,这一重构的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有著紧密的结合,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性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按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组合与序化,新的课程体系具有跨学科特点,既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又是动态化的、流动的,始终伴随着职业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而发展着,是以过程形式存在着的知识载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严中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超.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4]凌静.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临沂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