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升,谢小强
(1.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0;2.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医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属于传统医学“蛇串疮”范畴。《诸病源候论》最早记载:“甄带疮者绕腰生……状如甄带,因此为名”。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由肝心风火、脾胃湿热导致。现代医家将带状疱疹常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三种证型。其中脾虚湿蕴型多见于贪食饮冷、脾气亏虚之人,多因脾失健运,湿热互结而内蕴,火毒蕴热搏结于肌肤而发为疱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人体皮肤及神经节之后,出现的群集性疱疹,同时伴有剧烈神经痛发生,且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治疗多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等对症治疗为主,对缓解疼痛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高,药物肝肾功能损害明显。本研究应用郑氏温通针法在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有效地缓解疼痛的同时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现将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皮肤科和针灸科应用此方法治疗的40例门诊及住院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80例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综合温通组和药物组组,每组各40例。温通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2个月,平均(42.02±0.54)岁;平均病程(2.13±0.71)d。药物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6岁,平均(47.65±0.31)岁;平均病程(2.92±0.37)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皮肤病学》[2]拟定。①主要以肋间神经痛为主,也见于颈、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等神经支配区域;②皮损多先以颜色鲜艳的红斑形式出现于皮肤表面,呈带状分布,后可出现小丘疹,继而出现密集成群、疱壁紧张的水泡;③皮损多见于表皮肌肤,沿受损神经呈带状分布,多以正中线为界,局限于一侧。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蛇串疮”的诊断标准评定。脾虚湿蕴型:颜色浅淡,疼痛剧烈,疱壁松弛,面色白、口淡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不成形,舌质暗淡,舌厚白或白腻,脉沉滑或濡缓。
①符合上述带状疱疹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型标准;②年龄20岁~60岁之间;③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④对针灸无恐惧感,能无法坚持完成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者。⑤排除特殊部位发病的疱疹,如耳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内脏等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近半年服用激素类药物,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
①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4]。主穴:双侧中脘、天枢、阴陵泉、足三里、后溪及皮损局部;辅穴:双侧三阴交、地极、阳陵泉、血海、合谷、夹脊穴。②操作:参照《郑氏针灸全集》[5]。采用φ0.25 m×25 m或φ0.25 mm×40 mm中研太和牌针灸针,嘱患者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左手拇指紧按于穴位左右,右手持针迅速将针沿左手边刺入穴内,得气后,押手加重力量,右手拇指用力向前带有向下的趋势连续捻按9次,捻到针下若有所得,气聚而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沉紧部位连续1分范围内重插轻提9次,继续向前向下连续捻按9次,推弩守气,同时押手(左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向前传导,传至病所,产生热感,留针后30 min,缓慢出针,紧按压针孔。辅穴行平补平泻法。③疗程:1 d 1次,1周为1疗程,中间休息1 d,共2个疗程。
①药物:盐酸伐昔洛韦片(0.15 g/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 10960097,铝塑板包装,6片/盒)。甲钴胺胶囊(0.5 mg/粒,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052315,50粒/盒)。②用法及疗程:每次0.3 g,1 d 2次,口服;甲钴胺胶囊,每次0.5 mg,1 d 3次,口服。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加减。以上药物服用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 1 d,随访1个月。
①VAS疼痛评分量表(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感觉评定,其中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②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定:包括局部疼、局部痒、皮损面积、灼烧感等11个维度,每个维度根据症状的程度分为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参照2012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的带状疱疹的综合疗效评价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受试者总数×100 %。
痊愈:皮损基本消退,症状消失,改善90 %以上;显效:症状、体征改善70 %~89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30 %~69 %;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低于30 %。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4.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比较
温通组总有效率为82.50 %,药物组为65.0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10 %、32.5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温通针法能够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详见表1。
表1 两组总体疗效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1周、2周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组治疗1周、2周后VAS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3.4.3 两组患者带状疱疹疗中医效综合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2周后中医症状综合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组治疗1周、2周后中医症状综合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受试者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比较分)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干湿不同、红黄有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湿者色或黄或白,疱之大小不等,烂者流水,此属脾肺二经湿热”,该文献显然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风火或脾胃湿热两种类型[6]。其中肝经郁热型多为外邪火毒或因情志内伤导致肝胆火旺而发斑发疹。平日素有中焦虚寒之人,脾阳不振,痰湿不化,一旦感受外邪,内外相加,外邪包裹湿气蕴而化热化火,故疱疹初发之时,红斑迅速成为簇集成片状的水疱,时有溃烂而流出脓液,脾胃病湿,胆火熏蒸,故胸肋部经络不畅,疱疹多以此部位为主,并伴有剧烈疼痛、灼烧等症状。《医宗金鉴》中以除湿胃苓汤加减以健脾燥湿、和中利水来治疗本病。
温通针法是“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的术式包含提插、捻转操作,同时双手协同配合,增强气感,结合关闭法推弩守气,从而使得气至病所,症状缓解,疼痛减轻。该手法具有温补、通络的特点,其中“温补”为取热之法,可温补脾阳以运化痰湿,针对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实为治本之法。同时亦可振奋人体阳气,温化寒湿痰凝,消散痰湿之蕴热,实为甘温除热之法,与治疗本病使用火针之火郁发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通络”是在温补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为治标之法,以温促通,通可疏通经络,痛随通解,亦随荣解,从而缓解疱疹带来的剧烈疼痛。同时经络通畅,气血调匀,能够促进疱疹结痂和脱痂,缩短病程。欲通先温,脾阳实而寒凝散,以通促温,疼痛减而正气复,温通相合,补泻兼施,标本兼顾,从而预防了因虚而导致的气滞血瘀,涤荡了一切留恋余热,防止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穴为郑氏健脾化湿、补中益气的常用处方,以上穴位使用温通针法,使得腹部及会阴部有热感传导,则中焦虚寒得以温补,脾阳键而痰湿化。支沟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五输穴当属于火穴,故本穴长于清泻三焦火热,舒经活络。皮损局部及阿是穴,先针刺疱疹发出部位,后刺病之尾端,俗称“截头断尾”法。故对疱疹急性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本课题研究显示:温通组治疗1周、2周后VAS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通针法较口服药物更能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
现代医学研究[7]亦发现,针刺可以促进体内分泌内源性镇痛类物质鸦片肽,对患者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提高病变部位的神经营养状况,提高血液供应程度,加速神经元的修复,改善病变部位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本课题综合评分比较显示,温通组治疗1周、2周后中医症状综合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通针法较药物更能缓解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