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三年来,成都全市上下聚力创新、合力攻坚,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科技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积极成效。
坚持以新理念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以科技“三权”改革为动力推进创新,大力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痛点和难点,及时制定出台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
在全国率先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平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部级重点试验室12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达到193家,居中西部前列
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建设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链条,加快构建以高校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城市创新体系
大力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引领创新,强化对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和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法治保障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规划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等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带动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
与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约项目374个,预计后期拉动社会投资超过2800亿元,目前已落地实施项目223个
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与国内外大学签约全覆盖,构建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以重大功能平台为载体支撑创新,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
建成运行清华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10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运用和产业化发展
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
坚持以体制改革突破为关键,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
坚持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系统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和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紧紧围绕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深化知识产權改革
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建成并投入运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累计审结发明专利申请7万余件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
在郫都区率先成立全国首家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获批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小镇
获批全国唯一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
积极筹建涵盖知识产权托管、收购、转化、交易、产业化和投融资等核心业务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健全完善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海关等部门综合执法机制
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调解衔接机制相关政策,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及时制定出台专利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打造“全域成都”行政执法网络
中国成都(家居·鞋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启动运行,海宁皮革城等3家专业化市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
在天府新区成立西部首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累计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547件
坚持以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高端人才加速聚集势头明显
坚持将人才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秉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新人才观,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红利支撑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城市未来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自2016年起,连续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形式出台支持人才发展政策文件
出台实施“成都人才10条”“成都人才36条”“人才新政12条”, “成都人才36条”被中组部《中国人才新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文件集萃》收录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在全国率先建立包含176项“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政府服务清单”的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
大力推进“蓉漂”计划,制定出台“出入境改革创新15条”,推行“蓉城人才绿卡制度”
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分类施策
持续大力引才聚智
实施离岸创新、在岸创业,加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在硅谷、法兰克福、首尔等建立海外工作站26个
高新区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双向离岸创新创业模式,累计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6个
率先在全国推出大学本科以上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最具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
实施在川外国留学生硕士及以上学历优秀毕业生直接留蓉就业试点政策
积极探索“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人才效应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紧紧围绕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资金、创投资本、保险资金等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
总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一期基金已投入运行100亿元
引导组建13支、总规模14.06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着力解决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首投难、首贷难问题
截至2019年3月,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已聚集国内外知名基金及相关机构206家,管理资金规模达到1900亿元
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1家,累计达到95家
全市实现直接融资3609.2亿元、增长20%
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提高政府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
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着力深化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改革发展,新设科技金融、“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双创企业四大特色板块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区域协同创新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贯彻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中国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
加強国际合作创新载体建设
高标准建设中韩、中法、中德等合作创新平台
推进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上升为中欧政府层面的创新合作平台,建成启用中国—欧洲中心
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新机制
获批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政策在成德绵初步实现共通共用
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新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
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造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积极营造新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
聚焦发展数字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
着力培育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七大应用场景”
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暨双百工程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制定出台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10个配套文件
着力深化促进创新创业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率先在高新区、天府新区开展内设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