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辩论”传递中国声音

2019-05-31 07:18王辉耀
环球时报 2019-05-31
关键词:维和辩论话语

王辉耀

由于文化以及制度上的差异,西方的媒体机构以及意见领袖对中国的解读往往单一且充满误解。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当前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日益紧密的交往让民众开始质疑那个西方舆论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甚至西方媒体自己也开始意识到其“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在中国话题上长期缺位的事实。这也为更多的中国专家走出去、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必要性。

笔者近期应邀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公共辩论会——芒克辩论,主题是“中国是否会对自由世界秩序造成威胁”。面对这样的题目,中方据理力争并最终胜出的结果说明,我们客观解释中国能够被西方民众接受,中国的故事是可以讲好的。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要把中国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成绩告知世界。多年来,中国参与了《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发表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等文件,在美国退出气候协定后依然坚守承诺,努力推进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工作。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29年里共参与24项维和行动,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此外,中国2019至2021年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均将大幅增长,承担了12%的会费和15.2%维和摊款,将成为联合国常规预算的第二大财政捐助国。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在解释中注重叙述的方式方法,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中国。国内目前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同国际上还有所差别。中国各界人士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更多参考全球主流话语体系,借助更多成熟、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自信而不带情绪地讲好、讲透中国故事。在内容表达上多强调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全球化的共性,多强化一些国际有共识的方面。对短期无法改变的偏见和误解要有容忍之心,作为国际舆论舞台的后来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面对国际尤其是西方媒体的“吹毛求疵”甚至是偏见和敌意。

另外,要增加中国声音的多元性。中国形象是立体且复杂的,因此注定要用多元的手段表现中国形象,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就是非常好的表述。应该让更多的社会机构、智库人士、企业家、国际人士甚至普通游客作为中国声音的代言人。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声音来源,这样更有利于包括西方受众在内的群体接受我们的解释和说明。

与此同时,在解释中国的过程中应侧重共同利益的陈述、选取容易被接受的客观数据等方式。如此次在芒克辩论时就充分使用了西方民众关心的话题,比如贸易、脱贫、基建投资等基础数据和成绩。▲

(作者是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猜你喜欢
维和辩论话语
画与理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向维和英雄致敬
海外维和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海外维和步步惊心
同影子辩论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