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冬阳,张 艳,曹卫洁,阳晓丽,吴 晨,唐云云
1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2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 海口 571199
护理学科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兼有技术和人文双重属性,且人文素养蕴含在其技术素养之中。高尚的护理人文素养既是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又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其向护理深度和广度探究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近年来护理临床领域中出现人文困境屡见不鲜、护患纠纷和相关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步伐,也引起大多数护理学者/专家的关注,纷纷开始探讨如何从教育根源上改善这种现状。我国的护理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培养优秀护理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石。“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则成为当前各层次教育改革的重点词汇,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随时随地学习和讨论的平台。因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关怀、着实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素养培育已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界热点话题之一。
1.1.1学生选取海南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护理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78名为对照组,2011级104名为观察组。两个年级学生均为参加全国统考入校,其护生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政治面貌、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情况、是否信仰宗教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患者护生实习时所在医院抽样选取120名接受过研究对象护理过3 d以上且同意接受调查的患者,科室涉及内、外、妇、产等科室。
1.2.1观察组根据临床护理人员人文素养现状、护理人文教育模式和当代学生个性特点,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临床基地,微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将人文素养培育与护理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其延伸至虚拟课堂和临床实践中,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护理人文知识和理论的熏陶,使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护理教育始终,同时,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与家长共同监督,打造“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的多点培养,形成人文素养培育的无缝连接,主要模式框架如下: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安排护理人文素养的入门知识,结合社会实践的亲历真实情境(如医院志愿者、调查实践),使学习者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人文素养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级):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根据教学大纲和能力素质培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角色扮演、慕课、微课等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进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不提供结论性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和分析能力及护理人文修养的认知水平,同时,鼓励学生早期、反复接触临床,深入社区宣传和调查,提高社会公众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临床+社区服务,主要注重锻炼、提高学生处理临床护理难题的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通过临床实践,亲身与患者接触,各种感官接受患者全面的信息,感同身受,同时,发现问题并探索其根源,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到因人施护,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生活网络化特点,制定信息伦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校内学生上网模式,净化电子媒体环境,还学生一个“象牙塔”式的网络生活环境,同时,利用创建微信和教师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传记和重大历史事件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潜移默化地灌输了护理人文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倡导运用微信/QQ平台构建学校、家庭、医院横向贯通的教育支持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框架流程如图1所示。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学校—医院分段式教学,在学校完成3年课程教学,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专业课程不进行渗透式教育,第四年在医院实习,全权由医院管理学生。
1.3.1学生评价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以张梅设计的的伦理道德行为调查问卷[2]为模板,结合护理人文素养教材及当前临床对护理人员人文素养的具体要求进行补充、修改条目内容形成该研究调查问卷。此问卷经专家评定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a为0.85,内容效度CVI为0.91。问卷共有尊重(8项)、关爱(8项)、公正(4项)、审慎(4项)和慎独(4项)5个维度,28项条目,评价结果按照4分(总是)、3分(经常)、2分(偶尔)、1分(从不)记录,得分越高说明表现越好。
1.3.2患者评价工具采用关爱行为测量工具(CBM)[3]对护理学生的护理人文素养进行评价。问卷包括44个条目,分为真诚、同情、尊重和职业关爱行为两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等级评分法,从“从不”至“一直”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2、3、4、5分。Cronbach a为0.98,内容效度CVI为0.89。
1.3.3调查方法在毕业前半月内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生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注意事项及填写方法,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回收有效率均为100%。
调查结果有明显差异,尤其在尊重和关爱2个维度(P<0.01),观察组前后对照也存在明显差异。患者对研究对象关爱行为评价结果也有差异,尤其是职业关爱行为统计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组 别尊重关爱公正审慎慎独总分观察组(27.79±4.08)(27.36±3.25)(14.24±3.87)(13.05±3.07)(12.24±2.02)(94.68±11.08)对照组(22.36±4.86)(22.03±4.68)(12.16±4.54)(10.87±2.89)(10.12±2.06)(78.54±10.23)t值3.8104.1533.3655.9725.3464.056P值0.0000.0020.0230.0100.0150.006
维 度 观察组对照组tP真诚、同情、尊重(4.11±0.54)(3.91±0.59)12.960.023职业关爱行为(4.26±0.42)(3.45±0.64)15.250.000
人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意义[4]。护理人文素养就是在护理活动中,体现出对护理对象的关怀、尊重、仁爱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护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护理专科技术的日趋标准化,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然而,护理人文困境逐渐凸显出来,汪燕玲等[5]对温洲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护理人员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低于医师和同行业其他医务人员的水平。
3.1.1护理科学技术与护理人文没有同步发展,人文滞后于科学技术一方面是护理科技日新月异,大量的高科技仪器和护理手段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因素遭到忽视,对患者的情感接触少之又少,尤其是重症患者普遍出现“皮肤饥饿感”和绝望情绪,一系列所使用的仪器让患者心存恐惧,护理工作过程的技术化和功利化严重。国外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近十年来ICU患者的死亡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个结果与日益进步的医护技术和水平相背离,分析原因可能与ICU病房越来越多的仪器监测和智能工具的使用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语言、非语言沟通减少,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机会降低,导致患者感觉恐惧和绝望有关。
3.1.2护理队伍的人口学因素由于护理队伍长期以来存在人员流动大、工作压力强等因素导致一线护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目前,我国临床护理人员80/90后年轻人是主力军,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的第一代原著民,对网络的信息和技术接收能力非常强,善于利用碎片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但他们个性特点中存在不愿与人沟通、自以为是、有较强的叛逆意识、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等缺陷,导致职业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和技巧缺乏。
3.1.3高等护理教育的扩招和培养人才周期缩短近年来,护理高等教育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很多高校均进行扩招和各层次学制培养。扩招后学生人数骤增而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学生人均教师比有不同程度地下滑,造成教师疲于奔命地教授专业课程,而人文课程则受到冷落[6]。此外,有些层次的护理专业培养周期非常短,使得众多护理学生的通识教育和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的培养均有欠缺,进入临床后又遭遇高效率和程序化护理的双重影响,导致护理环境恶化,护患冲突频发。
3.1.4护理人文教学改革效果差强人意目前,国内护理人文教学改革只是对伦理学理论知识加强了认知,在实践运用中却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知识没有升华为态度的自律和精神修养,从而在实践中容易受外界不良氛围的影响,走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境地。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没有针对当前具体的医疗护理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一味地增加课时量和填充知识内容;二是人文素养与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实践脱节,过于教条,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发现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新型护理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在课程教学和见/实习时将护理人文素养知识融入其中,护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得以体现。同时,借助互联网碎片化的人文素养熏陶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涯中不间断地接受专业人文素养培育,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将人文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和行为[7]。实践证明,观察组学生对护理职业形象和伦理行为的认同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尊重、关爱等维度比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新型的培育模式使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使真实模拟和虚拟教学有机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当代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运用“互联网+”平台在护理主干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使素质教育从课堂灌输过渡到课堂与网上相互联动,结合医院的亲身体验式教学,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化、具体化、实践化。这种新型培育模式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值得更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