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路,张海永
(河北省行唐县中医医院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600)
作为普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腹股沟疝的发病原因与腹横筋膜缺损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好发于超过45岁的男性群体,具有发病率高及治疗难度大等鲜明特点[1]。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04例腹股沟疝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范畴,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各组52例的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2例患者中男49例,女3例;平均年龄(59.8±9.1)岁,平均病程(4.1±1.5)年;观察组52例患者中男48例,女4例;平均年龄(59.7±9.2)岁,平均病程(4.2±1.4)年。根据具体资料可知,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本信息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换而言之2组患者具备纳入对比研究的价值,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提前签署实验同意书,意味着基本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流程,该实验得到本地伦理协会审查批准。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及中药汤剂联合治疗,即:(1)全身麻醉后以腹股沟上方2 cm处为手术入路,切开腹外斜肌膜后寻找疝囊,止血后旷置分离横断疝囊,高位结扎疝囊颈部持续游离精索,将疝平片放置于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及腹横筋膜前予以缝合固定,确保疝环始终与疝填充物齐平,术后口服适量抗生素;(2)按中医辨证治疗理念,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开柴胡疏肝散方,选择炙甘草、川楝子、荔枝核、元胡、川穹、芍药及柴胡各5 g,加水500 mL大火煎煮得药液3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对于中气下陷患者开益气汤方,选择当归、白术、柴胡、升麻、黄芪及人参各5 g,加水500 mL大火煎煮得药液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床活动时间,并且以数字疼痛分级法为参照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数越高说明疼痛改善效果越差[2]。
该实验选择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及数据处理,将(±s)视为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且选择T为检验标准进行研究,一旦P值小于0.05则意味着2组研究数据出现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研究的最终价值。
对比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观察组相比二者差异较为明显,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疼痛评分 下床活动时间(h)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n=52) 8.8±4.1 7.4±2.5 58.9±10.7 65.8±18.6 37.8±9.4观察组(n=52) 4.8±2.2 5.2±1.3 16.8±5.5 31.6±8.5 26.3±6.8 x2 5.328 7.251 4.256 9.578 9.578 P<0.05 <0.05 >0.05 <0.05 <0.05
腹股沟疝属于多发病及常见病且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其发病机制与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及腹壁强度减弱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而传统手术治疗将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其缝合张力较高,破坏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严重削弱其组织相容性,大大延长术后机体康复时间[3]。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主要通过使用疝平片覆盖腹股沟管底部达到治疗效果,不止贴合腹股沟管解剖生理功能,削弱以㡷对解剖结构的干扰作用,更弥补传统手术治疗对正常组织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