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典
(空军军医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十二指肠溃疡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饮食、生活不规律等,对十二指肠的黏膜层与肌层造成损伤而引起。该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及上腹疼痛等,如果治疗不及时,还有可能引起十二直肠溃疡穿孔及出血等,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治疗造成严重危害[1]。本文以我院86例十二直肠溃疡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展开兰索拉唑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此次试验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小组,各43例。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40.2±3.5)岁;病程0.5~6年,平均(2.8±0.4)年。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得到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
待患者入院后,首先让其口服125 mg克拉霉素+500 mg的阿莫西林,每日用药两次,同时叮嘱患者饮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戒烟酒。在此基础上让对照组患者口服雷尼替丁(由山海现代哈森药业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41022538),每次口服2粒,每日用药2次。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则让其口服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由北京红林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123069),每次口服30 mg,每日用药2次。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其展开胃镜检查。
治愈:患者的溃疡症状及周围炎症均完全消失。
显效:溃疡症状完全消失,但依然存在周围炎症。
有效:溃疡症状有所缓解,溃疡面积减少一半左右。
无效:溃疡症状及炎症为改善,甚至加重。
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于采集到的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当P<0.05时,证明结果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3%,相比于对照组的81.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n(%)]
观察组中,腹痛1例,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2/43);对照组中,腹痛2例,反酸嗳气2例,恶心呕吐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7/4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以往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时,大多采用雷尼替丁这种H2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阻断组胺与壁细胞H2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在将蛋白酶活性降低的同时,加快十二指肠黏膜的修复。但是,雷尼替丁有着比较短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会使得十二指肠黏膜受到胃酸的重复刺激。而作为一种胃酸分泌抑制新型药物,兰索拉唑不同于H2受体拮抗剂,其直接对胃黏膜细胞壁产生作用,可将壁细胞内的H+-K+-ATP酶活性有效降低,对胃酸的分泌可进行有效抑制,且效果非常稳定[2]。当采取口服兰索拉唑的治疗方式时,药效的发挥时间可达到1.54左右,血浆清除的半衰期则可达到1.3 g左右,药效维持时间约为24 h,可发挥出持久、稳定的抑酸效果,可为患者提供低酸环境,从而加快患者溃疡的愈合。本实验中,应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接受雷尼替丁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兰索拉唑在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兰索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可将其症状有效缓解,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